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9漁電共生真相大公開|核三公投後綠能新局、川普再轟綠電世紀騙局
-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
- 9月1日
- 讀畢需時 13 分鐘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劉秋伶
👉加入『贊助TRENA』支持綠能知識的傳遞

所有頻道位置:
ApplePodcast : https://pse.is/3b5vgj
Sound On : https://pse.is/3jkcex
Spotify : https://pse.is/3bvnkh
KKBOX:https://kkbox.fm/0t013F
一、課本沒教你的綠能大小事 - 漁電共生——一片魚塭,兩種收穫!
(一) 什麼是漁電共生?
1. 魚為什麼可以跟電一起生活?
大家常以為太陽能板不是裝在地上,就是架設在屋頂上,但今天要介紹的是兩種特別的「漁電共生」模式:一種是建在養殖池溫室上的「溫室型漁電共生」,另一種則像涼亭一樣的「地面型漁電共生」。
「溫室型」的作法,是將太陽能板設置在養殖溫室的屋頂上,讓魚蝦在室內的水池中生活,不但環境穩定舒適,當颱風來襲時,也能有效保護魚蝦,不被風雨波及。而「地面型」則是將太陽能板架設在魚塭周邊的坡地上,或者直接搭建在魚塭上方,如同一座大型涼亭。
這樣的設計,不但提供遮蔭,還能發電,無論是溫室型還是涼亭型,這兩種漁電共生模式都能讓魚蝦安心成長,同時生產綠色能源,實現『一地多用』的方式,創造漁業與綠能的雙贏。
其實,學校裡也有太陽光電的「一地多用」!其實小朋友們可能早就看過「一地兩用」的太陽能光電。像有些學校設有風雨球場,它的屋頂就是太陽能板。這樣的設計不但能用來發電,還能遮陽避雨,讓大家在下雨天也能安心打球、運動,不怕被淋濕。
(二) 為什麼台灣需要漁電共生?
2. 台灣為什麼要做漁電共生呢?直接發電或直接養魚不行嗎?
因為台灣土地資源有限,每一寸土地都必須精打細算、善加利用。若要發展綠電,就應該盡量尋求雙贏的方式,而不是單純把土地拿來蓋太陽能板。南部有許多魚塭,但隨著氣候變遷,天氣越來越炎熱,夏天在強烈日曬下,魚塭的水溫容易升高,影響魚蝦的生長。此外,南部地勢普遍較低,一旦遇到颱風,不僅可能發生海水倒灌,使魚塭變鹹,還可能因為暴雨造成淹水,導致魚塭流失,對養殖漁民造成重大損失。
再者,鳥類有時會將病原帶入魚塭,引發魚蝦疾病,進一步影響養殖效益。因此,若能採用「溫室型漁電共生」的方式,不僅可以遮陽降溫、減少病害風險。這樣的設計讓漁業與綠能發電得以互相加值,是非常適合台灣使用的結合模式。因此,政府鼓勵以「漁業為本、發電加值」的漁電共生模式,這正是讓同一片魚塭實現「雙贏」的最佳做法。
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的速度非常快,非核家園的願景已經實現超過三個月。2025年,再生能源的發電占比已經達到16%,而這兩天甚至出現單日太陽能發電占比高達22%的高峰。這代表太陽能已經取代核能,成為夏季用電的第三大主力能源。因此,「漁電共生」不只是為了發展綠電,更是為了改善魚蝦的生存環境,提升養殖效益。
(三) 漁電共生的防颱小秘密
3. 漁電共生養殖場是不是可以當颱風來襲時的「社區守門員」?
當颱風來襲時,如果魚塭毫無遮蔽,就會直接面臨強風與豪雨的衝擊。但如果有漁電共生的設計,就能發揮遮風避雨的功能,讓魚蝦免於第一線受災,守住漁民的心血。漁電共生透過各種聰明設計,幫助魚塭提升防颱、防災的能力。其中,有的是「溫室型」設計,讓魚蝦住在室內的養殖池中,即使遇到大雨或海水倒灌,水質較不容易惡化,也能避免魚塭淹水流失,大幅降低災害風險。
另外,也有一些魚塭採用「下挖式」設計,也就是魚塭的水面比地面還低。這樣的設計在颱風或豪雨來襲時,能像小型水庫一樣發揮滯洪蓄水的效果,協助周邊社區減緩洪災壓力,等於成了社區的「防災守門員」。漁電共生不只是發電與養殖的雙贏,更進一步發揮了「防災減災」的社區保護功能,真正做到產業、能源與社區安全的「三贏」!
(四) 和環境共好,守護未來
4. 漁電共生不只發電養魚蝦賺錢,還能保護環境嗎?
課本上有提到,漁電共生可以為農民或漁民增加額外收入,讓他們「一地多用」──同一塊土地既能養殖、種植,也能發電,同時擁有農產品或漁產品的收益,又有穩定的綠電收入。但課本沒說的是,其實漁電共生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1) 防災保護:採用太陽能板溫室設計,不只能發電,還能擋風擋雨,在颱風來襲時保護魚蝦,減少災害損失。
(2) 環境幫助:太陽能發電過程不會產生廢氣,對空氣與環境都更加友善。
(3) 穩定物價:漁電共生能減少魚蝦因天災損失的風險,當颱風讓蔬菜價格飆漲時,我們的營養午餐能多吃些穩定供應的魚,營養又安心!
原來,漁電共生不只是防災、環保、穩定民生,更是邁向綠能生活時代的重要夥伴!
(五) 「漁電共生」思考站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什麼是「漁電共生」、它為什麼這麼重要,還一起破解了一些常見的迷思。現在,請小朋友們動動腦、想一想:如果你們家鄉的魚塭上也蓋了太陽能板,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是魚蝦變得更健康?還是社區更安全、環境更乾淨呢?
老師們也可以帶著同學一起動手畫畫,創作一張「我的漁電共生魚塭」──看看在你們的想像中,魚塭和太陽能板可以怎麼完美結合!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大家更了解漁電共生,也對綠能生活多一分認識與關心。我們下次再一起聊更多綠能的大小事吧!
教師課堂延伸教材:
什麼是「漁電共生」?一塊魚塭→養魚+發電=雙贏
■漁電共生的兩種蓋法:溫室型,像是在魚塭上蓋房子;涼亭式,在養魚、養蝦的魚塭旁邊(坡坎上)架設太陽能板。■太陽能板發電供應綠色能源。■讓同一片魚塭「一地兩用」:魚養得好,電發得穩。
(六) 教學小提醒
建議老師可先播放Podcast節目作為引導,再搭配本份教材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思考與興趣,接著可延伸小組討論或繪圖創作活動。本教材適合融合於以下課程領域中:
社會領域|能源與環境:認識土地利用、永續發展與綠能政策。
自然科學|再生能源與生態:了解太陽能原理、漁電共生與生態保育。
藝術課程|設計屬於自己的魚塭+太陽能系統,發揮創意整合能力。
透過跨領域教學,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漁電共生」,也更貼近真實生活的能源與環境議題。
二、核三公投沒有通過,然後呢?
1. 什麼是「核三公投」?
「核三」指的是台灣第三座核能發電廠,位於南部的恆春地區,從啟用至今已經運轉超過40年。根據政府原定規劃,核三將在2025年正式「除役」,也就是停止運轉、不再使用。但有些人希望繼續使用核三廠的核能,因此提出了「核三是否繼續運轉」的公民投票,也就是我們說的「核三公投」。公投的結果是:支持繼續使用核三的人數並沒有達到法定的通過門檻,所以公投沒有通過。也就是說,核三仍將依原計畫除役,台灣也會繼續朝向「非核家園」的目標前進。
2. 核三不能用了,我們會缺電嗎?如果缺電,是不是就無法吹冷氣了?
不會缺電!近年來,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非常迅速,已經讓我們成功度過了超過三個月沒有核電的時期。根據台電最新資料顯示,夏天不但能穩定供電,大家還可以安心使用冷氣。現在學校裡幾乎班班都有冷氣情況下,供電仍然綽綽有餘!2025年,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達到16%。今年8月,太陽能單日發電甚至曾佔全天電力的22%,已經取代核能成為第三大發電來源。此外,除了太陽能,還有離岸風電、地熱和儲能系統等多元綠能技術,這些都讓台灣的能源轉型越來越穩健,讓我們不必擔心缺電的問題。
3. 目前全球再生能源狀況如何?
國際上也是大進展!依據國際能源總署(IEA)2025年3月最新報告: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總量成長中所佔份額最大(38%),其次是天然氣(28%)、煤炭(15%)、石油(11%)和核能(8%)。全球經濟能源強度僅提高了1%,延續了近年來的放緩趨勢。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將從2023年的1.2%放緩至0.8%。
2024年,全球超過40%的電力來自低碳來源,其中太陽能是最大增長動力。聯合國報告指出,2024年有92.5%的新增發電容量是來自再生能源,太陽跟風的成本比化石燃料便宜很多,分別約為41%和53%。
根據聯合國國際再生能源署(IRENA)2025年的報告,2024年全球新增的再生能源專案中,有高達91%的成本已經比傳統化石燃料更低廉。全球各地都在積極採用這些更乾淨、更便宜的再生能源,展現出再生能源快速蛻變與發展的驚人速度。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正緊跟國際趨勢,積極推動綠能轉型,希望能與全球能源革新保持同步。
最新國際趨勢:
趨勢 | 數據 | 意義 |
全球新增電力容量 | 92.5%來自再生能源 | 綠能成為全球電力建設主流 |
成本 | 90%再生能源比化石燃料便宜 | 太陽能比燃煤便宜41%,風電便宜53% |
國家行動 | 歐洲、印度、墨西哥等國積極佈局 | 全球共同加速能源轉型 |
4. 再生能源為何重要?
我們推動再生能源的四大理由:
(1) 安全無虞:再生能源不像核電會產生核廢料,也沒有核災風險,使用起來更安心。
(2) 成本更低、環境更友善:國際報告指出,現在再生能源的成本已經遠低於燃煤與燃氣發電,並且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對地球環境更有益。
(3) 人人都能參與:不論是家裡安裝屋頂太陽能板、學校設置儲能電池,或社區成立公民電廠,大家一起參與,讓能源更加民主、透明。
(4) 再生能源的燃料免費:再生能源的「燃料」如陽光和風力是免費的,還能提升國家自給自足的發電比例,既安全又省錢。
5. 這次的核三公投沒過之後,台灣怎麼走下去?
台灣的下一步:一起參與能源轉型,方向很明確:
(1) 加速擴大再生能源建設,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儲能系統及智慧電網。
(2) 強化電網與儲能技術,讓供電更穩定不怕波動。
(3) 全民一起參與能源轉型:家長、老師、學生都能參與,比如屋頂太陽能、節能行動、節水節電等。
(4) 全民都要一起學習自己的電力從哪裡來?
結論:想像我的綠能家園
小朋友們,如果未來不再使用核電,你覺得最酷的電會來自哪種能源呢?是太陽能、風力,還是地熱?老師們也可以帶著同學們一起動手畫出「我的綠能家園」,比一比誰的能源構想最有創意又環保!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你們對台灣的能源未來充滿期待。下次我們再一起聊更多的綠能大小事,拜拜!
三、一週綠能新聞
川普發文表示:「任何興建並仰賴風電與太陽能發電的州,都面臨電力與能源成本破紀錄成長。這是本世紀的大騙局!我們不會核准風電或破壞農民生計的太陽能。美國的蠢日子結束了!!!讓美國再次偉大。」
川普發文之後,美股太陽能類股走跌。這是川普首度直接表示要阻止新的太陽能計畫,此前他僅針對風電開刀。他在今年七月訪問蘇格蘭期間聲稱風電是一場「災難」,他的政府不會允許美國境內建造新風機。
美國聯邦政府今天下令位於羅德島(Rhode Island)外海的一座大型風力發電場停止所有施工,目前電場已完工80%。開發商丹麥再生能源公司沃旭(Orsted)不排除走法律程序。
法新社報導,這是川普政府近期連串阻撓風力發電措施中的最新案例。川普昨天還說「風電根本行不通」。風力發電被視為友善氣候的再生能源。沃旭(Orsted)表示,這項Revolution Wind計畫在去年取得所有必要許可後開始動工,目標是為美國羅德島州35萬多戶家庭供電。
沃旭透過聲明指出,正評估所有選項以迅速解決此事,包括透過可能的法律程序進行交涉。沃旭表示,這座風力發電場已完工8成,計畫中的65台風力渦輪機已有45台安裝到位,希望能在明年底前全面完工。
自從川普今年1月取代對再生能源友善的前總統拜登入主白宮以來,美國整個風力發電產業便陷入重大挑戰。對於所有海上和陸上風電計畫,川普已凍結聯邦核發許可證和融資貸款,並多次表達他不喜歡風力發電。川普昨天在華府說:「我們不會再搞風能,我們要重拾化石燃料」。
TRENA觀點: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再度對再生能源表達強烈反對。他在華府公開批評綠能政策是「世紀騙局」,並揚言不再核准新的太陽能與風力發電開發案。川普認為風電「根本行不通」,羅德島一處離岸風電場雖已完工約八成,卻被迫喊停。他強調:「我們不會再搞風能,我們要重拾化石燃料。」此番言論再次凸顯他對再生能源政策的保留態度,也與拜登政府積極推動綠能的方向形成強烈對比。
3. 英國太陽能迎高峰期
最新數據顯示,英國今年來太陽能發電量已超越去年的太陽能總發電量,顯示再生能源對英國電網的重要性日增。
英國金融時報(FT)分析雪菲爾大學(Sheffield University)的數據發現,英國今年止於8月16日的太陽能發電量累計達140.8億度,比去年同期高約三分之一,足以為520萬戶家庭供電一整年,或為倫敦地鐵供電逾十年。
分析師表示,太陽能技術迅速擴建,使英國得以利用春夏期間多數理想的氣候條件。該國太陽能裝置容量自2023年來已增加20%。雪菲爾大學的數據不僅反映英國推動乾淨能源的勢頭,也凸顯當地電網必須能夠應付更多樣的電力來源。
英國政府目標在2030年前,將太陽能裝置容量提升至45-47GW,使乾淨能源占總發電來源比率屆時能達到95%。
TRENA觀點:
英國今年的太陽能發電量已經超越去年全年總發電量,顯示再生能源在英國電網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英國政府也訂下明確目標,預計在2030年前,將全國太陽能裝置容量提升至45至47GW,屆時乾淨能源將占全國總發電比重的約95%。
此外,自查爾斯國王即位以來,他積極展現對環境議題的重視,被視為支持永續與綠能的「環保國王」。他的立場與美國前總統川普對再生能源的保留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也反映出不同國家領導人在能源政策上的價值選擇。
紐西蘭為了轉向使用可再生電力並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計劃在2040年以前,要讓地熱能源的使用增加一倍。
資源部長瓊斯目前表示,政府已經針對開發地熱的潛力,展開全新的策略諮詢。他說:「我們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不僅是在澳洲與太平洋構造板塊的邊緣,也位於這個地球裂縫旁的淺薄地殼處。這給我們地理上明顯好處,可以擴大這個豐富自然資源的使用。」
紐西蘭在1950年代末期,興建了全球第二大的地熱發電廠,現在是世界第五大地熱發電國。紐西蘭政府預估國內電力需求在未來15年將增加68%。因此,減少燃煤、燃氣的電廠同時,增加投資地熱在內的可再生能源新電廠,勢在必行。
TRENA觀點:
紐西蘭計畫在2040年前將地熱能源使用量翻倍,以減少碳排放並因應日增的電力需求。政府指出,由於位處板塊交界且地殼淺層活躍,使得紐西蘭具備發展地熱的天然優勢。目前,紐西蘭已是全球第五大地熱發電國。這顯示紐西蘭正以自身的地理優勢,積極邁向低碳且永續的能源未來。
今年4月伊比利半島兩國西班牙、葡萄牙發生史上最嚴重大停電,造成經濟損失 22.5 億至45億歐元。事後調查,因不明電力供應突降,導致西班牙連接法國的電網連結跳脫,是大斷電原因,也連帶影響法國南部。但到底為何電力供應突降?政府與電網公司各說各話,互相推卸責任,實際原因為何尚未完全明確,但可知道的一點是:電網強韌性嚴重不足,需要全盤改善。
西班牙政府調查報告將大斷電歸咎於電網營運商Redeia供需總容量計算錯誤,Redeia 當然喊冤,另一方面,還認為是火力發電廠沒有及時補上電力缺口。大斷電前就有許多報告認為,西葡是歐洲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最大地區之一,但配套措施的電池儲能卻嚴重不足,可能對電網穩定性造成潛在風險。
葡萄牙政府計劃斥資 4 億歐元改善電網強韌性,並大舉增加電池儲能,以讓電網強韌化、數位化、現代化,因應比過去更多元複雜的電力供需環境。4 億歐元的 1.37 億歐元將用於改善電網應變力。
葡萄牙目前電池儲能容量僅13百萬瓦,目標是增加到750百萬瓦,以避免電力供需突然發生落差造成大跳電,並同時當成關鍵重要設施的備援電力,包括醫院、消防單位、軍方及其他重要行政單位。
歐洲發展可再生能源時,許多專家很早就提出,電網智慧化及策略性設置儲能,是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又能提升電網強韌性的關鍵,但多數還是只衝刺比例,並未大舉投資電網基礎設施現代化與儲能,如今西葡大停電的教訓若讓各國政府終於開始正視這兩個環節,將是相關產業的大好機會。
TRENA觀點:
在歐洲推動再生能源的過程中,專家普遍指出:若要提升綠電比例並確保供電穩定,關鍵在於推動電網智慧化與策略性部署儲能系統。然而,多數國家仍傾向優先擴增發電比例,卻相對忽視電網與儲能的基礎投資。
台灣在再生能源發展上具備天然優勢:地處低緯度、日照充足,極適合推動太陽光電;特殊地質條件亦賦予地熱能源高度潛力。同時,更須著力於電網韌性與備援機制的強化,才能確保能源轉型穩健推進。這不僅是台灣在能源轉型中應汲取的重要經驗,更是未來發展中值得深思的關鍵課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