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001 EP 64|台灣電力供需報告解析 全球再生能源三倍挑戰 專訪NIRAS 資深經濟顧問王穎達、|歐盟與IEA三倍承諾|波浪能新突破|太保光電爭議|屋頂設太陽能光電 宜縣最高補助30萬元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

本集來賓:台灣尼阿斯有限公司(Niras)  資深經濟顧問 
王穎達


👉加入『贊助TRENA』支持綠能知識的傳遞

ree

所有頻道位置:


一、TRENA散步陪你聊 - 台灣尼阿斯有限公司(Niras) 資深經濟顧問 王穎達 113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報告記者會

 

 

經濟部9月26日公布11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經濟部表示,今年上半年首次出現經濟成長率達6.75%、全年經濟成長率有望達4%,但同期用電卻負成長1.1%狀況;考量AI科技發展、美國對等關稅實施與深度節能計畫,估未來10年電力需求平均年增1.7%,較去年預估的2.8%有所下修。

 

經濟部9/26下午舉行11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記者會,提出未來10年(114年到123年)用電需求評估與電源開發規劃,由經濟部能源署代理署長李君禮主持。李君禮指出,主計總處估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6.75%,全年經濟成長率有望達4%,但上半年用電較去年同期呈負成長1.1%,「這是第一次發生」。觀察產業用電差異大,半導體用電需求增加、大概7%到8%成長,但傳統高耗能產業如鋼鐵、水泥、造紙、石化等產業用電量減少,總結來看,上半年用電呈現負成長。深度節能很難看到效果,年均1%~1.5%。

 

經濟部預估114年到123年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約1.7%,李君禮說,仍高於台灣過去5年的年均成長率1.33%,若跟其他產業競爭國相比,台灣未來用電年增1.7%,比日本年均成長0.6%稍高,但跟韓國年均成長1.8%用電趨勢相當。

 

 

媒體關切,半導體與AI等用電量持續成長,但經濟部去年預估未來10年用電年增2.8%,今年卻下修到1.7%的考量。

 

李君禮說明,主要有2點原因,首先是今年上半年首次出現經濟成長、用電需求下降狀況,讓今年基期較低,評估今年整體用電可能負成長或是持平,除非經濟成長、用電沒成長的狀態持續一段時間,才可能調整預測模型;第2是行政院核定深度節能推動計畫,預計4年可節電206億度電,也帶來一定成效。

 

在電力供給規劃方面,經濟部指出,有關興達電廠9月9日天然氣管線洩漏事故,台電尚在進行安全檢查,因工程進度受到事故影響,預估興達燃氣新2號機延後到明年5月接受調度,這次供需報告務實評估台電公司台中、通霄、大林等電廠新建燃氣機組進度,也納入國光電力、麥寮汽電等最新民營燃氣發電計畫,預估2025到2034年燃氣機組淨增加12.2GW,可因應長期用電需求成長。

 

至於跟供電評估的備用容量率,李君禮解釋,台灣近年白天有太陽光電支持,因此主要目標轉為滿足夜尖峰用電。114年夜間備用容量率約14.2%,已較去年改善,並朝15%努力,評估114年到118年夜間備用容量率介於11.3%到14.2%,119年以後會高於15%。夜尖峰退役機組應汰換卻成為緊急備載避開了環評及正當審查程序、光儲家用儲能。

 

 

1.   經濟部9月26日公布11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達6.75%,但同期用電卻負成長1.1%,你怎麼看這種情況?

 

通常在進行用電數據分析時,不能僅看總量數據。根據經濟部能源署的說法,近期因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一定節電效果;但若細分各部門—如住宅、商業、農業與工業,甚至交通部門(環境部版本)—可以發現節電主要來自住商部門,工業用電反而上升,這與能源署的說法存在落差。

 

在當前社會對政府信任感偏低,尤其再生能源產業面臨質疑、如興達電廠事件仍未平息、地方抗爭持續等情況下,資訊若未充分說明,將可能引發更多誤解與對立。因此,必須更謹慎、透明。工業部門的用電量實際上是增加的,然而,若想進一步釐清究竟是哪一個子部門,卻面臨資料不足的問題。能源署並未公開更細緻的用電結構數據,因此無法判斷是否為台積電等高科技產業所帶動,亦或是其他產業因素所致。

 

其實在關稅戰影響下,我們已觀察到產業出現無薪假人數上升的現象,顯示確實有企業受到衝擊。然而,真正的發電數據掌握在能源署與台電手中,卻始終未被公開。若要評估深度節能政策是否產生實質效果,應透過交叉比對與完整的資訊揭露,才能準確歸究原因。若僅憑總體用電量去判斷,讓外界自行猜測,結果並是如此,不但無法釐清政策成效,反而變得模糊與尷尬。

 

深度節能是賴政府能源轉型2.0中較具體、可討論的政策方向,雖舉辦了許多工作坊、說明會與活動,但因資訊不夠透明,難以驗證其實質成效。支持能源轉型的工作者及NGO團體 因此難以公開力挺「深度節能有效」,我們也只能被動等待能源署釋出資料。然而這些資料往往經過包裝,使我們難以轉發引用,避免遭到反擊。

 

TRENA觀點:

監督用電大戶一直是TRENA每年的重要工作,但能源署至今遲遲不願公開用電大戶的實際用電資訊。我們只能每年自行到環境部網站,透過溫室氣體減量範疇二的資料手動換算,才能大致掌握其用電情況。這樣的資訊不透明,讓外界難以參與監督,也削弱了社會各界在能源轉型中共同努力的可能性。唯有資訊公開透明,才有真正的公民參與與監督。

 

2.   經濟部預估未來10年電力年均成長率為1.7%,雖高於過去5年平均成長率,但卻低於去年預估的2.8%,這中間發生了什麼變化?

 

2022與2023年公布的能源供需報告,預估用電年均成長約為2.35%至2.5%,與2023年蔡政府第二任提出的淨零路徑與關鍵戰略相符。然而,今年的報告卻出現落差。早在一月,政府已因應AI發展,預估用電年增長為1.8%,並據此提出NDC 3.0新版減碳路徑,調高減碳的相關標準。

 

能源署最新預估用電年均成長為1.7%,但這數字出現兩個明顯不一致之處:

(1)為何與今年初公布、考量AI發展下的1.8%預估有所落差?難道近期的關稅戰影響,用電衝擊僅僅0.1%?

(2)此數字又比去年預估少了1%,若對照深度節能政策,從原本年均節電目標1%提升至1.5%,政策效益差異僅0.5%。這樣的用電減幅,難以用目前政策變化來合理解釋。

 

從過去到現在能源供需報告一向未清楚說明用電成長的預估依據,相關考量因素也未公開,這是長期存在的問題。有趣的是,夜尖峰負載年增達2.1%,高於整體用電成長,顯示晚上的用電成長強於白天,釋放出不同的訊號。目前原因仍不明,但一種可能推測是,隨著台積電訂單增加,其製程需24小時不中斷運作,導致白天尖峰負載比率低,而夜間用電比率相對高。

 

3.   經濟部預估114年到123年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約1.7%,比日本年均成長0.6%稍高,但跟韓國年均成長1.8%用電趨勢相當,你的看法是什麼?

 

日本因經濟與人口雙重衰退,用電基數自然下滑;相較之下,台灣與韓國出口結構相似,皆以半導體為主。更有趣的是,目前台積電市占率高於三星,但是兩國的用電成長卻相當,可惜的是缺乏進一步細節說明。希望未來若能進一步拆解至子產業別,才能真正理解各產業的用電貢獻。目前僅從台積電內部的估算來看,其用電占比預計將從現在約8%,在2030年提升至11%至12%,可見未來用電成長不可能僅為年均1.7%。

 

4. 興達電廠9月9日發生天然氣洩漏,燃氣機組延後至明年5月接受調度,這是否影響目前每日的備轉容量?

 

這個議題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個層面是「夜尖峰」的重要性逐漸受到重視。自2022年起,「夜尖峰」已成為能源公司報告中積極討論的重點,能源署與台電也都明確表示,「夜尖峰」在未來的電力調度中將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但是目前我國在制度設計上,包含台電的供電燈號,仍主要以「日尖峰」為依據。這套架構是建立在過去沒有再生能源的背景下,當時供電能力受到既有機組上限的限制,較容易預測。

 

「日尖峰」與「夜尖峰」的討論之所以逐漸浮上檯面,主要是因為再生能源的大量建置。目前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已約占三成,其中又以太陽光電為主。而太陽光電的特性是「有光才有電」,一旦進入傍晚、日照減弱甚至消失後,發電量便會大幅下滑。光電供電驟降,形成供電缺口,但此時多數人仍在工作、商業活動尚未結束,加上夏季氣候炎熱、冷氣使用頻繁,整體用電需求依然維持高檔。因此,就產生了「夜尖峰」的現象。

 

在這份報告中特別強調,2025至2029年間的尖峰日,夜間備轉容量率都將超過10%。因為能源報告中的專業術語,如果缺乏進一步說明,就會容易造成誤解。舉例來說,在能源供需報告中的圖表顯示,夜間備載率將超過10%,這裡所指的是針對「尖峰日」的預估。事實上,以今年為例,根據台電公開資訊,夜間備載低於7%的天數相當頻繁,我們沒有統計數據,台電也沒有公布資料,但是從2025年的能源供需報告中可以發現,今年夜間備載率可達14.2%,這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符。

 

能源署與台電通常會預估全年用電最高的時段,例如今年預期的尖峰日落在7月19日至7月22日,也就是「大暑」期間。然而,今年七月降雨偏多,導致這幾天的氣溫相對較低,實際上並未出現預期中的極端高溫。因此,將預期尖峰日的數字來做對比,所得到的結果的確符合14.2%的備載率;可是卻無法真實反映全年整體的用電壓力。這種做法容易產生誤導,進而錯估潛在的電力風險。

 

第二個層面是,興達電廠2號機預計明年開始接受調度。目前1號機已在今年開始接受調度。然而,高雄市政府裁示全面停工,由於部分天然氣設施是共用的,因此連已開始調度的1號機也被迫停工,這使得問題變得更加複雜。2號機雖已提前測試,但「可以併網」、「可以調度」與「正式完工」是不同時間點的事情。通常開始併網後,先進入試運轉,若能穩定運作,才會開始接受調度;在穩定調度一段時間後,台電才會認定機組正式完工,它有一個時間段的差距。

 

以興達1號機為例,目前尚未正式完工,只是已進入穩定調度階段。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大潭電廠的7至9號機,目前都處於試運轉階段,且幾乎是滿載運轉。值得一提的是,興達1號機容量高達1.3GW,是新一代大型機組,其規模約為台中電廠或核電機組的1.5倍,對整體供電貢獻相當關鍵。因此,當興達電廠1號機這部容量高達1.3GW的重要新機組停止運轉,對台電而言自然是一大壓力。為了填補供電缺口,台電被迫啟動緊急備用機組,包括興達電廠原本已轉為備用的3號與4號舊燃煤機組。

 

台電在對外說明時常強調「用電無虞」,其中一項依據就是這些緊急備用機組的可用性。然而,這些機組的運轉能力並未在公開的能源供需報告中清楚揭露,這是一個可惜之處。畢竟,這些機組具備實際的調度功能,卻因缺乏透明資訊,難以準確評估整體供電風險。更進一步來說,這種「緊急備用機組」的運用也衍生出是否會成為常態的問題。依現行規定,這類機組多數是基於空污相關條例,以「緊急狀況」為由啟用,而依法其實應該走「延役程序」,因為轉為緊急備用機組原本就是計劃退役的老舊機組。

 

我們之所以擔心核電,除了因為設備老舊,也在於其一旦發生事故,後果極為嚴重。然而,這並不代表傳統的老舊燃煤機組就沒有風險。雖然規模較小、風險不像核電那麼劇烈,但事故風險同樣存在。如果我們對老舊機組的安全有疑慮,那麼不論是備用機組還是緊急備用機組,都應該全面揭露其狀況與運轉細節。

 

這些原本規劃退役的機組,若仍投入使用,就必須清楚說明:台電是否按延役標準進行檢修?是否更換關鍵設備與零件?是否維持完整的人力編制?這些老機組的使用壽命本已接近終點,若仍編列預算維持運作,卻只用在極少的時數上,每度電的邊際成本將非常高,不僅降低效率,也進一步侵蝕台電利潤。最終,可能又需由政府撥補,形同用大量資源撐起低效率機組,這是資源的錯置。

 

如果這些老舊機組確實仍有供電需求,那麼最合理的做法應該是依照正規程序進行延役,確保安全檢查。然而,目前的做法卻是以「緊急備用機組」繼續運轉。在現行制度下,緊急備用機組處於幾乎「無法可管」的狀態。地方政府無權阻止其啟用,也不需事先報備。這類機組沒有一個法規可以約束,也不需通過環評程序,這樣的操作實際上是一種便宜行事。目前唯一的限制,是緊急備用機組每年不得運轉超過720小時。

 

在備轉容量率偏低的情況下,每度電的邊際成本會大幅上升。如果維運費用不變,為了財務平衡,台電可能縮減對老舊機組的維護支出,那就會衍生出事故風險提高的問題。近期已有多部老舊機組出現異常,近期甚至又有一台機組故障後緊急修復。隨著緊急調度次數愈來愈頻繁,原本預計在冬季進行的機組輪修與維修恐將延宕,影響其他正常機組的狀況。這些狀況應該在電力供需報告中如實反映,因為它已經是一個系統性風險的警訊。

 

推動興達電廠2號機與協和電廠的新機組,是為了取代即將退役的老舊機組,也能讓目前仍在運轉的老機組獲得更充足的維修時間,降低事故風險。談到天然氣機組,去年能源署的供需報告首度大幅納入未來新增機組,2027至2033年間預估新增高達13.7GW。然而今年的報告中,同期間僅規劃增加2.6GW,一來一回竟少了11.1GW,等於近五座核三廠的裝置容量,落差之大,不免令人質疑規劃的穩定性與可信度。

 

森威能源因抗爭與環評挑戰而停擺。早在去年,趙家緯博士就指出,大幅增建燃氣機組非常危險,畢竟天然氣只是過渡能源。但去年能源署卻規劃新增13.7GW的天燃氣容量,這些新電廠財務規劃預期運轉40年,到了2035年這些化石燃料電廠如何財務平衡?如何因應淨零目標?更不用說,為了支撐將近14GW的燃氣機組,還需要新建多少座接收站?去年還要大幅擴張,一年後卻又大反轉:可以刪掉11.1GW、未來無論對日間或夜間的備載調度優先、有顯著的調整與緩解,這種政策的不延續性令人錯愕,如此規劃的邏輯,實在讓人難以跟上。

 

台電公司陳銘樹副總經理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未來幾年夜間備載容量可維持在6~7%左右。但這番說法與台電自身的報告內容明顯不一致,讓人質疑內部是否協調過都成疑。這樣的資訊矛盾,不僅來自不同說法之間的落差,連引用台電不同年度的報告內容,也常出現互相矛盾的情況。

 

5.   在目前的進度下,明年再生能源達標20%的目標是否仍具現實可能?

 

再生能源目標20%,從2025年後來延至2026年11月,而今年又進一步調整為「2026年底」,目標延後,但仍維持20%的占比,顯得相當不合理。事實上,今年1月提出的「能源轉型2.0」中,2026年新增地熱裝置容量高達500MW,這在業界普遍被認為是不可能達成的。若將這500MW納入計算,實際目標顯然早已超過20%。更何況,近期再生能源推動進展也出現重大變數,包括離岸風電300MW的解約,以及光電發展進度大幅落後,少了約5GW的裝置容量。在這種情況下,目標仍維持在20%,讓人質疑相關數據與規劃基礎的可信度。

 

賴清德提出的「能源轉型2.0」,為了達成2030年RE30與減碳28±2%的目標,旗艦計畫主要新增量體集中在地熱,風電與光電反而出現下修。即便地熱的發電時數高於風光電,目標當然應納入評估,但從目前的進展來看,顯然與現實脫節。能源局8月統計月報顯示,地熱裝置容量仍僅7MW,卻喊出要達到500MW的目標,這根本是在挑戰業界的常識。地熱開發進度非常透明,有多少井在鑽,一查就知道;目前實際動工的井數極少,距離目標差距巨大,這不是1%、2%或是6%的誤差,而是從7MW跳到500MW的量級差距。

 

6.   政府要啟動「第二次能源轉型」,強調目標在2030年達成再生能源佔比30%,並積極布局地熱目標1.2GW和小水力,你怎麼看這樣的能源策略?

 

如果賴清德的政見目標真要落實,能源轉型2.0目標本應是能源供需規劃中核心的一環。然而,在實際規劃中,卻幾乎看不到相關內容。對此,趙家緯博士甚至批評:「與其稱為能源轉型2.0,恐怕更像是能源轉型0.5,根本稱不上進步,反而是倒退。」

 

以離岸風電為例,當前政策文件未涵蓋離岸風電3-3階段及浮動式風機等關鍵議題,與能源轉型2.0目標存在落差。近海可用海域空間已趨飽和,未來勢必要朝深海發展,海域空間規劃與浮動風機布局應納入長期能源規劃。能源供需都是以十年為期,卻未見相應策略,令人對政策決心產生疑慮,亦可能會動搖投資者與開發者的信心。他們不禁要問:政府是否已無意推動?是否該將資源轉向如韓國等更具前景的市場?目前唯一的安慰,恐怕是日本似乎也面臨相似困境。

 

7.   根據能源統計月報,2025年前八個月太陽光電新增裝置容量大多低於2024年,呈現明顯下滑,產業是否正面臨結構性停滯,你怎麼看?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若以2024年與2025年1至8月的新增裝置容量逐月比較,除1月外,2025年全面低於2024年,顯示離岸風電出現明顯且持續的衰退趨勢,反映產業正面臨結構性停滯的警訊。

 

根據以上資料顯示,若以年度平均每月新增裝置容量來觀察,光電成長在2023年達到高峰,平均每月約230MW。目前(2025年)已回落至2018年水準,每月低於100MW。整體趨勢呈現拋物線型,幾乎是雪崩式下跌,顯示產業動能快速流失,令人憂心政策與市場間的斷鏈現象。

 

根據市場資訊,明年情勢恐將更加嚴峻,當前進度幾乎陷入凍結。這也意味著,若要在明年達成再生能源占比20%的目標,等同於需在一年內新增5GW裝置容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且已明顯來不及。這不僅凸顯規劃與執行之間的落差,更對產業信心造成重創。

 

 

三、一週綠能新聞

 

(一) 國外新聞

1. 歐盟:宣示將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增長3倍(全球)

 

新聞重點: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紐約氣候行動週上,重申歐盟將在2030年前將全球再生能源容量提高三倍的目標。

 

聯合國大會正在紐約進行,氣候組織(Climate group)舉辦的「紐約氣候行動週(Climate Week NYC)」也同步展開,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一場高階官員座談直指,再生能源是最安全的自產能源。當全球在乾凈能源的投資已經是化石燃料的2倍,再生能源的新案場已經比以往便宜,全球90%的新建能源都採用再生能源應從轉型、跨洲合作與全球承諾著手來付諸行動。

 

俄烏戰爭加速轉型,歐洲近半電力來自再生能源,在俄烏戰爭爆發前,歐洲45%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但戰爭爆發58週後,俄羅斯突然完全切斷供氣;歐洲面對能源危機的方式是加速轉型、加倍投資再生能源。因為這不僅對氣候有利,再生能源也是最安全的「自產能源(homegrown energy)」,同時能創造優質就業機會。如今戰事發生已經持續超過3年半,馮德萊恩指出,如今歐洲將近一半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太陽能和風能都成長迅速。透過「潔淨工業協議」(Clean Industrial Deal),目前正投資超過1億歐元(約新台幣35.62億),幫助工業創新與轉型。

 

從跨洲合作的角度來看,馮德萊恩表示,跨洲新的能源連結正在發生,歐洲的義大利與非洲的突尼西亞之間的「Elmed 跨海電纜計畫」將輸送潔淨能源;歐非之間的氫能走廊也正在發展中,這些計畫將實踐氣候目標、在兩大洲創造就業,也強化能源安全。馮德萊恩另外提到,歐洲透過「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計畫將在2027年前投資3000億歐元(約新台幣10兆6988億元)基礎建設投資,重點在於建立長期夥伴關係,包括在非洲的投資、在加勒比海的水利計畫,目標是在2030年達成100%潔淨能源。

 

馮德萊恩重申,歐盟將於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容量提高3倍,並將能源效率加倍,尤其是在開發中國家推動再生能源專案,儘管資本成本高、風險溢價高、融資條件嚴苛,但這些可以透過去風險化、混合融資來解決。

 

澳洲強調就業與成長,巴基斯坦、南韓展現轉型趨勢。同場座談中,澳洲能源部長鮑恩(Chris Bowen)首先從工作機會來談,首先再生能源目前已全球僱用近1600萬人,每投入1美元(約新台幣30元)創造的就業數量是化石燃料的3倍,預計至2030年,將僱用3800萬人。

 

第二是能源安全,再生能源潔淨、廉價且在本土生產,可以不受不穩定、波動大且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影響;第三是經濟成長,再生能源貢獻去(2024)年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10%,促進歐盟、巴哈馬、印尼、澳洲等地的繁榮與競爭力,而澳洲的目標是全球能源網絡與儲能的全方位升級無論短期或長期儲能,這不僅是技術挑戰,也需要政府與企業參與。

 

除了歐洲與澳洲,在開幕式中,氣候組織執行長克拉克森(Helen Clarkson)也分享,太陽能在短短2年之間就成為巴基斯坦最大宗的能源;民眾為因應高電價,自主在TikTok上分享低價太陽能板的簡易DIY安裝影片,如今從Google Earth就能看到這股熱潮,多達50%的房屋裝設了太陽能板。

 

而氣候組織也與南韓企業合作,將增加使用再生能源,而南韓總統李載明在演講中也已提及,RE100(百分百再生能源)作為國家再生能源戰略的象徵,並將為此立法、成立產業園區,這些都象徵了全球擴大使用再生能源的趨勢。

 

2. IEA報告:COP28三倍再生能源承諾:追蹤國家雄心與政策缺口

 

報告名稱 (英文):COP28 Tripling Renewable Capacity Pledge: Tracking countries' ambitions and identifying policies to bridge the gap

發布機構: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國際能源署

發布時間:2025 年 9 月

深度洞察:

o   這份報告是對全球達成「2030 年再生能源容量增加三倍」目標的權威性體檢。

o   核心發現:儘管各國雄心勃勃,但即使所有國家都完全實現目前的計畫,全球再生能源容量到2030年仍將比目標短少約30% (僅達到2022年的 2.2倍)。

o   政策缺口:報告強調要縮小這個差距,必須解決融資成本高、電網基礎設施不足、許可程序過於繁瑣等關鍵問題。

 

TRENA觀點:

面對全球加速的能源轉型,歐盟已宣示將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提升三倍,並強調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角色。當前國際間對再生能源的認知也已轉變——它不再只是減碳的工具,更是攸關國家戰略與能源安全的核心手段。即將到來的COP會議值得關注,全球將如何以更具效率的方式,推動再生能源的加速成長,將成為重要觀察指標。

 

根據IEA最新報告,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到2030年預估仍將比既定目標短少約30%。報告指出,若要縮小這一落差,關鍵在於解決融資成本高昂、電網基礎設施不足及許可程序繁瑣等三大挑戰。儘管上述挑戰在多數國家普遍存在,台灣在行政程序也已有所改善,電網建設方面具備相對優勢。相較之下,台電擁有穩定經費與明確期程,為再生能源穩定與長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3. 在洛杉磯港,漂浮的藍色浮標將波浪能轉化為清潔能源

 

Eco Wave Power在洛杉磯港啟動美國首例波浪能示範計畫,透過「靠岸型」浮標發電技術,成功將海浪轉換為清潔電力。該技術成本低、維護方便、環境衝擊小,被視為推動波浪能商業化的關鍵。國際能源機構估計,全球波浪與潮汐能潛力可達全球電力需求的 10%。此案不僅是洛杉磯與加州能源轉型的一部分,也是Eco Wave Power打入美國市場的里程碑,象徵波浪能可能成為再生能源的下一個主流。

 

以色列新創Eco Wave Power在洛杉磯港(Port of Los Angeles)啟動美國首個波浪能示範案,利用浮標捕捉海浪能量,推動液壓缸與發電機產生電力,並將電力輸送至岸上電網。裝置安裝在現有的港口結構(如防波堤、碼頭),避免了外海施工,不僅降低建設與維護成本,也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衝擊。波浪能被視為新興再生能源領域,尚未大規模商業化。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若充分開發,全球海浪與潮汐能可供應全球10%電力。

 

Eco Wave Power採用「靠岸型技術」(onshore-based system),與傳統遠洋波浪能相比,更容易部署、檢修與擴張,被視為推動商業化的突破。此案獲得洛杉磯港與加州政府支持,被視為美國開發波浪能的試金石。若示範案成功,Eco Wave Power計畫在美國更多港口推廣,逐步擴大部署規模。

 

該公司已在以色列雅法港與英屬直布羅陀成功測試,此次進軍洛杉磯,是其邁入北美市場的重要里程碑。Eco Wave Power執行長Inna Braverman表示,波浪能有望成為「繼太陽能與風力之後的下一個主力再生能源」,補充現有再生能源結構,提供更穩定的清潔電力來源。

 

TRENA觀點:

在洛杉磯港,一項獲加州政府支持的新型波浪能測試計畫正悄然展開。藍色浮標設置於港邊,採用靠岸型設計,有別於傳統離岸機組容易因外海強勁拉力而被沖走的風險。這些浮標外型如手臂,發電時伸出「手臂」捕捉波浪能量,遇到颱風或惡劣天氣則可一鍵收起,如同折疊床般降低破壞風險與維護成本。此設計不僅展現創新,也提供未來海域型再生能源應用的另一種可行方向。

 

(二) 國內新聞

 

 

台糖公司規劃在嘉義高鐵特定區「台糖太保停車場」內,設置1.5MW棚架式地面型光電設施。由於該區屬於平面停車場,若加裝太陽能板,恐造成光線反射,引起周邊高樓住戶疑慮。

 

太保市長鄭淑分在地方說明會中表示,嘉義高鐵特定區是太保市未來最重要的發展核心,應優先規劃公共設施、土地使用分區與產業發展,而非將暫時性停車用地綁約長期設置光電廠。

 

高鐵特定區目前有多項重大建設,包括高鐵站前事業用地招商、華泰名品城Outlet、嘉義科學園區及台積電CoWoS廠進駐。鄭市長指出,若設置光電設施,將限制土地再利用,削弱商業發展動能,影響產業鏈布局。

 

太保市公所並非反對光電綠能,而是反對在城市蛋黃區設置光電,認為此舉會阻礙地方長期發展。鄭市長呼籲縣府應審慎評估,避免光電設施與城市發展核心規劃相衝突,確保產業進駐效益最大化。

 

TRENA觀點:

對於加裝太陽能板可能造成光線反射的疑慮,確實是許多高樓住戶或周邊設施關注的議題。過去曾有新聞指出,荷蘭機場機師進場時因光電板反射產生視線干擾,引發安全疑慮。然而,實際上光電板表面具備特殊處理與鑿痕設計,可有效降低反射率。面對這類疑慮,應以科學理性的方法來應對,例如透過實地模擬與光線追蹤實驗,判斷特定區域與時間是否會產生明顯反射干擾,進而提出改善方案。

 

現代土地開發應保有彈性,避免因為過度擔憂錯失推動綠能的良機。事實上,許多大型企業如台積電,也已在停車場設置太陽能系統,顯示光電設施與環境和諧共存是可行且具前瞻性的做法。

 

 

宜蘭縣政府公告,取得屋頂型太陽光電設備登記之民眾,最高可申請30萬元獎勵金,且可追溯到今年1月1日(含)以後設置的民眾,受理申請期間至今年12月5日或補助經費3600萬元用罄為止,洽詢專線03-9252235。

 

宜蘭縣近年啟動能源轉型並積極發展多元再生能源,響應全球淨零排放趨勢,為鼓勵全民參與再生能源,向經濟部能源署爭取到「家戶屋頂設置太陽光電加速計畫」3600萬元獎勵金,經費最近獲得核撥,將提供給自114年1月1日(含)以後,取得屋頂型太陽光電設備登記之民眾。

 

縣府表示,依據「114年宜蘭縣家戶屋頂設置太陽光電加速計畫補助辦法」,於宜蘭縣轄內私有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者,即日就可提出申請,申請者建築物屋頂面積限1000平方公尺以下,依裝置容量每瓩獎勵3000元,不足瓩部分不予獎勵,單一幢建築物累計獎勵金不得逾30萬元。

 

縣政府指出,這項補助辦法可追溯到今年1月1日以後已經取得太陽光電設備登記民眾,縣府將直接聯繫通知郵寄申請,而正在興建或未興建者,可併同設備登記作業一併提出申請,有興趣民眾可撥打申請專線洽詢。

 

TRENA觀點:

隨著電價逐步上漲,以及極端氣候帶來的天災風險增加,發展光電結合儲能系統,已成為一種且具前瞻性的防災對策,實現「不斷電系統」的概念。以農舍為例,在進行屋頂翻修時同步安裝太陽能系統,不但提高建物使用效能,還可善用政府補助資源,大幅降低初期投入成本,提升整體韌性與能源自主能力。

 
 
 

留言


T:02-23700930

F:02-23702548

  • facebook
  • facebook

©2018 by TRE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