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5.08.20|EP.58 颱風後漁電共生現場直擊|分散式微電網的戰略價值|聯合國報告:再生能源跨入正向臨界點|台電30年來首次普查抽蓄水力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


本集來賓:誠光養殖科技  董事長 張芳誠


👉加入『贊助TRENA』支持綠能知識的傳遞

ree

所有頻道位置:


一、TRENA散步陪你聊 - 誠光養殖科技 張芳誠董事長

 

主題:颱風後漁電共生現場直擊

 

今天我們將帶大家深入直擊颱風過後的漁電共生實地現場。許多人對漁電共生仍存有疑慮,尤其在面對極端氣候時,更擔心太陽能板與養殖產業之間是否能兼顧。為此,我們特別邀請到誠光養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芳誠先生,與我們分享第一線的寶貴經驗。颱風過後的現場究竟發生了什麼?又是如何在災後有效守住潛在的損失?一起來了解漁電共生在逆境中展現的韌性與價值。

 

1.   請您分享一個印象深刻的鬼故事(謠言或誤解)?

 

在風災過後,漁電共生場域中較常見的損壞,其實並非太陽能板本身,而是用作遮蔽的帆布。外界時常質疑,為何漁池周邊不採用水泥牆等較為堅固的設施來加強防護?事實上,養殖池必須維持良好的採光與通風環境,帆布作為遮蔽物,具備柔性結構的優勢。在颱風來襲期間,即便遭強風吹落,其對周邊公共安全的威脅相對有限。相對地,若使用鋼鐵或鐵皮等硬式材料,一旦結構受損並飛散,掉落至其他魚塭,不僅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損害,還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損害與糾紛。此外,帆布若因風災受損,可迅速進行回收與更換,大幅降低了災後的復原與時間成本。

 

帆布作為遮蔽物設置於魚塭周圍,不僅對養殖環境具正面影響,也對光電系統的運作帶來實質效益。帆布可依需求捲起,有助於促進空氣流通,進而維持太陽能板的散熱與發電效率。帆布也如同防鳥網,類似紗窗功能,其主要功能是防止鳥類侵擾魚塭,保護養殖物的安全。然而,部分外界人士因不熟悉漁電共生場域的實際設計與運作模式,誤將這些帆布與簡易結構誤認為隨意搭建的「違建」,進而對漁電共生產生誤解與質疑。

 

2.   請問您過去的背景以及為什麼要做漁電共生?

 

我畢業於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博士班,曾任工業技術研究院環境安全中心研究員,並歷任學校教職與工廠廠長等職務。近十年專注於國際檢驗機構SGS食品安全領域。實務經驗中曾遇一案例令人深思:當時海域魚類被檢出疑似重金屬污染,而養殖魚則常因藥物使用引發消費疑慮。即使部分養殖戶堅持無藥飼養,也可能受到鄰近業者用藥造成的交叉污染,凸顯開放式養殖環境的潛在風險。相較之下,室內養殖因環境相對封閉,可有效控管外在變因,不僅降低污染風險,也有助於提升食品安全信任度與整體養殖效益。

 

過去,室內養殖難以普及,主要受限於初期建置成本高,導致漁民投資意願偏低。然而,隨著漁電共生模式的推動,光電設施不僅提供了「屋頂」,大幅降低了建置成本,還能透過「魚管費」創造收入,改善了整體投資環境。在技術面,傳統養殖多仰賴陽光與藻類自然建立生態循環,但室內環境無法自然生成穩定的藻相。我們因此轉向建立菌相系統,利用有益菌分解如亞硝酸鹽(NO₂)等物質,以穩定水質、維持魚體健康。

 

這類技術對一般養殖戶而言門檻較高,但在企業化、標準化的操作模式下具備高度可行性。也正因如此,我選擇加入誠光養殖科技,至今已四年。公司的理念與我長期推動安全、可控養殖的方向高度契合,團隊更積極與在地養殖戶合作,從零開始,逐步推動室內養殖技術的在地化與實踐。

 

外界常有聲音質疑漁電共生政策的門檻過高,認為「三年平均產值達到七成」的規範難以達成,就會被認定為「假養殖、真種電」。但我一向的看法是,這個門檻其實並不難達成,只要用心投入、確實養殖,就能達到門檻,甚至超越標準。不過,我也坦白說明,單靠漁產收入,現階段仍不足以支撐一間公司的長期營運,因此這從來不是我設定的最終目標。以誠光的實際經驗為例,我們的產值已經達到政府門檻的三倍,這也再次證明:只要認真經營,所謂的「平均門檻」其實並不像外界想像得那麼困難。

 

我們已經在養殖領域運營了兩三年,始終秉持一致的理念。政府所設立的政策,並非為了壓迫業者,而是為了進行有效的把關,確保養殖業的持續發展。我們深信,只要認真去做,前期的艱辛是可以克服的。從進口蝦苗、蝦飼料到每一個作業流程,我們都保持詳細記錄。因此,即便在政府尚未規範之前,我們便自發實施產銷履歷,依據SGS的經驗,我們確信這種可追溯的流程能夠增強消費者的信任感。

 

儘管我們的蝦價格高於進口白蝦,且個體大小不如進口蝦來得顯眼,但兩者的競爭優勢本質上截然不同。來自東南亞與中美洲等熱帶國家的進口白蝦,受惠於當地低廉的土地成本、全年高溫的氣候條件以及快速的養殖週期。此外,這些地區多採大面積、低密度的模式,單位養殖量較低,相對降低了疾病傳播風險,讓其產品在價格與外觀上具市場吸引力。相較之下,我們更專注於產品的品質穩定性與可追溯性,這也是我們與進口產品之間最核心的差異所在。

 

台灣的優勢在於產品的新鮮度與較低的碳足跡,這是我們與國外產品區隔的關鍵所在。為了在品質上與國際競爭對手區分開來,透過第三方認證和稽核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策略。第三方稽核對政府而言也是一項有益的舉措,因為政府本身的人力資源有限,無法全面進行監督。藉由不定期的第三方稽核,不僅能確保產品的品質,更能提高業界的透明度。

 

我呼籲有志於室內養殖領域共同成長的同業,能夠先凝聚力量,成立室內養殖協會。透過養殖技術交流與經驗分享,彼此合作提升專業水準,再結合第三方公正稽核,強化產業的信任度與競爭力。這將有助於我們與國外產品形成明顯區隔,走向高品質、精緻化的發展方向,並展現台灣獨特的優勢。如此一來,不僅能造福業界,也將對國家整體發展帶來深遠助益。

 

TRENA觀點:

我們也可以進一步考慮,以「台灣漁電共生國家隊」的形式來凝聚力量,集結所有有志之士,共同推動室內養殖的創新與發展,提升台灣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為此,建議邀集產官學研等相關人士,舉辦一場專題座談會,集思廣益,商討具體推動方向與合作模式。

 

3.   這次颱風後,漁電共生案場的現場現況如何?漁電共生在颱風後替養殖漁業守住了哪些可能的損失?

 

以誠光養殖為例,其場域原本就是下挖式魚塭,位於地面以下。許多人質疑,當初為什麼不直接填土,在地面上進行養殖?事實上,近兩年颱風頻繁,漁電共生常因積水問題遭受批評,只要下大雨,養殖池就容易淹水。當初沒有填平的原因在於,台灣對於土坊的規定相當嚴格,要取得大面積土坊並不容易,這正是第一個重要的疑慮。第二個考量則是我們真正的想法:當颱風豪雨來襲時,南部養殖場域的排水溝、圳溝皆設有水閘門,用以防止洪水倒灌進入村莊。在這種情況下,下挖式魚塭便能發揮「滯洪空間」的功能,相當於替地方強化了抗颱韌性,避免大規模淹水。等颱風過後,將積水抽離後,養殖場即可恢復運作,守護了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有一個案例值得說明:某養殖場域因使用執照尚未核發,必須等待會勘,因此現場已有水車,但尚未正式啟用。在地居民卻找來媒體拍攝池子,質疑水車不運轉,並以此抨擊。更有人帶著記者與某政黨議員前往拍攝「地面型」光電案場,指著積水長草的案場說,「這算什麼漁電共生?」然而,這些指控並未反映真實情況,誤導了社會大眾對漁電共生的理解,渲染為「漁電共生的鬼故事」。

 

4.   颱風過後,網路上流傳著「盡量不要購買南部養殖魚」的說法,請問這是否對你們造成影響?

 

其實這樣的說法並沒有科學根據。依我在檢驗領域的經驗,台灣所有的產品都必須經過後市場的檢驗調查。如果產品本身存在藥物殘留或重金屬超標的問題,只要超過食品衛生安全規範,政府就會進行抽檢,並且不可能讓這類產品流通市面。即便是在颱風過後,抽檢機制依然會持續運作,只要符合安全規範,消費者就不需要過度擔心。

 

有些長輩會說,颱風過後因為水體擾動,魚可能會帶有較重的土味,原因是颱風來臨時,水流互通,甚至會有隔壁魚池的水滲入。但其實在漁電共生的室內養殖中,魚池都使用HDPE高密度塑膠膜包覆,池底沒有泥土,因此魚並不會產生土味。再從現實面來看,漁民在颱風來臨前,本就會提前搶收,不會放任魚群受影響。所以颱風期間市面上可買到的魚,多半都是颱風前就已收成的產品,品質並不會受到影響。

 

因此,產品的可追溯性至關重要。以室內養殖為例,透過養殖產銷履歷、養殖戶資訊的公開與透明,以及檢驗結果的呈現,能夠有效建立消費者信任。特別是對中高端消費族群而言,他們對價格的敏感度相對較低,更在乎產品的安全與品質。我們雖然承擔較高的養殖成本,使得售價相對偏高,但正因如此,才能與市場上的其他產品形成清晰的區隔,展現我們品牌所追求的價值與差異化。

 

5.   如何購買誠光漁電共生養殖的產品?

 

目前,誠光科技已設立「誠鮮養殖」網站,消費者可以直接上網訂購,我們的定價並不會過高,主要目的是先讓更多人能夠接受並體驗我們的產品。隨著市場逐步推廣,我們也將陸續推出加工產品。目前加工廠已正式啟用,未來規劃開發多樣化商品,例如蝦醬、蝦餃等特色產品,讓消費者能以更多元的方式認識並享用室內養殖的優質成果。

 

TRENA結語:

今天非常感謝張董事長帶來第一線的觀察與寶貴經驗,讓我們更深入認識到,漁電共生不僅是一種再生能源的發電模式,更是一種能與在地產業共存共榮、共同面對極端氣候挑戰的關鍵發展模式。颱風總會過去,但能源轉型與產業永續的腳步必須持續前行。希望今天的分享,不僅能幫助大家對漁電共生有更全面的理解,也能啟發更多人共同思考台灣未來的能源布局與永續發展之路。

 

 

二、一週綠能新聞

 

1. Taiwan’s Path to True Energy Resilience 台灣通往真正能源韌性的道路

Decentralized microgrids and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could be an effective strategic shield for Taiwan; 分散式微電網和再生能源可以成為台灣的有效戰略盾牌

 

台灣的能源安全現在面臨很大的挑戰,因為大部分能源都靠進口,而且電力系統過於集中,一旦發生戰爭、封鎖或重大災害,整個島都可能陷入停電危機。有人主張恢復核能,但核電廠在地震頻繁、人口密集的台灣,不但有安全疑慮,戰時還可能成為攻擊目標,造成嚴重後果,加上民眾對核能和核廢料處理缺乏信任,核能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在此背景下,最現實、最安全、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並不在於重新啟動高度集中和政治分裂的核電廠。相反,它在於建立一個基於儲能支援的微電網的去中心化能源系統(decentralized energy system)。這種方法可以實現持續、局部的電力供應,並顯著減少敵對行為者的可利用漏洞。因此,台灣未來應該把重點放在發展去中心化的再生能源和儲能系統,而不是重啟核電。

TRENA觀點:

這對於核三延役公投前夕,具有相當啟發性的意義。不僅促使我們更深入思考能源安全與風險管理的核心議題,也讓社會重新檢視再生能源在永續發展中的必要角色,以及在面對極端氣候與地緣風險時,如何建立更具韌性的能源與產業結構。

 

2. 聯合國最新報告:全球再生能源轉型已跨入「正向臨界點」

 

根據聯合國上個月(7月)底發布的兩份最新報告,全球向再生能源的轉型已經跨過「正向臨界點」(positive tipping point)。數據顯示,太陽能與風能如今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新增發電量中最便宜、建置速度最快的選擇。

 

 再生能源年增長創歷史新高

2024年,全球新增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5.82億千瓦(GW),比2023年增長近20%,創下有紀錄以來最大年度增幅。幾乎所有新建的電力容量都來自再生能源,而且去年幾乎每個大洲新增的再生能源裝置都超過化石燃料。去年全球近四分之三的新增發電量來自風能、太陽能及其他綠色能源,這顯示自《巴黎協定》點燃潔淨能源革命的十年以來,已經取得的重大進展。

 

成本優勢明顯,資金流向綠能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的進一步分析證實,全球超過九成的新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低於最便宜的化石燃料選項。2024年,全球對潔淨能源的投資達2兆美元(約1.7兆歐元),比化石燃料多出8000億美元,且較十年前增長超過70%。IRENA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最便宜的3種電力來源分別是陸域風電、太陽能和新型水力發電,其中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分別比成本最低的化石燃料便宜41%和53%。

 

從國際到美國,綠能轉型面臨政策與供應鏈雙重壓力

IRENA署長弗朗切斯科・拉卡梅拉(Francesco La Camera)警告,全球再生能源的進展,因為地緣政治緊張、貿易關稅與原物料供應瓶頸,可能拖慢轉型速度並推升成本。全球貿易摩擦、原料短缺,以及特別是中國製造格局的變化,都可能在短期內使成本回升;在歐洲,許可程序延遲與電網容量不足等結構性問題,也讓高成本壓力持續。拉卡梅拉補充,要守住再生能源轉型的成果,全球必須加強國際合作,確保開放且具韌性的供應鏈,並為政策與投資建立穩定架構,特別是在全球南方國家。再生能源轉型是不可逆的,但它的速度與公平性,取決於我們今天的選擇。

 

台灣綠能佈局仍與化石燃料並行

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的浪潮中,台灣同樣面臨機遇與挑戰。根據經濟部能源局與多方統計,2024年台灣電力來源仍以化石燃料為主,佔比逾83%,其中天然氣與燃煤分別為42.4% 與39.3%;再生能源占比約11.6%,以太陽能(約5.2%)風能(約2.2%)為主。雖然比重仍低,但與2015年的4.2%相比,過去十年已接近三倍成長。


政府設定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達20%、海上風電裝置容量5.7 GW、太陽能20 GW等目標,不過部分專案因審核、土地及供應鏈因素,預計延至2026年完成。國際投資動能也在持續,丹麥風電商Ørsted近期完成大彰化西南離岸風場的專案融資,並同步推動風場釋股計畫,預計在商轉後完成股權交易。該風場位於彰化外海約50-60公里處,總裝置容量632MW,其中第一階段(294.8 MW)已營運,第二階段(337.1 MW)預定2025年底前完工併網。

 

TRENA觀點:

我們必須守住這些得來不易的轉型成果。雖然目前仍依賴化石燃料,但整體而言,台灣在能源轉型的道路上已邁出關鍵步伐。短期內台灣仍將依賴進口化石燃料,但在全球地緣政治與供應鏈挑戰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唯有加快轉型步伐、確保供應鏈的韌性,並建立健全的市場機制,台灣才能趕上國際趨勢,並在能源轉型的浪潮中站穩腳步,迎向永續發展與能源自主的關鍵未來。

 

3. 因應綠能擴大,台電睽違30年普查全台抽蓄水力潛能

 

隨著再生能源占比持續擴大,抽蓄儲能將是台灣穩定供電重要拼圖,台電暌違30年展開水力普查,重點之一即是評估利用既有水庫做為上下池設置抽蓄水力廠址可行性,預計2027年篩選出潛力廠址。依政府2050年淨零規劃,再生能源將占總發電量60%、70%,為調節「風光」對電力系統影響,依國發會訂定目標,抽蓄水力發電量需占總發電量1%。換言之,抽蓄水力發電是整合再生能源的關鍵橋梁,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即認為,台灣尚未善用抽蓄水力發電。

 

水利署官員表示,設置抽蓄水力有一定條件,也就是在一條河川很短距離內,要有2處適合興建水壩地方,且蓄水容量需夠大。過去曾評估過台灣水庫設置抽蓄水力潛能,但畢竟會耗電,且當時用電需求不那麼大,因此並無積極開發。如今,隨著再生能源持續增加,儲能可存下白天過剩光電,官員指出,抽蓄水力就像大型儲能電池,無論在安全性、技術成熟度、效率上都是最可行的儲能設施,台電今年也睽違30年再度展開水力普查計畫,評估台灣抽蓄水力潛能。

 

台電水力普查為期3年,除盤點既有水利設施設置小水力潛能廠址外,將評估既有水庫評估做為上下池設置抽蓄水力廠址可行性,減少堰壩等設施設置,降低對河川生態與環境衝擊。台電表示,小水力及抽蓄水力潛能研究預計2027年2月完成初步評估,包含財務、工程面分析,並篩選出較具潛力廠址,做為後續推動個別計畫及辦理可行性研究參考依據。

 

目前台灣僅日月潭上下池設抽蓄水力,10部機組共260.2萬瓩,另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正在環評階段。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計畫開發裝置容量上限61萬瓩、年發電量約7.7億度,經費約新台幣580.6億元,環境部預計21日舉行專案小組第2次初審會議。此計畫工期10年,將在環評大會通過後動工,因此最快2035年完工。

 

抽蓄水力發電有升降載快速特性,近年光電占比擴大,黃昏以後光電減弱,改由抽蓄水力接手,可挹注夜尖峰用電。又或者當遇到突發狀況,如去年403強震,320萬瓩電力瞬間跳脫,日月潭抽蓄電廠10分鐘內轉為放水發電,扮演重要供電救援投手。

 

TRENA觀點:

目前抽蓄水力發電有一定比例是依靠核能支撐,但在未來無核的情境下,我們必須思考,是否能透過再生能源的優勢與潛力,進一步強化抽蓄水力的角色。依據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規劃,抽蓄水力雖僅需佔總發電量的1%,但這1%的意義卻極其重要,因為它所扮演的正是調節電網、平衡供需的關鍵功能。未來若能善加結合再生能源與抽蓄水力,不僅能提升系統穩定性,也將成為台灣能源轉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留言


T:02-23700930

F:02-23702548

  • facebook
  • facebook

©2018 by TRE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