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離岸風電產業,綠色就業新機會 

撰文者:綠能科技產業推動中心技術發展組 林曉琪副研究員


離岸風電產業的技術含量高,非一促即蹴,踏入這個新興產業,需要藉由不斷的實踐(Practice)累積經驗(Experiences),讓自己具備開闊的視野(Open-minded)面對新知,保有熱情(Passion),持續精進(Learning),終能成就專業(Expert)。


人,產業的根本,將 PEOPLE 一詞拆解,恰好可反應人才踏入離岸風電產業時應保有的心境;離岸風電在國內屬嶄新領域,目前產業除了向擁有開發經驗的國外技術人員學習之外,熟悉在地文化或法規者的加入,亦為風場如期建置完成與運維無虞的重要因素。

圖、Nordsee One離岸風場/資料來源:筆者於德國空拍


增加綠色就業,風電大國摩拳霍霍

由於看好離岸風電市場,丹麥接連向國際輸出最新的風電技術,英國則持續建構有利產業推展的環境,英國政府於今年3月發布的離岸風電產業發展白皮書(Offshore Wind Sector Deal)即規劃至 2030 年時,將有三分之一的電力供給來自離岸風電,英國政府亦透過提升設備自製比例來擴大綠色就業市場以穩固離岸風電產業供應鏈。


  鑒於離岸風電技術門檻高,英國、蘇格蘭與威爾斯政府與產業成員於今年8月成立離岸風電產業人才培育專案小組,共同腦力激盪,於人才訓練完整化方面,除了原有的技職體系教育以外,更與16歲以下的教育單位合作,目的在及早建立離岸風電的知識與技能;於廣納跨領域人才投入產業方面,提出「離岸風電護照(Offshore Energy Passport)」的機制,若產業工作者未來不再從事離岸風電,可無縫接軌至其他離岸產業(如石油與天然氣),預先鋪路後續就業機會,使人才可適得其所。

產業與學界攜手共進,提升綠色競爭力

反觀國內,伴隨開發商投入風場建置與供應端的陸續投產,離岸風電產業對於專業人才的需求亦逐漸浮現,離岸風場自規劃、施工、運維,乃至除役階段,包含場址勘查、發電量及經濟效益預估、開發資金安排及風險評估、風力發電設備與系統製造、風場營運與維護等等工作,不同階段含括不同專業人力,因此不論開發商或供應端均急需人才以支撐龐大產業鏈。

圖、離岸風場開發流程涵蓋之工作範圍/資料來源:筆者製圖



離岸風電產業的就業人力大致可分為「綠領」與「白領」。工程師、財稅、保險、法律、研究調查與行政協調等,屬白領主責的業務,而綠領則負責包含電機、土木營建、海事工程與電力系統等第一線操作,國內離岸風電尚處於向國際取經的階段,技術文件或可參考的資訊均為英語,因此擁有語言能力等同獲得入場門票,然而要成為獨當一面的技術人員,還得仰賴經驗累積。

圖、離岸風場開發流程涵蓋之人力類別/資料來源:筆者製圖


為加速彌補人才斷層,大專院校吹起響應的號角,不論是台灣大學規劃的「離岸風力發電學分學程」或高雄科技大學成立的「海事風電工程碩士學位學程」,課程內容均係與開發商或供應端討論後而擬定,淺至離岸風電導論、離岸風電職場綜論、離岸風電船舶介紹,深至風力機的組裝與保養、海事工程的調查與探勘、海洋資料的分析與處理,其中更包含產業實習課程,確保人才為產業所需。


  於此同時,開發商亦揚起聲援的旗幟,例如上緯提供教學研究經費予大專院校,增進學術與產業結合,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除了引進「離岸風電維護運轉學徒制」以外,同步培訓種子師資與學員,另亦提出囊括離岸風力機、水下基礎、海上變電站、電網與電纜、海事工程、環境管理方案、風險與規劃、合約管理、財務和衛生與安全等十大專業領域的實習生計畫,實習生在取得技術證照後,將優先錄用為正式員工。



圖、開發商或廠商提供之培訓方案例舉﹝註1﹞/資料來源:筆者整理

綠領迎風而起,安全為首要條件

離岸風場的建造與營運,離岸風力機的運輸與組裝,都在海上作業,為了降低施工風險,凡欲前往海上作業的人員,均需要接受由全球風能組織(Global Wind Organization, GWO)﹝註2﹞制定的五大基礎安全訓練(Basic Safety Training, BST)。


  五大基礎安全訓練屬GWO認證之一﹝註3﹞,包括緊急救護(First aid)、人工搬運(Manual handing)、火場應變(Fire awareness)、高空作業(Work at heights)與海上求生(See survival),人員受訓完畢後,通過考試,取得認證,才可進行海上作業;舉例而言,若夥伴不慎於風場施工過程中受傷,受過緊急救護訓練的人員即可在第一時間予以協助,適時護理傷口,減少傷口感染。


  高空作業在訓練人員可正確使用如掛繩、定位、救援等各項設備,火場應變在訓練人員辨別可能發生火災的情形,評估若火災發生,能採取的對應措施;簡言之,安全,是離岸風場施工中,最不可或缺的條件。


  基於海上作業攸關人身安全甚鉅,國內已有相關單位藉由移轉國際機構培訓模式,模擬風場開發的真實情境,為產業節省人員赴國外受訓的開銷及時間成本;再者,勞動部已向英國安全衛生執行署(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HSE)汲取離岸風電作業安全監督的實務作法,交通部業已訂定海域作業的職安指引,促進產業環境正向前進,落實職業安全管理,政府不遺於力。

  另外,海事擔保鑑定(Marine Warranty Survey, MWS)﹝註4﹞亦有助健全施工環境,海事擔保鑑定針對海事工作加以評估與調查,涵蓋裝載、運輸、吊裝、結構安裝、電纜鋪設及船機操作等內容,鑑定單位對於工作程序或規範若有疑慮,可要求廠商進一步說明,以保障海事工程的安全性。


  人,不只是台灣最美的風景,更是不可忽視的軟實力,坐擁全球最佳風場,國內人才所具備的研發能量為產業利基,以陸域風電發展為基礎,離岸風電產業所需的專業與人才亦在逐步建置,擁抱綠能與培養產業尖兵,齊頭並進,待能量備足,方可如同丹麥,向國際輸出風電經驗,進軍國際。



本文所提及之備註說明

註1:

此表為筆者舉例列之,各開發商或廠商之人才培訓方案完整內容及合作單位,請依其官方網站公告為主。


註2:

全球風能組織(GWO) 由17個開發商及運維商組成(如西班牙再生能源公司Acciona、德國電力公司E.ON、德國能源公司Innogy、丹麥Ørsted以及風力機製造商Enercon、Siemens Gamesa、MHI Vestas與GE等均為成員),屬非營利機構,致力於為風電產業訂定安全與技術國際標準,其於2012年首發布五大基礎安全訓練,隨後於2017年發布基礎技術訓練(Basic Technical Training, BTT),目前全球共270個據點可供風電產業工作者接受培訓。


註3:

基礎技術訓練(Basic Technical Training, BTT),包含機械(Mechanical)、電氣(Electrical)、液壓(Hydraulics)與建造(Installation)項目,目的在使風場技術人員可正確解讀設備文件與操作設備,例如機械項目的訓練在確定技術人員可掌握焊接原理與檢查焊接節點、熟悉風力機的制動、偏航、冷卻與潤滑系統,電氣項目的訓練則在確定技術人員可判讀電氣圖與電力元件符號、識別不同感測器的訊號、正確量測電力等等。


註4:

海事擔保鑑定為保險公司承保海事工程保險的必要條件,海事保證鑑定師(Marine Warranty Surveyor)的主要職責在審閱海事工程相關文件及監督海事工程的操作流程,並依據現場機具、未來天氣條件及可能性突發狀況,判斷海事工程是否在可執行的範圍內。

Comments


T:02-23700930

F:02-23702548

  • facebook
  • facebook

©2018 by TRE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