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部落自主到能源民主

第一次見到猶浩長老,是在部落的共餐時間,泰雅族一直很強調共享的概念,族人就是「一個家庭」。所以一到比亞外,當地傳到就帶我們跟族人一起吃飯。當時長老穿著黑色的雨鞋,沒有特別來攀談,只是專心吃著飯。午飯結束後,我們與比亞外開始第一次會議,長老只是默默的坐在一旁,聽著我們介紹再生能源,只在會議快結束時提了幾個問題,問的問題到位卻不帶刺,長老自帶一種寧靜卻不冷漠的氣場。過了一個多月,我們再次前往比亞外,討論更進一步的細節,長老依舊安靜,帶著我們去山上看小水力的蓄水池,看山上的風口,準備未來做風力發電。第二次到比亞外時是部落大掃除的日子,會議開到一半,到了預定的掃除時間,大家沒有等長老發落,就自己集結、分配工作去了,長老則是繼續坐在會議室中聽著我們對未來的規劃。

前兩次的會議都算順利,公益案場的事情也都算喬定了。到了第三次的見面,我們開始做實際測量,拿空拍機找尋可設置的太陽能空間,帶了設備測日照量、開始記錄山上的饋線、變電箱等等基礎設施。


計劃逐漸到位,雙方的溝通變的熱絡起來,之前總是安靜的長老,也開始願意跟我們講一些過去發生的事情。在網路上搜尋比亞外,可以看到比亞外有「台灣不丹」的美名。我們剛開始到部落時,也被這美名吸引,跟長老提及這件,長老之前都只是笑笑的,沒有多說什麼。直到這次,長老才說出「台灣不丹」的故事,大約在前幾年,有企業家住進比亞外,當下就體會到比亞外悠然自得的生活,於是企業家打算把比亞外做一點改造,把部落建設成一個可以觀光的地方,打算建設學校、警察局、醫院等等,並希望把部落住的地方往山上千,再固定給部落每戶三萬塊的補助。後來部落長老認為這樣已經會影響到部落生活,於是在會議中否決這個計畫。

直到長老講完這個故事,我才明白長老一開始的安靜。在偏鄉部落,總是有平地的漢人想去「拯救」這些原住民部落,也不聽當地部落的意見,就想去做一些改造,但卻打亂了部落的生活。這也難怪第一次去部落的時候,引薦我們去比亞外的歐蜜牧師不斷強調韌性部落的概念,認為部落應該展現出過去面對颱風、災害等等的問題,但現在政府總是用拯救的方式,遇到颱風就強迫遷村,這完全忽視了原住民長期住在山上所具備的抗災能力,所以應該要把權力交回給部落,讓部落有自己決定該如何生存的權力。

其實在會議中,每次的決定,每一個環節,我們都不斷詢問長老們的意見,溝通的過程不斷確認雙方的共識,也逐漸獲得更多當地的資訊,例如若要做生質能,當地的竹子長多快,有多少面積。若要做太陽能,山上什麼時候會開始起大霧等等,這似乎讓長老更信任我們,我們也更了解部落對綠能社區的想像。

開完會,長老帶我們去他自己做的小木屋,小木屋裡有兩個巨大無比的虎頭蜂窩。小木屋外是山景第一排,兩旁的山谷夾著大漢溪,小屋外是一顆盛開的粉色櫻花。看著雲霧繚繞的山谷,吃著部落種的香蕉、用山泉水泡的茶,與其說比亞外是偏鄉,其實這裡更像仙境。

走之前,長老說下次來可以不要再去山下找民宿了,可以睡長老教會阿,如果大家不介意,也可以來睡長老家阿。我們笑著感謝長老,帶著滿車的蔬菜,還有長老送給大家的醃漬洛神花跟比亞外道別。


這次的活動原本是為了確認比亞外的再生能源可設置量,是依著能源局的計畫去的,但活動結束後,感覺到的不是完成了一個推動綠能的計畫,而是參與了部落生活,重新定義了自己在偏鄉推綠能的意義。或許推再生能源、做地方創生、提升偏鄉經濟收入都不是重點了,而是透過再生能源,充分展現部落自主的精神。泰雅族強調的共享,讓長老想慢慢來做,讓大家可以一起參與這個計劃,而不是急著找人建設。原來我們一直強調的能源民主,已經是他們習以為常的運作模式。或許這個計畫不會在一兩年就完成,但在比亞外,能做出真正屬於比亞外自己的綠能部落。

後排左二川飛行外套的就是猶浩長老 拍照地點為長老的小木屋 紀錄:周正履

39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