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62 |《能源轉型重磅對話》
-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
- 3天前
- 讀畢需時 9 分鐘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
本集來賓:環境部 部長 彭啟明
👉加入『贊助TRENA』支持綠能知識的傳遞

所有頻道位置:
ApplePodcast : https://pse.is/3b5vgj
Sound On : https://pse.is/3jkcex
Spotify : https://pse.is/3bvnkh
KKBOX:https://kkbox.fm/0t013F
0917 EP62|能源轉型重磅對話 專訪 環境部部長 彭啟明
一、 開場引言
彭部長是TRENA成立十年以來,最令人感受到勇於任事的一位部長,尤其在綠能領域展現了高度積極性。無論是在颱風來臨前,於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擔任主要執行單位,或是在颱風過後面對太陽光電板廢棄物議題時,部長都能主動挺身而出,積極尋求解方,展現出對推動再生能源永續發展的決心與行動力。
非常感謝彭部長在九月初出席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募款餐會,並與我們深入交流多項社會與產業高度關注的議題。其中包括:颱風過後超過14.5萬片太陽光電板受損,廢棄光電板的回收與再利用問題亟待解決;同時,環境部長彭啟明近期針對陸域風力開發明確表態「不鼓勵、不支持」,更引發國內產業界與國際開發商的高度關注。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彭部長,從科學數據、政策治理到國際投資等面向,與大家共同探討台灣能源轉型的下一步,並思考如何在環境保護、能源發展與國家競爭力之間取得平衡。
二、 議題一|光電板破損與水質污染疑慮
1. 這次颱風造成大面積光電板破損,許多民眾擔憂會造成水質污染,甚至影響飲用水安全,環境部的科學檢測結果怎麼說?
這次颱風對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光電的衝擊,其實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嚴重。比較特別的是,這次中度颱風竟然在嘉義布袋登陸,這種情況極為罕見;沿海地區更因此迎來有史以來最強、達12級的風勢。如果身處台北市的高樓,必定能明顯感受到房屋搖晃。在嘉南地區,造成33個光電場域受損,整體景象相當驚人。一開始統計約有14.5萬片太陽能板受影響,但在9月5日清理完成後,確認數量是12.1萬片。約有3萬多片完整可再使用,約7至8萬片確定損壞,需要進一步回收與處理。
另外講到水質,颱風過後被立法院質詢光電板是否「有毒」 。光電板並非電池,主要由玻璃與鋁框構成,內部零組件多為銅與少量銀,皆屬可回收資源。事實上,當地漁民最擔心的是「有沒有毒」,會影響水質與漁獲安全。然而,光電板在滯洪池上面,滯洪池主要為調節水量功能,滯洪池與魚塭是截然不同的。除了數據之外,地方居民仍有疑慮,擔心破損面板含重金屬、長期滲出。為釐清疑慮,我們已針對鎘、汞等十餘項重金屬進行每兩週一次,共五次的水質檢測,結果均為零檢出,目前仍在持續檢測當中。
2. 近期有心人士利用AI製作短片,誤導大眾認為小鳥因飲用光電板「紅色毒水」而暴斃,實在令人錯愕,也極為荒謬?
一位泰國企業向台糖承租農地,用於堆放浮板及部分光電板。依規定,業者應在底部鋪設帆布,以避免廢棄物直接接觸土地,但未遵守相關規範,已遭主管機關開罰。部分民意代表在現場觀察到積水呈紅褐色,引發「有毒」疑慮。經同仁採樣檢測,結果顯示均為無毒。實際上,農地上的作物(如稻梗)腐敗後會與土壤融合,形成紅褐色,屬自然現象,並無危害。此外,影片中光電板毀損狀態的呈現,也與台灣實際受損情形完全不符。希望社會各界勿輕信或轉傳未經查證的影像資訊、失實的內容。
三、議題二|廢棄光電板的回收與處理
3. 關於廢棄光電板回收的議題,您曾提到92%的光電板可以回收,但仍有許多民眾與地方政府質疑制度是否完整,目前回收系統的現況是什麼?
近期,許多來訪的國際議員與政府官員對光電板廢棄處理議題表達高度關注,並肯定我們的作法,認為我是全球光電板廢棄處理具備實務經驗的部長。以日本為例,至今仍未建立相關制度,而台灣自2018年起即針對每片光電板收取1kW/1,000元的處理費,作為20年後回收再利用的經費來源。事實上,台灣的太陽光電政策始於2010年馬英九總統任內,蔡英文總統執政後因價格下降而加速推動,可以說歷任總統皆持續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
此次風災造成大量光電板受損,依規定相關費用應由業主自行負擔,政府無需出資。由於廢棄量驟增,社會普遍期待能迅速清理,確實會造成處理排程壓力,進而推升價格。但若在正常的汰換更新情況下,我國的回收制度足以成為其他國家學習的典範。
光電板的結構有鋁框、薄膜等,其中約92%的材料可回收再利用。之所以不是百分之百,原因在於其中的包膜層屬塑膠材質,在認定與處理上較為複雜,目前有業者可達到92%的回收率,並將材料重新導入循環體系。另有一家業者採用全球最先進的新技術,回收率可達99%,但成本相對較高。在此再次強調,光電板與電池相比,安全性高得多。
4. 環保團體指出,有廠商估計實際回收成本約為每kW/2,000元,而回收基金僅1,000元。若以日本掩埋與回收基金比較,掩埋成本僅為回收的一半,擔心台灣業者未來因將本求利,而出現如日本般選擇掩埋、不願回收的情況?
首先,台灣掩埋空間極為有限,且成本高昂,每噸需數萬元,對業者並不划算。因此未來必須走向全回收,目前國內僅有兩家業者投入營運。在南部已有業者有意願設廠,可以就地進行回收。本質上,這是一個商業機制問題,當處理量增加,價格自然會下降。更重要的是,目前由能源署代收,環境部再向能源署申請循環處理經費。我們也已著手修改《資源循環推動法》與《廢棄物清理法》,兩法皆已送交行政院審議,未來將由環境部統籌負責廢棄光電板的處理與管理。
5. 除了回收經費之外,跨部會之間如何協調並簡化流程,以提升企業投資意願,是否正是政府目前亟需加強的工作?
若能讓一方所產生的廢棄物轉化成為另一方的資源,便能真正落實循環經濟。環境部推動《資源循環推動法》,正是以此為核心理念。我們願意承擔責任,並在環保署升格為環境部後設立「資源循環署」,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推動循環利用。若法案通過,將可從源頭到末端加以規劃,目標是不再產生廢棄物,達到全面回收。例如太陽光電板與風機葉片,未來都將由環境部統籌規劃,未來使成為廢棄物的可能性將大幅降低。
四、議題三|陸域風力開發政策立場
6. 部長近期針對陸域風力開發公開表示『不鼓勵、不支持』,引發產業界熱議,這背後的主要考量是什麼?
我對台東、花蓮及東海岸相當熟悉,起初看到新聞時也感到訝異。作為環評主管機關,我們在官網上注意到相關討論,加上許多東部民眾提供意見,因此在今年四月就公開表示,規劃時必須充分考量可能的衝擊,包括噪音、炫影,以及對當地生態的影響。由於台灣地狹人稠,開發需要非常謹慎:距離住家500公尺以內的案子必須進行環評,適合的地點確實不多,但仍有可能找到,「不鼓勵、不支持」代表環境部的態度。
環評本身保持中立審核,但「不鼓勵、不支持」代表我們將嚴格把關,也向在地民眾表明政府立場。東部部分鄉鎮風景優美,很難想像插了一支風機的景象,風機也會靠近部落,確實不適宜,行政院團隊亦認同「不鼓勵、不支持」。再生能源開發應以環境保護與民眾生活品質為首要考量,若可能造成衝擊,應盡量避免。
當然,仍有適合開發的地點,能源署可協助篩選,讓開發者明確掌握,節省作業與爭議時間。事實上,上一屆環評委員已對陸域風機進行了相當明確的把關,我不會影響他們的審核。後來,第二屆新任環評委員也進行了內部討論,只要開發對民眾造成影響,或炫影、低頻噪音、生態等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案子都將非常難以通過。
7. 聽到「炫影、低頻噪音、生態「是否被完整解決」的關鍵字時,不禁想到國際的成功案例。例如德國公民電廠由村民共同決定,可接受炫影與低頻噪音的標準,再選定地點,形成政府、業者與居民三贏模式。我國是否也能借鏡這樣的成功經驗?
這一年多以來,無論在民間或公部門,最大的感受是:一旦能源議題被加上意識形態,就很難進行有效的社會溝通。首先,任何能源發展都必須以環境保護為優先,但也必須坦承,所有能源形式都會破壞環境,對環境造成影響,其各有利弊,因此需要多元布局。以陸域風機為例,德國擁有較大的土地面積,而台灣地狹人稠,情境截然不同。
關於低頻噪音的檢舉案例相當多,但究竟在什麼程度的低頻噪音才是一般民眾可以接受的範圍,或需要與住家保持多少距離才較為合適,目前仍缺乏系統性的數據。我們希望能累積更多數據來釐清實際情況,然而,因為涉及意識形態,許多科學家對此選擇退縮,這對台灣而言實在可惜。事實上,任何政黨都有可能成為執政者,若因政治因素導致無法理性討論與解決問題,只是一方抹黑另一方,最終受損害的將是台灣的能源發展與社會的整體利益。
TRENA觀點:
部長,近期社會對綠能的焦慮感確實升高,反映出民眾在綠能發展上的社會信任度仍顯不足。正如您在受訪時所提到,在凌晨兩點仍執筆千字文,強調科學與循證治理的重要性,卻感嘆「我說的是科學、循證治理,但你說的卻是感覺!」這樣的落差,正凸顯了再生能源政策推動過程中,專業論述與社會感受之間存在鴻溝。
彭部長補充:
我既然投入了這項工作,我就會正面承擔,不同的意見難免存在。就像這次處理太陽光電議題,我盡力把事情處理完畢,雖然承受了許多壓力與質疑,但相信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自有判斷。未來我會持續以透明、務實的態度面對一切,希望社會不要再以意識形態來貼標籤。
放眼國際,2030年德國的再生能源目標是80%,丹麥也接近80%;法國雖然以核能為主,但再生能源比例已達40%;美國為59%,其中太陽光電佔一半以上;日本的目標則是36%至38%。這些數據都清楚顯示,再生能源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台灣也應以務實的態度來推動能源轉型,而不是陷入意識形態或信仰式的對立。唯有透過理性討論,才能找到屬於台灣的最佳道路。
五、議題四|政策透明與社會信任?
再生能源對下一代而言,是至關重要的能源來源,其推動必須建立在成本效益、經濟可行性與科學理性的基礎上。事實上,目前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已低於燃煤,足以證明其具備競爭力,也顯示再生能源發展已是全球共同的趨勢。在這樣的成長過程中,關鍵在於如何讓社會大眾更深入理解,這需要更透明的政策設計,並建立有效的信任機制,才能凝聚社會共識,推動能源轉型順利前行。
有些政策工具值得社會大眾更深入理解與應用。例如,台電的即時發電量資訊平台,已逐漸培養出民眾直接查詢數據的習慣,讓真實資訊一目了然,也能迅速澄清假訊息與謠言。在資訊透明方面,環境部表現良好,例如在溫室氣體減量數據的公開上。然而,TRENA每年進行的用電大戶監督評比,仍面臨資訊不足的挑戰,因為數據需要仰賴環境部的範疇二,而環境部的數據又須依靠能源署提供。
彭部長補充:
由於減碳相關資訊本身存在時間差,通常需一至兩年才能公布完整資料。例如,2026年才能取得2024年的完整數據。此外,這些數據的呈現亦與當年度的經濟景氣狀況密切相關。
8. 一般民眾若能對綠能議題有更充分的認識,就較不容易受到假訊息影響。針對下一代,環境部近期也與高中端合作推動氣候變遷教育,部長是否能進一步說明相關作法與成果?
目前淨零相關活動已吸引高中生參與,展現普及教育的成效。他們甚至願意自費參加6個小時的線上課程,並透過簡單測驗獲得證書。這對大學端的推甄入學也有所助益,高中教師對此普遍給予正面回饋。整體而言,資訊來源並不難取得,挑戰在於學生是否具備辨別真實與虛假訊息的能力。
六、結語
今天,我們從光電板破損談到廢棄回收,再延伸至陸域風電與政策透明,也聽到了部長對科學治理與政策平衡的看法。台灣能源轉型的挑戰確實不小,但我們更不能因錯誤或假訊息而讓社會陷入過度恐慌,進而錯失國際綠能競爭力,甚至走回高碳能源的老路。最後,想請部長給予再生能源第一線工作者,以及所有關心台灣能源轉型的聽眾朋友們一句鼓勵。
彭部長的鼓勵:
這是一個重整,也是重新出發(Reset)的時刻。再生能源是國際趨勢、未來方向,也帶來綠色工作的契機。大家一定要有信心,我會持續參與COP峰會,將第一手國際經驗帶回台灣,與大家共同邁向更永續未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