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 61|綠建築視角:丹娜絲颱風後屋頂重建的機會與挑戰|能源轉型三大壓力|陸域風電環評暫緩,環境部長彭啟明罕見表態
-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
- 3小时前
- 讀畢需時 13 分鐘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
本集來賓:綠領協會 理事長 陳重仁
👉加入『贊助TRENA』支持綠能知識的傳遞

所有頻道位置:
ApplePodcast : https://pse.is/3b5vgj
Sound On : https://pse.is/3jkcex
Spotify : https://pse.is/3bvnkh
KKBOX:https://kkbox.fm/0t013F
TRENA年度募款餐會圓滿落幕,現場嘉賓雲集,綠能界參與踴躍,人數較去年大幅增加,場面熱烈,環境部彭部長特別關心再生能源議題。近期因風災影響,太陽能板廢棄回收與陸域風機推動面臨挑戰,部長行程繁忙,仍親自督導。環境部積極承擔善後責任,要求業者即時處理。部分廠商迅速應對,成效良好,但也有業者拖延,部長不得不多次到場督促。這次經驗也提醒大家,仍有許多環境與再生能源課題需要共同努力。
媒體報導中,大面積受損的太陽能板引發兩個思考方向:其一,屏東佳冬「離岸太陽光電系統浮台技術開發計畫」,這是一個浮台技術實驗計畫,而非實際營運的光電場,嘉義新塭滯洪池在發揮治水功能時,也利用良好的日照條件設置了水面型光電系統,若能先在剛啟用的深水池測試中心進行驗證,就不必將這麼多的太陽能板直接放置於海上試驗遭受巨大損失。其二,這次颱風最辛苦的莫過於台電,王總經理表示,需要維修的電線桿超過三千多支,每支平均耗時七小時以上,維修團隊日以繼夜承受巨大壓力。面對外界各種聲浪,努力專注於修復工作,盡全力讓颱風過後的生活儘早恢復如常。
一、 TRENA散步陪你聊 ─ 綠領協會 陳重仁理事長
主題:災後屋頂重建的新契機
在經歷了丹娜絲颱風與728豪雨過後,南部多地區屋頂嚴重受損,不少已安裝太陽光電的住戶也面臨斷電與設備毀損的困境。不少民眾心中都有個疑問:『都裝了太陽能板,為什麼還得等台電兩週才能來修復?』
《丹娜絲颱風災後重建基金》三讀通過後,我們特別邀請長年深耕綠建築的陳重仁老師,分享屋頂重建的關鍵思維。重建不只是恢復原貌,更要把握機會升級──透過綠建築設計,若能結合太陽光電與儲能系統,不僅提升抗災韌性,也兼顧碳中和與能源自主。接下來,就讓我們聆聽陳老師的專業建議。
1. 跟聽眾分享一個印象深刻的綠能鬼故事或謠言?聽到這類謠言,您會如何回應?
我們也常聽到業主的疑問:「為什麼裝了太陽能板,還是會停電?」。這與太陽能系統本身的設計有關。因為大部分用戶採取的是併網躉售模式,一旦電網停電,太陽能系統就會自動斷開,避免電力回送至電網,危及維修人員安全。若希望在停電時仍能用電,就必須採取自發自用的設計。這需要兩個條件:第一,配置儲能電池;第二,調整斷電系統,讓電力能優先供應屋內使用。如此一來,停電時,就能確保關鍵用電不會中斷。
2. 跟聽眾介紹一下綠領協會?主要的任務有哪些?
台灣綠能協會於2011年創立,當時受到國際間推廣「綠領」(Green Collar)的啟發──意指投入綠色產業的工作者,例如光電業者就是典型的綠能工作者。協會的核心宗旨在於推廣教育,無論是綠建築、再生能源等領域,十多年來始終如一。近期,我們也在官網推出免費線上課程,預計於本月底上線,歡迎大家參考。目前已培育出數千位來自各行各業的綠領種子,並期待能與更多綠能業者攜手合作,共同推動永續發展。
3. 綠建築如何提升建築面對極端氣候(強風、大雨、熱浪)的韌性?
法規對建築結構都有明確規範,例如抵抗特定強度的地震或風力。抗震與抗風的設計重點,取決於技術與位置。過去結構設計較著重於抗震,但隨著極端氣候加劇,風力影響日益嚴重,因此抗風設計的重要性也逐漸提升。以光電系統為例,它們並非一定架設於建築物上,若設置於空曠地區,其結構設計是否足以承受強風,便成為關鍵課題。換言之,光電系統的韌性必須納入風力考量,這是現階段不可忽視的重要面向。
颱風常伴隨強降雨,而目前建築設計規範中「落水頭」(雨水排放系統中的出水口,功能是把屋面積水導入雨水管或排水溝,避免積水或滲漏) 的數量與口徑,往往不足以因應極端降雨。要避免積水,必須增加落水頭數量並適度加大口徑,確保雨水能及時排出。不過,排水速度過快也會導致淹水,因此更需要結合雨水回收與調節設計,提升整體建築與社區的防災韌性。
都市高溫問題已成為氣候變遷的負作用之一。在建築法規規範下,隔熱性能已有所提升,但舊建築該如何因應?這正是國際「綠色改造」的重要方向。透過加強隔熱,例如更換節能窗、增加遮陽等,不僅能改善能效,還能提升建築的「綠覆率」(Green Coverage Ratio, GCR),指的是都市設計與建築規劃常用的一個指標,用來衡量建築基地中,綠化面積(草地、植栽、綠屋頂等)佔基地總面積的比例。同時,政府也推動「綠容積」,立體化「綠覆率」的概念,讓城市跟上國際趨勢。當一個都市的「綠覆率」提高時,往往能帶來顯著的降溫效果。
針對這些韌性的議題,正是建築設計師必須面對的挑戰。無論從都市規劃,還是建築設計的角度來看,重點在於當災害發生造成破壞時,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基本功能。特別是在斷電或斷瓦斯的情況下,仍能維持基本生活需求,因此導入光電系統便顯得格外重要。
4. 這次風災導致老屋結構受損,因其原始設計並未考量極端氣候。若在重建時導入節能、儲能及降溫等設計,請問在綠建築領域中是否已有相關討論或實務經驗?
在綠建築設計中,韌性議題也逐漸被納入考量。以國外綠建築標準如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為例,節能與綠能原本就是綠建築的一部分,但原本比重相對較低,後續則有加強比重。如果希望在節能評分上獲得更高分,除了使用綠能技術外,搭配綠電也能加分。目前,政府推行的『建築能效標誌』中,若增加綠能設施,建築等級亦可因此提升。
老屋改造涉及多項挑戰,尤其在提升建築韌性方面。對老舊房屋而言,需要加強結構設計以提升抗風雨能力;屋頂若符合建築法規,通常可維持基本安全性。建材的選擇也會納入韌性考量,例如防水措施必須完善,並可考慮設置自發電系統,以確保斷電時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時,也應規劃避難功能,提升建築在極端氣候或災害下的安全與持續使用性。
5. 綠建築強調通風、環境、結構與建材選擇,若同時要兼顧強韌性與永續,在結構、建材或其他面向上,應優先考量哪些選項?
在材料選擇上,需要考量是否環保無毒、含回收再生成分,以及耐久性等指標考量。建材大致可分為主結構體、非結構體與裝修材三個面向。從韌性角度來看,主結構體必須具備基本安全要求:在地震中不倒塌、颱風中不受破壞,樑柱與外牆不得漏水或損壞。依照國外綠建築標準,住宅類的首要條件即是防水性能,因為若建築漏水時間過久,結構體強度會逐漸降低,遇到地震或風災時,極易發生所謂的「裂化」破壞。
防水處理在綠建築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分滲入結構體,如樑柱體及外牆。颱風過後,因漏水造成的問題非常普遍,也讓防水相關行業的工作量大增。一般普通防水材料使用二到三年後就可能出現問題;相比之下,耐久型防水材料和施工工法雖然成本較高,但可延長使用壽命,同時減少維修所產生的碳排放,有助於提升建築的永續性。
6. 採用最先進的耐久防水工法,其使用壽命通常可達多久?
據我了解,目前業界採用的耐久防水工法,其使用壽命通常為10至15年。大部分防水材料仍以塗料為主,早期使用的瀝青材料已逐漸淘汰,因其容易受熱影響。較新的防水材料多為塗料類,如想達到長久耐用的效果,則可考慮使用不銹鋼作為屋頂材料,幾乎可實現一勞永逸的防水效果。
7. 如果防漏水對建築物至關重要,那麼安裝具防水功能的太陽光電板能延長屋頂使用壽命,對民眾而言,這是否能成為採用的誘因?
確實如此。就像一般透天厝屋頂會鋪設防水底層TBU (Tile Base Underlayment)的道理是一樣的,良好的防水設計能有效延長屋頂壽命。從實務面來看,對許多違章鐵皮屋而言,若能直接安裝太陽光電板,在法規允許的高度範圍內,其實是相對可行且值得肯定的做法,因為這同時兼顧了民眾的實際需求與永續綠能的理念結合。不過,必須強調的是,光電板本身並不具備防水功能,因此在鐵皮屋頂搭配安裝時,防水處理仍需完整且妥善的規劃。
8. 若獲得政府災後重建補助,於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應優先考量哪些修繕項目?
在災後重建的情況下,民眾首要考量的並非發電獲利,而是確保居住安全與基本生活需求。以12年前的高雄氣爆為例,雖然有政府補助,但優先要做的是修復建築本體,如外牆整修與結構補強。由於每戶受損情況不同,而補助金額卻相同,對設計師與施工團隊是一大挑戰,但大多仍能完成修復。至於費用是否足夠,則需視損害程度而定。結構補強、屋頂修復與防水處理是最基本的要求,完成後才會進一步考慮是否升級改造,例如安裝太陽光電或儲能系統,當然也需依預算而定。
另一種做法是將光電板直接作為屋頂或外牆材料,但不是單純以模組板安裝,因為模組板本身並非建材。建議鼓勵廠商研發適合用作建築外牆的「建築整合型光伏(BIPV, 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將太陽能板直接融入建築結構或外觀,既能發電,也兼具建材功能,如屋頂、外牆或遮陽棚。通常先安裝於屋頂,再延伸至其他位置,不僅提供綠能,也同時滿足綠建築對隔熱、防水等功能的需求。
9. 在邁向2050淨零排放及碳中和屋頂的同時,如何看台灣綠建築與再生能源結合的圖像?
近期我感受到,光電常被視為「嫌惡設施」。在都市設計審議、建築師觀點,甚至校園管理中,都存在這樣的疑慮。例如,我協助台大處理BIPV案例時,設計師和審查單位多半希望光電板隱蔽安裝。當光電被視為「設備」時,建築界通常傾向隱而不見,就像空調室外機需遮蔽一樣。然而,光電其實也能與建築造型整合,國內外已有不少案例。挑戰在於,它既是設備又是建材,設計師需兼顧美學、功能與法規,是設計的難度所在。
當民眾對光電抱持負面觀感時,可以說明:在海邊看到大面積光電板廢棄的景象,並不等同於建築業中的光電板應用。在建築上安裝光電板,不僅不占用額外土地成本,還能在停電或緊急情況時提供避難功能,展現其社會價值。光電的推廣不只是營利策略,更是一種對環境、對社會的責任。透過合理規劃與整合,光電既能發電,也能與建築功能共存,真正還它「清白」,改變民眾對其負面印象。
10. 如果加強立面太陽光電 (裝在建築物的牆壁上),從您的角度有哪些好處,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面向?
我們要認知,目前並沒有完美的產品,推進光電整合建築時,需要了解能力可行的範圍。光電板雖能發電,但在建築上,發電只是額外的功能,核心仍是建材。放在建築的光電,最好採用「整合型太陽光電」(BIPV),所以太陽光電應以建材需求為優先考量,而發電功能為輔,才能更好融入建築設計的需求。同時,建築更重視防火、抗震、防水等性能,而非太陽能廠商的設備安規,所以需要太陽能產業持續努力改進。
我們也與太陽光電板製造商討論,未來建築應採用「整合型太陽光電」(BIPV),除了需持續提升設備安規外,若能兼具防水、美觀與隔熱等特性,將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尤其光電板本身具備隔熱效果,更凸顯其作為建材與能源結合的價值。因此,推動BIPV不僅是能源轉型的需要,也是提升建築品質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方向,同時也具備發展成可輸出產業的潛力。
結論:
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重建不應僅止於恢復原貌,更應視為邁向全面升級的契機。綠建築與綠能並非成本或額外支出,而是最具前瞻性的防災投資,不僅能強化社區韌性、降低災害風險,更為未來鋪設永續的生活方式。
二、 一週綠能新聞
前總統蔡英文上任後推動能源轉型,到總統賴清德接棒,持續推動二次能源轉型,但今年綠電發展可說風波不斷,政策上嚴查漁電共生,業者開發成本拉升,加上丹娜斯颱風重創,中南部光電板亂飛、形象敗壞;更糟的是前綠推中心官員捲入綠電弊案,讓公務員在業務上最好少碰為妙,民間更無人想積極投資,台灣的能源轉型正不斷迷航。
(1) 綠能開發受阻,政策目標屢跳票
o 每年訂定的綠能併網目標未見務實調整,導致併網量總是達不到目標,儲能需求也供不應求,進而拖累儲能產業的穩健發展。
(2) 光電與風電「跛腳」推進
o 光電方面,今年累積併網量僅14.3 GW,至年中也僅達14.8 GW,原訂20 GW目標已延至明年11月。
o 離岸風電目標亦下調,今年原為5.6 GW,延至明年再減至5.3 GW。且區塊開發第三階段的選商程序仍未公告具體規則與進度。
(3) 多面挑戰阻礙推展速度
o 土地資源有限:大面積地面型光電設施需與農業用地、魚塭等競地,加上地方環保與農業利益的協調更費時。
o 颱風災損:颱風丹娜斯重創中南部地區,有浮動光電板飄逸損壞事件,雖官方聲明毀損比例低,仍引發社群熱議與負面形象,加深社會疑慮,環保署也因運輸或處置緩慢而多次處罰業者。
(4) 弊案衝擊投資意願、公部門態度更保守
o 前綠推中心官員涉入綠電相關弊案,引發社會信任危機,讓政府部門在業務推動上更加謹慎、不敢作為,而民間投資主管意願也因為形象負面而顯著降低。
o 災害與弊案重疊,使綠電被貼上「負面標籤」,能源轉型進程恐怕將更加緩慢。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提到:依據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三大黨公開政策與媒體整理,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主張約在27%–30%之間,民進黨、民眾黨主張約30%;國民黨主張約27%。我們要求各政黨,最遲在2026年前,公開具體、可執行的能源配比政策與路徑,對全民負責,不容再模糊、再拖延。
三黨都支持盡快達到三成綠能。但是要面對實際問題,流程更透明、更主動多向溝通:
o 如何讓綠能蟑螂無所遁形、
o 如何讓好廠商願意繼續投入而不至於被迫走捷徑成為綠能蟑螂、
o 如何讓好廠商被公眾看見、被市場鼓勵
o 如何讓公務人員重拾推動綠能的熱情、主動引導
TRENA觀點:
今年綠電發展可說風波不斷,加上丹娜斯颱風重創,中南部光電板亂飛、形象敗壞;更糟的是官員捲入綠電弊案,讓公務員最好少碰為妙的心態,民間更無人想積極投資,台灣的能源轉型正不斷迷航。
有著為下一代守護環境的使命,從事綠能工作的人們,本意是為了推動能源永續,但卻讓外界產生負面觀感。這就像蓋一棟房子,不能因為裡面出現了蟑螂,就全盤否定整棟建築的價值,更不該輕易將其拆除。
綠能政策的推動,三黨基本上都是認同的,關鍵在於要建立透明、完善的制度,讓民眾的聲音被聽見,並比照當年推動離岸風電時的機制來進行公平的評比。我們不能因為少數不當行為或個別亂象,就全盤否定整體綠能政策的方向。讓綠能回歸初衷,用更健全的制度與公開的監督,讓這條路走得更穩、更長遠。正是我們今年要努力的目標。
3. 陸域風電環評,傳全面暫緩,環長彭啓明罕見表態「不鼓勵開發」
陸域風電爭議多,環境部宣示嚴格審查後,接連有兩陸域風場遭認定不應開發,宜風陸域風力發電計畫原定昨(2)日審查,卻又因故暫停。業界傳出,環境部針對陸域風電環評,已全面暫緩。
環境部長彭啓明先前曾多次強調,陸域風機所帶來的噪音、眩影等負面影響,風機所在的500公尺內確實不適合人和動物生存,且台灣地狹人稠,能建設陸域風機的土地少之又少,要開發會有很大的困難,近期好幾場陸域風機的環評審查中,環評委員均給出不應開發的建議,可見陸域風機的開發案基本上也很難通過,更罕見表態「自己並不鼓勵陸域風機的開發」,但也不會說不能開發,會尊重開發單位,但要非常謹慎。外界解讀,環境部對於陸域風電環評審查將趨嚴。
彰化濱海地區全年海風強勁,據統計,全台設置400支陸域風機中約有122支位在彰化。然而,過去陸域風機爭議不斷,不管是對生態、或是對鄰近住戶影響,都引發疑慮,加上近年來風機設置愈來愈靠近聚落,更引發當地居民強烈抗爭。
從2024年力麗集團宣布「彰化芳苑地區陸域風力發電開發計畫」在考量人民健康、農地發展與畜牧業未來,取消位於內陸區域風機後,也反轉了陸域風機在環評地位。今年3月「彰化芳苑鋐威風力發電計畫」遭到認定不應開發,也是環評少見被打槍的開發個案,上月「彰化大城風場陸域風力發電開發計畫」也遭專案小組委員建議「不應開發」。
曾任環評委員的學者指出,不管是今年4月引發爭議的位在台東縣「東風陸域風力發電計畫」、或是近期的屏東縣「枋山風電計畫」、宜蘭縣「宜風陸域風力發電計畫」都顯示出一個問題,經濟部鼓勵開發商尋覓適合開發陸域風電的案場時,但沒有明確標準,導致開發商在當地與居民硬碰硬、甚至在環評過程中遭到責難,顯示部會之間橫向聯繫出了問題,這也讓環境部環評審查機制現在有一個默契,就是遇到陸域風電的案場就會先暫緩審查。
TRENA觀點:
陸域風力開發在區位選擇上,近期被環境部點名指出部分區位並不適合開發,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刻反思與警惕的問題。目前之所以出現區位不盡理想的情況,部分原因是開發商在缺乏明確規範下「各憑本事」,進而陷入競逐與負向循環。
因此,我們認為應由公部門主動介入,規劃並劃設綠、黃、紅等區位等級,以公開、透明、具前瞻性的方式引導開發。這不僅能降低環境與社會衝突,也有助於提升整體綠能發展的效率與品質。
我們不希望開發商在缺乏指引下「亂槍打鳥」,導致整體開發品質參差不齊,也讓有誠意、具實力的好廠商,難以順利與地方展開對話、建立互信。或許我們可以借鏡離岸風電的做法,由政府主導選址與規劃。當機制逐漸成熟,好的循環自然會浮現,成功的範例也將更容易被複製與推廣,進一步帶動整體產業的正向發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