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P.28 宋瑞文聊日本節能政策I與小水盟洪正中理事長談台灣小水力 | 德英去年發電達新高 | 政院拍板綠電同業互售台電不拆分

作家相片: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

本集來賓:

宋瑞文專欄作家

台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 洪正中理事長


一、TRENA散步陪你聊 - 宋瑞文專欄作家談日本的節能政策


1.     請分享一個印象最深刻的綠能鬼故事(謠言)- 日本人怎麼面對風機鳥擊問題?

日本對於風機鳥擊問題的確實關注,特別是風力發電裝設風機對鳥類的威脅,已經成為了生態保育的重點課題。日本政府和相關機構,制定了一份長達200多頁非常詳盡的指引手冊,詳細規範了風力發電機安裝的各項標準,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避免鳥類與風機發生碰撞,例如裝設警示燈觀察附近的鳥起飛降落的伏線等,以確保風力發電不會對鳥類造成過多傷害。

 

福島核災不僅對人類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許多鳥類物種在核災後的環境污染中遭受了直接或間接的傷害。這樣的情況讓鳥類保護團體非常擔心,並且對風力發電等能源項目的生態影響提出了更高的警覺。

 

2.    為什麼想研究日本的節能政策?

 

在福島核災之後有機會撰寫關於綠能節能等能源相關的專欄,因此留意到日本的能源政策台灣不管從三階四階或核能,談的幾乎是關於發電爭議,並沒有觸及到節能日本政府每三年會有一個「能源基本計畫所以從2015、2018、2021這三年能源基本計劃的用電都是負成長。台灣就算無法做到負成長或零成長總要有總量預估,未來五年或十年透過節能能夠減少多少電讓大家知道節能的威力,這當然要有時間表

 

對於能源議題的爭論中,節能政策竟未獲得應有的關注,讓我非常感慨。事實上,節能的潛力是非常巨大的。以日本為例,自2015年日本的節能政策除了邁向「用電負成長」之外,日本的節電幅度也在不斷提高,2018年的節電成效比2015年更為突出,顯示出日本的節電是越節越多,並且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逐步達到更高的目標。

 

日本在推動節能和能源管理運用科技減少能源消耗。例如,許多用電戶可以下載專屬的應用程式,可以收到來自電力公司的即時通知。這些通知提醒用戶在某些時間段內減少用電消耗,以降低電力負荷,並為用戶提供點數回饋,這項服務已經吸引了超過300萬用戶。此外,大金冷氣公司也積極教導用戶如何更高效地使用空調,例如善用預冷功能和調整適當的溫控設定,以達到節能效果。


在建築節能方面,日本政府自2015年起提出「零能源消費房屋」的概念,這些房屋設計無需從外部購買電力。最初的目標是到2020年,新建房屋中有五成應該達到零能源標準,令人驚訝的是,這一目標在2019年就提前實現了。

 

3.    日本有哪些節能政策?

 

日本在2022年6月17日公佈了「建築物節能法修正案」,預定在2025年4月實施,屆時所有新建住宅都有符合節能標準的義務日本在2022年6月17日公佈了「建築物節能修正案」,預定在2025年4月實施,屆時所有新建住宅都有符合節能標準的義務,包括提升建商與建築師的節能義務在內,種種建築節能的相關制度將陸續推行。

節能設備沒有時間表,例如高效率熱水器,它只需要用一半的瓦斯就能達到同樣效果。智慧電表的普及也對節能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計畫在2024年完成智慧電表的全面換裝。台灣預計要到2035年才會全面換裝智慧電表,希望能夠加快換裝速度,也需要估計節能的效益。


物流業已經制定了具體的節能目標,每年必須減少至少百分之一的能源消耗,並且需要提交年度報告書,以確保目標的達成。同樣地,許多連鎖超市和大賣場也設立了相似的節能指標,並通過報告形式來確保節能措施的落實。


4.    日本有哪些節能的工具?


建築節能在現代城市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建築物的外壁種植爬藤植物,如絲瓜或苦瓜等。在提高建築物能源效率方面,減少太陽直接照射到建築表面,從而降低空調系統的負荷。此外,這些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水分,進一步幫助降溫。

 

二、          來賓訪問 - 台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 洪正中理事長談台灣小水力

 

1.    分享印象最深刻的綠能鬼故事(謠言)


小水力是古老的人類智慧,台灣1905年就建設了水力電廠,但後來因為火力發電太方便,直至現在才開始重新啟動小水力。水力發電最佳地點是河川,水量和高度落差是小水力發電最重要的能量來源,跟過往水力發電會對生態造成衝擊有所不同。


 

台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成立到今年已經是第四年去年雙十節賴總統致詞,也特別強調要發展小水力和地熱,且是他任內要推動的再生能源,能源轉型2.0發展的重點。台灣的地理環境就是要發展水力發電,台灣海拔高度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有258座,台電及師大等在四十年前就做過調查與統計,臺灣河川能夠發展的潛能估計有11.1GW的發電量。

 

日本的小水力發電在311大地震之後,列為第一優先推動的再生能源。我們跟日本的小水力團體JWater簽訂MOU,雙方來往頻繁,目前有六百多位會員日本環境省對小水力著墨甚多,制定很多獎勵措施台灣現在有躉購費率的獎勵機制,但小水力目前躉購費率訂得不夠周延,只有三類,未來會分成四個級距,太陽能訂的分類分級相較,小水力目前還有努力的地方

 

3.    有11GW發電潛力涵蓋哪些地方?

 

當時師大地理系幾乎跑遍了台灣的河川,每一條河川會產生多少能量都有統計,這是所謂的1.0版本。近期也有更新數據,水利署前年也有評估出47處,涵蓋20-30條河川,資料需要持續更新,它們潛能不超過1GW(約幾百個MW),這是3.0版。小水盟希望未來有4.0版本,因為除了河川地形地勢的改變以外,潛力點的工法也在進步。之前的電力都是蓋大水壩發電,現在把單個潛力點分成2~3發電點,發電設備小型化、環保化,發電量介定在2000KW以下的開發方式才是最環保的。這次環境部在修改「環境影響評估」的認定標準,小水力發電2.0MW以下對環境的影響比較小,不需要做環評,這是很大的突破。


4.    政府是否有訂定小水力發電的預期目標?

 

政府目前還沒有訂定小水力發展目標,小水盟還在催促(push)政府應該要訂年度目標。如果小水力是國家再生能源政策的重點,呼籲在政府單位一定要成立專案辦公室。太陽能、風力、地熱能源署已有專案辦公室。經濟部能源署已經有正面回應,未來所有小水力的開發案,都會集中到專案辦公室

 

三、一週綠能新聞


1.綠能發電達新高 德英兩國去年發電堪稱最潔淨


德國和英國在2024年再生能源發電比例達到歷史新高,從而成為兩國「最乾淨發電」的一年。風能、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占德國發電量59%,英國是45%。


德國能源監管機構指出,2024是德國告別核能的第1年,再生能源比例由2023年的56%上升至59%。風能仍是德國的主要發電來源,占整體發電31.9%,燃煤發電從2023年的26%,降至不到23%;燃氣發電占比則由8.6%增加至13.2%。德國目標在2030年底前,讓再生能源占能源供應的80%,並到2035年底前逐步汰除燃煤發電。德國去年整體發電量為431.7 TWh(4317億度電),比2023年減少4.2%;電力進口比例上升至13.8%,出口比例下降則至10%。


根據氣候變遷科學與政策網站Carbon Brief於2日公布的報告,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去年佔英國發電的29%,而再生能源為45%。英國最後1座燃煤發電廠於去年10月關閉,成為七大工業國集團(G7)中第一個達標棄用煤電者。工黨政府隨後在去年11月宣布禁止新的煤礦開採計畫。去年英國13%的電力來自核能,另有11%電力依賴進口。燃氣電廠仍是英國最大的單一電力來源,然而Carbon Brief預測,英國的風力發電可能今年超越燃氣發電。英相施凱爾(Keir Starmer)的內閣承諾,在2035年底前將英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水準減少81%,以達成2050年底前淨零排放目標。

 

2. 2025綠反挫 潮流持續衝擊歐盟淨零減碳政策

 

英國金融時報將「綠反挫」(greenlash)一詞列為概括2024年的關鍵字之一。進入2025年後,歐美的「綠反挫」趨勢不減,尤其設定減碳高標的歐盟淨零相關政策更會面臨退縮壓力。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欄記者克拉克(Pilita Clark)在2日的評論中提出這個年度字。她細數歐洲聯盟(EU)2022年再生能源大擴張,以及美歐在過去幾年氣候及環境政策立法的進展,但2024年「綠色(轉型)的步伐開始蹣跚」。


「綠反挫」的說法約自2023年在歐洲流行起來,當時以反對歐盟限制氮氣排放為訴求的荷蘭農民黨(BBB)在地方選舉大勝,部分歐盟國家要求暫緩推出新氣候政策,到2024年歐洲議會和數個歐洲國家大選前,多國農民數次上街激烈示威,終於促使歐盟「綠色新政」(Green Deal)的部分內容喊停或延後。

 

德國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CFR)去年一份民調便顯示,雖然多數歐洲人都支持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但當問題變成要在低價能源和減排溫室氣體之間作選擇時,多數人都要降低生活成本,不想為綠能轉型付代價。

 

3. 國內新聞:開放綠電同業互售續政院拍板台電不拆分

 

1.行政院通過《電業法》修法:未來經立院三讀後將開放再生能源售電業同業彼此交易,促進電力交易市場活絡,推估有超過80家再生能源業者受惠,也將可促進市場合作與競爭;此外修法也確立台電不分拆,維持現行營運模式。

 

2.走向綠電市場化:行政院長卓榮泰昨日表示,政府致力推動二次能源轉型,開發多元綠能、推動深度節能、擴展先進儲能,確保供電穩定。為達目標,需要整合資源,以利推動能源轉型,也要呼應外界建議,設置中立、獨立的電力交易市場,促進綠電自由市場健全。

 
 
 

Comments


T:02-23700930

F:02-23702548

  • facebook
  • facebook

©2018 by TRE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