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農村種綠電 拉近城鄉距離再創農村生命力


翻轉地層下陷區劣勢

雲林沿海鄉鎮,過去原本是典型的農村,因地層下陷、海水倒灌淹沒農地而無法耕種。隨之而來的聚落老化、人口外移,衝擊農村經濟。


▲雲林口湖鄉嚴重地層下陷區(照片引用自Flickr台灣水鳥研究群)


不過,近三年間,在四湖、口湖、台西等鄉鎮,荒蕪廢耕的農地上逐漸被太陽能板覆蓋,太陽能發電風潮吹進傳統農村。對農民而言,這是新的商業模式,出租土地給能源業者,換得20年穩定的租金收入;對當地居民來說,新的產業鏈翻轉傳統意識,開啟經濟新契機。


傳統與科技的交集

雲豹能源在2016年將太陽能電廠帶入雲林嚴重地層下陷區,開啟了農村與綠能的對話。

在進入太陽能產業前,雲豹能源的經營團隊,這群台北都市人幾乎很少跨越濁水溪以南,更不用說捲起褲管下田、講台語搏感情。為了在雲林不利耕作區開發設立為太陽能電廠,創辦人張建偉、執行長譚宇軒勤下鄉,每個月搭高鐵南北往返次數頻繁,從人生地不熟、台語不輪轉,到能參與地方活動、與當地居民搏感情,逐漸讓雲林農村小鎮認識這群來自台北的綠領上班族。

要說雲豹能源與雲林農村有更進一步接觸,太陽能電廠設立後的維運管理是最大契機。雲豹能源團隊成員「小胖」發現,每當梅雨季、颱風季來臨,這些嚴重地層下陷區太陽能電廠的周遭環境特別惡劣,不只淹水難退,連雜草都長得特別快速,常常三個月不到,雜草已經長得跟人一樣高。積水、雜草茂盛、加上夏天氣溫高,不只太陽能電廠外觀不佳,更容易孳生病媒蚊。


▲位於雲林四湖鄉嚴重地層下陷區之地面型太陽能電廠,雨季過後四周雜草生長茂盛。

與其委託他人,小胖親自南下,徵召當地除草大哥們,帶領大家進行太陽能電廠周邊除草工作,往往一趟下雲林除草,一待就是一個禮拜。秉持著環境友善、維護生態,面對數十公頃的雜草,小胖堅持不用除草劑,以人工的方式去除雜草。在溼熱的環境下,必須穿上長袖長褲、全身包得密不通風,不只是為了防曬、防刮傷、也要防蟲叮咬。


▲雲豹能源團隊成員小胖親自下雲林召集當地除草工班進行人工除草。

「別人會認為這種粗活為什麼不委託除草公司而要自己來?除草工作看似簡單,但因為自己在做太陽能,在除草的同時,我也注意電廠四周狀況,有的電廠不只要除草、還要派抽水機來把積水抽乾,甚至還要抓蛇、摘除虎頭蜂窩,這些都是親自來除草才會發現的事。」小胖說。


蜜蜂鳥類棲息維持生態

▲在雲林台西鄉地面型太陽能電廠的模組下方發現小鳥築巢的景象。


在除草的過程中,小胖發現,鳥類及昆蟲會在太陽能板四周棲息築巢,曾在雲林四湖及台西鄉的太陽能電廠裡看過不少鳥巢及蜂巢,這就代表太陽能與生態繁衍能共存共榮。


▲在雲林四湖鄉地面型太陽能電廠的支架上發現蜂巢。意味著其環境有助生態繁衍。

過去有報導指出,美國阿貢實驗室環境科學部門(EVS)與美國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研究發現,太陽能板周圍區域為授粉植物的理想生長地區。藉由在太陽能板周邊種植原生態或是蜜源植物,除了可以吸引重要授粉者蜜蜂、蝴蝶、蠅類、蜂鳥等多種有益生物,還能幫助臨近農田作物授粉,降低人工授粉成本、增加農作物產量,大大提升太陽能板的永續效益。研究指出,美國現有與規劃中的公用事業太陽能共有超過3,500 平方公里的農田,這些地區的作物都能藉此受益。


太陽能進入傳統農村,至今仍面對不少阻撓,能源業者無論是面對當地居民或地方政府,都還在相互磨合。不過,能肯定的是,在傳統農村發展綠能,不但沒有生態破壞之疑慮,反而造就翻轉軸線的契機。太陽能電廠維運管理需要龐大的人力,包括除草、清洗模組、維安等環境維護工作,都需要就近雇用。藉由發展綠能,增加就業機會,地方經濟亦得以發展。

55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