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安能(巴登-符騰堡能源)集團的能源轉型之路

文章提供:安能亞太有限公司

全球包括台灣在內的多數國家均認知到再生能源是應對氣候變遷議題時,永續且有效的解決方案,但因再生能源電廠的分散式特點加上各再生能源的特性不一,所需的電網管理以及整個系統統合規畫均需對原有傳統能源電力供應系統進行近似於破壞式創新的轉型,而德國將這樣的破壞式創新稱為”Energiewende”,可以預見這樣的轉型必然面臨很大的挑戰與阻力。

在談論德國的電業公司如何克服相關挑戰與阻力的轉型經驗時,則勢必要提到德國自1990年代開始一系列的能源政策轉型制定後所採行的相關法規政策,此相關政策的制定正是為整體能源市場創造了轉型的推力與拉力:

1. 躉購補貼制度:

2000年「再生能源法」的通過,建立了可靠且可促進再生能源發展的「躉購補貼」制度。此制度的目的希望能鼓勵產業投資太陽能、風能、沼氣、地熱、開發系統等。「躉購補貼」制度在最初建立時即理解最終將轉型到電力自由市場,透過政府提供不斷增長且穩定的市場前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能降低電價。

而「躉購補貼」制度也從德國發跡並被世界各國複製,成功地將太陽能及陸域風電價格降至低於化石燃料發電成本的水平,離岸風電也在短時間內達到價格競爭力。這個制度亦促成了台灣太陽能產業的建立,受益於德國大規模太陽能市場及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前景,相關產業看見市場潛力並積極投資建廠,造就台灣一度是世界第二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國。

2. 電業化市場

因歐洲共同體於1990年代發布電業法規鬆綁了能源市場的管制,因此在能源市場上有各式角色,從發電、電網營運商、能源批發商到能源零售商均出現了各式參與者。在自由市場的競爭制度下,若不主動求變,就會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基於這樣的環境,各家業者自然開始專注整體市場以及全球環境的變化,端出不同策略來因應最新市場變化,以求生存。因此當國際能源環境因應氣候變遷開始出具相關再生能源政策時,身處歐陸自由化電業市場的德國電業商們,也較容易擁抱新能源政策。

前述兩項政策為德國能源轉型創造了基本的誘因與推力,而於2011年所公布的2022年非核家園目標,則是進一步促使巴登-符騰堡邦(Baden- Württemberg)的邦營電力公司安能(巴登-符騰堡能源)集團破釜沈舟,決心進行事業轉型的重要因素。

安能雖然是一間營運範圍涵蓋電業各項目的公用電業,但公司主要營收多是由核電廠貢獻,故集團的管理層開始思考整個集團未來發展路線。

當然,前述自由化電業市場所帶來的競爭以及2022年非核家園政策促使安能評估轉型,但評估過程中影響決策的臨門一腳因素,係來自安能集團對於社會責任的認知。集團內部管理層認知到身具傳統邦營公用電業的角色,對客戶、所在的城市社群以及社會大眾,均有責無旁貸的永續發展責任,絕不可僅為追尋集團事業穩定發展而忘了永續發展義務。因此在經過評估後於2013年向所有員工以及社會大眾公布了「2020白皮書」。

根據白皮書所制定的目標,集團內在2020年時將: 1. 減少當時傳統發電及交易的80%營收,

2. 再生能源營收提升至原有2.5倍,達到總發電量的40%

3. 改善並擴張電網的基礎建設以增加25%的營收

4. 增加銷售項目的營收,該項目包括創新服務及能源解決方案,業務領域為房屋自有者的太陽能板發電到電動車充電站以及智能城市應用等新業務領域。


為達到上述目標,安能在能源轉型的執行面定義了兩階段計畫,第一階段稱做「能源轉型1.0」,即脫離原有傳統能源,以發展更多再生能源,在2011年非核家園目標確立後,安能即除役了Phillipsburg核電廠的一號沸水式反應爐-此與台灣核一廠使用相同技術。接著並中斷電網與Neckarwestheim一號反應爐與電網的連接,此反應爐目前處於初期拆除階段。


到了2019年,安能將除役Phillipsburg二號反應爐及Neckarwestheim二號反應爐。最終將因此卸載包含3個核電廠內的5座核能反應爐,總共4.9GW的裝置容量。當然,如同台灣一樣,德國針對減少燃煤電廠問題有諸多的討論。安能已將旗下一座煤電廠轉為儲備,預計在2023年前除役。


第二波計畫為「能源轉型2.0」,即是我們現在所處的計畫階段,這意味著再生能源市場更加自由競爭和整合,以及越來越多的創新技術應用,像是電動車的推廣。「數位化」已是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其將帶來創新和顛覆性變革,例如智慧電網、電力供需管理以及再生能源的發電預測系統。而客戶的需求也愈來愈聚焦,個體化逐漸強大。安能的能源供應去碳化與德國政府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一致,2050年的與1990年相比將減少9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而在集團營收方面,安能必然也經歷了陣痛期, 相較於2012年的24億歐元,公司營收以每年約6000萬到7000萬的跌幅減少,在2016年時,來到最低點19億4千萬歐元,在這過程中,集團內許多人的一起共體時艱,經理級以上的職員甚至自願放棄應領取的年資獎金與福利,為整體企業的永續發展以及社會責任,努力。所幸相關努力,出現了令人欣慰的結果,在2017年,集團營收開始提升,回復到21億歐元,同2015年的營收水準,根據預估,集團營收在2020年有望高於2012年的營收水準。


安能身為「德國能源轉型的引擎」,已建立及擁有了關鍵能源基礎建設重組和重新思考的專業知識,加上伴隨轉型後營收成功回復的成果,也期待能將相關知識與經驗進一步分享於各地,因此安能也逐漸活躍於歐盟以外的國際市場。而身為德國唯一具有核電廠除役且著手拆除經驗的公用事業體,並了解再生能源發展的複雜性及擁有電網整合專業綜合電業,安能也期待能在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關鍵時刻,參與能源轉型,針對台灣特殊的電網市場模型與在地夥伴一起量身打造特殊的電力解決方案,提供相關協助及經驗,因此安能於2018年進一步進入台灣市場,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海鼎風電,在短時間內團隊也增加到11人,其中8人是具有專業的當地人才。安能希望透過離岸風電開發、電網規劃與核能退役規劃,一起攜手落實台灣再生能源家園。

51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