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綠能社區實驗之比亞外部落現勘記事-陳秉亨

有的時候,明明看起來"理所當然"可以推動的事情,在公務體系裡面卻常常卡關,難以出現新的嘗試。比如說農村再生的工作,我就曾經聽過很認真的公務員抱怨,因為硬體最容易核銷、算績效,如果要做其他創新的工作,很難算績效,很少公務員會自找麻煩。這只是在自己部會裡就已經這樣了,更甭說跨部會的事情。在偏鄉農漁村社區、原住民部落要推綠能社區的時候就遇到這個問題。


比亞外部落住宅集中,適合發展社區微電網


偏鄉社區,尤其是原住民部落,其實有很多可以推動綠能社區的機會,但除了僵化的公務體系之外,缺乏跨部會合作也讓社區的發展顯得十分零散。社區營造工作歸文化部管、農村再生歸農委會管、原住民建設基金是原民會管、花東基金歸國發會管、再生能源發展歸能源局管,理論上再生能源的收益,可以促進上述所有社區的發展,但是就是沒辦法整合。因此在三年前推動達魯瑪克綠能部落、台西綠能村、花蓮南華小水力發電村的時候,就一直希望把這些部會都拉在一起。在這三年,民間已經走出了一條小路,能源局終於對民間團體輔導偏遠社區推動再生能源事務,編列補助預算,共有19個團體得到補助。除了過去我們協助的達魯瑪克部落、南華村、台西村、伊達邵部落之外,TRENA與位於桃園的比亞外部落也有一個計畫。在2019年1月27日,由高茹萍理事長、台大風險中心研究員林木興、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專員陳泰良、映發科技李喆龍總經理、高經理、德國瑞曼迪斯的陳怡伶副總經理、日益能源的簡代表....等人,進行現勘與說明。


我認識比亞外部落可能約15年,以前就讀靜宜生態學研究所的時候,常支援系上老師部落地圖的工作,因為開車技術還行,所以常當司機,也練就日後老司機山路飛車的技術。印象中來過兩三次比亞外部落,當時正討論國土復育條例,環保團體與原住民團體對話的時候就認識部落意見領袖歐蜜牧師了。今天到部落,有一種久別重逢的感覺。比亞外部落在北橫上面,大漢溪上游、海拔7、800公尺左右的高義地區,一座人口僅百餘人的迷你部落,歷經十多年的部落營造,獲選為交通部觀光局「不分區國際光點計畫聚落」。入口處有藍腹鷴的意象,象徵近年來生態保育的努力。


部落四周種植大量竹林


部落只有十幾戶,每戶之間相距不遠,遇到颱風也是會斷電,相當適合建立社區微電網。部落有兩大優勢,接近一百公尺高落差的簡易自來水水力,還有數量龐大的竹林。因此,雖然中海拔多雲霧,部落發展太陽能有侷限,但是水利跟木質燃料發電,相當有潛力。特別是部落冬季都會烤火取暖。一樣是要燒木頭,如果建置木質燃料發電設備,就可以同時有發電功能。一舉多得,也可以減少烤火產生的空氣汙染。國外有使用木質燃料發電,技術已經相當進步,可以同時作為溫室供暖系統。或許小水力發電之後的餘水,可以再結合木質燃料發電協助社區供暖。


部落上方的簡易自來水系統,應有夠高的位差


人家說戲棚下站久了位置就是你的,搞了三年的綠能社區,也變成半個專家。在教會座談的時候,立刻請教會傳道拿出教會的電費單,不出所料,教會因為同時身兼社區健康照護站的功能,用電量頗高。已經用到每度電5塊錢的級距,若裝設太陽能自用,效益幾乎等於躉售。為了讓社區了解再生能源,我們都會協助募集一套小的設備,安裝在社區信仰中心或是活動中心,未來比亞外教會安裝太陽能之後,省下的電費應該會很有感覺。


部落教會用電,已經到了一度5.03的級距,太陽能自用很划算


社區型的小水力、跟木質燃料發電怎麼搞,據我所知,台灣應該沒有類似的經驗,比亞外部落是個非常適合的地點,未來也可望成為一個亮點。今年剛好我又要去日本的綠能展。順便來去看看日本有沒有甚麼新的設備可以參考。結論:比亞外社區不大,內部關係單純且關係緊密、小水力夠力、木頭夠多,很有機會成為百分百綠能社區,等部落會議同意之後,幾乎可以直接開始估價,然後進入籌錢的階段。明年能源局的計畫,也可以補助一些設備費,到時候再來搞搞。



三年前東京綠能展看到的小型木質燃料發電機



一轉眼也認識歐蜜牧師超過15年惹

62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