top of page

2018十大綠能假新聞記者會

已更新:2019年1月3日


近幾年假新聞的問題在網路世界越演越烈,對各國的選舉、公投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今年以核養綠公投過後,因為綠能假新聞的充斥,也實質的影響了一般民眾過去對綠能一向的支持,甚至打亂了台灣在能源轉型關鍵時刻的重要進程。因此,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簡稱TRENA)於12月26號邀集綠能各界共同召開「2018十大綠能假新聞記者會」。希望在年終回顧2018年一整年到底是哪些假新聞影響了民眾對綠能的認知,又TRENA也擬藉揭露假新聞的謬誤處,以藉此化解社會大眾對再生能源的誤解。





l 假新聞:製造太陽能板很耗能?

l 事實:發電1.3年就抵銷生產時的耗能了


立法委員陳曼麗委員表示,推廣再生能源應該是我們的目標,也希望再生能源可以成為台灣的一個產業,但現在網路上有很多假新聞,有一些媒體可能也不是很了解,所以會有錯誤引用。之前有假新聞提到製造太陽能板的耗能很高、不是環保的能源,關於這個問題,綠色和平《中國光伏產業清潔研究報告》分析,平均太陽能板發電約1.3年所產生的能源便可以抵銷生產時造成的能源消耗。若以太陽能板壽命長25年計算,發電過程中就有超過20年是零碳排放。換另一角度看,太陽能板發一度電的平均碳排放約33至55克,煤的碳排放是797克,雖天然氣較煤清潔,但碳排放仍高達377克,可見太陽能在眾多能源選擇中是真正的低碳能源。



l 假新聞:太陽能光電有汙染之虞?

l 事實:太陽能板的表面沒有任何塗料,並無汙染


映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喆龍表示,太陽能板的確在晶圓製程時雖會有污染的問題,但如同一般半導體應用在手機、3C產品上,一旦製成成品就不會對人體及環境造成影響。而且太陽能板的製程,連3C產品製造步驟的一半都不到,為什麼會被當作有毒的?如果3C被歸類為可回收,為什麼太陽能板卻被汙名化成不可回收的?所以需要的是監督工廠的廢水處理。台灣的太陽能板一向都輸出到歐美對產品檢驗標準甚高的國家,也都符合德國TUEV、歐盟REACH與RoHS的標準。



l 假新聞:太陽能板清洗會對土地造成汙染?

l 事實:太陽能板清洗只需要清水


李喆龍表示,太陽能板在發電過程是安全無虞的。我們可以看到太陽光電板下燕子棲息以外,太陽光電還可以結合農業,而且都只用清水清洗,不會有清潔劑汙染土地或水源的問題。



l 假新聞:太陽能板不能回收,20年後無解?

l 事實:太陽能模組的可回收率已經從90%提升到96%


台灣瑞曼迪斯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戴英傑表示,太陽能板的回收在技術上已經沒有問題了,可能會有的問題,應該是在經濟層面,過去德國有考慮到回收機制,但這幾年矽的價值不是很好,所以才會有一些狀況。台灣的回收一直都很強,過去寶特瓶是17塊再回收,現在是4塊,台灣已經是最會回收寶特瓶的國家,希望台灣未來是最會回收太陽能板的國家。

歐洲非營利組織 PV cycle協會表示現今技術矽晶太陽能板的可回收率可從90%提升至96%,不僅將回收的材料回到原物料循環,無法回收的物質也直接被轉換為能源,完全體現了循環經濟的價值。環保署已在制定回收體系,經濟部能源局也訂定太陽光電模組商要預先負擔太陽能板回收基金。



l 假新聞:光電埤塘因施工將埤塘排水是浪費水源?

l 事實:埤塘設置光電:配合農田水利會斷水、歲修期間施作,並非因工程而放水


聯合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專案經理林家政表示,有這樣的誤解,是完全不了解農業生產的週期。報導看到的抽乾埤塘,其實是配合農委會固定的曬土期間,所以不是為了設置太陽能板才抽水,而是本來就要抽乾,埤塘工程施作配合農田水利會歲修排水期間施工,錯開農田灌溉季節,工程期間於三個月內完成,施工完仍可保有埤塘功能與景觀。依據2016年底內政部重要濕地審議小組決議,桃園市政府發展光電埤塘,應將監測資料定期提供予內政部,並且遵循非都市土地審議開發作業規範、農田水利會灌溉排水管理要點、農田水利會灌溉蓄水池設置太陽光電設施管理原則。

在埤塘設置光電,重點在對的地方與工法,只要適當的工法,既不會影響到生態,也不會干擾到漁民捕撈。



l 假新聞:風機在轉,電錶卻顯示發電量為0?

l 事實:看A公司的風機,拍B公司的電錶,根本就是張冠李戴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表示,民眾看到正在運轉的風機是鹿威公司的,看到發電為零的電錶是台電彰工風場使用的風機,該機型為Vestas V80,需要風速大於4.0 m/s 始能運轉,而鹿威公司的彰濱風場使用機型為Enercon E70,只要風速大於2.5 m/s 即可運轉。所以網友看到在運轉的鹿威公司 Enercon E70風機,的確有在發電,只是其發電數據當然不會呈現在台電自營的風場看板上。



l 假新聞:離岸風力每度5.8元,一簽約就要 20 年,會造成上兆的花費

l 事實:5.8是包含在地化、帶動綠能產業鏈,扣除台電迴避成本,上兆會分攤在20年


高茹萍表示,5.8塊是已經包含國產化、在地化、帶動綠能產業鏈的成本,現在台灣對於離岸風力所需要的水文資料、基礎建設都很陌生的情況之下,業者前期需要大量的設置成本、開發成本,亦需扣除迴避成本(台電公司平均發電成本,106年為1.96 元/度),這上兆的花費其實是分攤在20年。而且離岸風電資本前期是由開發商自行投資,政府不涉及資金投資,所以並沒有2兆元全民買單的事實。



l 假新聞:競標價格才2.2,躉購卻費率5.8塊,而且歐洲也是2塊多,台灣政府是不是盤子?

l 事實:

1. 地理位置與天候差異、基礎建設跟政府政策都不同,開發成本不同。

2. 5.8是包括溝通、整地、造橋鋪路蓋房子等同造鎮工程,

2.2是只在前述的基礎上再加蓋房子、擴大規模

3. 政府實際要負擔的成本是5.8還要扣掉迴避成本 (非再生能源發電成本)


高茹萍表示台灣離岸風力有兩種報價,一種是政府躉購電價 5.8,前提是你要把風機的製造和維護的技術帶來發展台灣產業;另外一個報價是 2.2,就是單純他們蓋好以後賣給我們的價錢。所以這個5.8,是在投資國產化、產業鏈,不是只給開發商,還有扶植在地的供應鏈。

台灣離岸風力都還沒有發什麼電,政府就想要下降躉購費率,如果沒有前面的投資,台灣的電價只會越來越高,不會越來越便宜。以國外的經驗,當初歐洲國家簽約價錢也大概是 5.6~6 元,約莫過了十年左右才開始逐年遞減,必須等到產業成熟後才可以用自由市場。我國107年躉購費率5.8元/度,與德國前12年費率(5.1元/度)、英國平均履約價格(5.7元/度)及日本(9.8元/度)等相較,符合國際價格區間,英國自2000年完成風場,發展6.9GW至2017年價格才降為2.2元/度。至於荷蘭亦是累積15年開發經驗,才降為2.6元/度。



l 假新聞:夏天沒風、冬天沒光,再生能源真的行嗎?

l 事實:夏天太陽光電最给力,冬天仰賴風電減空汙


李喆龍表示,台灣位處北回歸線上,夏天擁有豐富的陽光,冬季則有東北季風,因此太陽光電跟風力應該是互補的關係。台灣應透過不同能源的互補,提升能源自主,並有效解決空氣汙染的問題,而不應該浪費這些優良風場。



l 假新聞:大停電是因為缺電?

l 事實:跳電不等於缺電,集中型大機組及管理不善才是跳電的元凶


李喆龍表示,跳電不等於缺電,集中型大機組及管理不善才是跳電的元凶。單純提高備轉容量或是備用容量就能避免「低頻電驛自動卸載」是錯誤的,在民國1978-1985之間,備用容量最高但低頻卸載卻最多,考究查其原因是新上線的核電機組不穩而跳機,而核電單一機組佔裝置容量比重大,一旦跳機,就會需要低頻卸載,大型發電機組意味著的高風險。目前升載最快的水力發電與燃氣發電也還是需要20分鐘到2小時的時間,面對六部機組突然跳機,不管如何低頻電驛自動卸載還是會自動啟動。

集中式能源已經百年了,目前應該走向分散式的能源。過去這種集中式的能源最大的風險就是人為管理。815的機組,就是像USB的插頭,從A插到B就這樣而已。大型集中式發電廠在臺灣未來二、三十年的系統運轉上無法避免,需嚴肅面對,但缺電的簡化與恐嚇是沒有貢獻的。


會議照片









110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