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63|海上維運技師的人生故事
-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
- 9月30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
本集來賓:Vento 維修技師 Kiwi
👉加入『贊助TRENA』支持綠能知識的傳遞

所有頻道位置:
ApplePodcast : https://pse.is/3b5vgj
Sound On : https://pse.is/3jkcex
Spotify : https://pse.is/3bvnkh
KKBOX:https://kkbox.fm/0t013F
一、 TRENA散步陪你聊 – Vento的維修技師Kiwi的海海維運人生
1. 請分享一個印象深刻的綠能鬼故事?印象中,那是由朋友轉發的一支短影片,標題為「離岸風電每支造價二、三億」,數字聽起來相當誇張。不過,影片目前已無法找到,當時只是點開看了幾秒鐘便關閉。影片的主要ㄩ論點是強調「造價成本由政府買單,花的是納稅人的錢」。當時回覆朋友的論點是:其實並非所有離岸風電都是由政府出資建設,以政府的資源而言,單靠公部門獨立支應,實際上並不容易。
TRENA觀點:
這是一個很經典的「鬼故事」。離岸風電一支的實際成本遠高於這個數字。台灣當初推動離岸風電是引進德國的躉購制度(FIT)模式,這個制度的核心精神在於:前期的開發商必須自行籌資、負責風場建設,只有在風場建置完成、順利併網發電後 政府才以保障價格的方式向業者收購綠電。也就是說,政府並不是一開始就出錢替業者蓋風機。隨著市場機制的逐步成熟,近年來,像台積電、聯電等大型的民間企業已開始透過「企業購電協議」直接向風電業者採購綠電,展現出由市場主導、民間資金投入的新趨勢。
2. 請自我介紹,如何踏上海海人生、成為離岸風電的技師?
大學畢業後,曾在補習班任職超過兩年。因有意赴澳洲展開打工度假計畫,在第二年時,得知一項與工業繩索相關的職訓課程。該課程所授予的證照由英國工業繩索技術協會(IRATA)頒發,該協會成立至今已有38年歷史,在歐洲與澳洲的工程領域中,其雙繩技術系統被廣泛運用於高空作業與特殊環境施工。
基於對未來工作的規劃與嘗試新技能的意願,於是決定報名參與訓練課程。儘管在培訓與考照過程中經歷了一些挑戰與波折,最終仍成功取得IRATA認證,並順利投入相關工作。進入職場後,發現自己相當享受這份工作,對實際操作與工作環境皆有高度興趣與投入。
3. 為何會在澳洲遇到工業繩索這樣的工作機會?一般人對在澳洲打工度假的想像,多半是農場等傳統類型的工作,卻很少和高空作業或船舶相關聯,這背後是什麼樣的機緣?
這樣的契機其實是來自一位熱心的背包客,他在社群平台上的分享,某次在酒吧與外國人閒聊時,意外得知一種相對少見的工作型態——以工業繩索技術進行高空作業。由於覺得新奇又有趣,便將這段經驗貼出與社群成員分享。當時看到這則貼文,產生了一種直觀甚至略顯單純的吸引力——覺得這份工作看起來既帥氣又特別——於是便萌生了想要嘗試的念頭。
4. 回到台灣之後,是甚麼樣的契機讓妳接觸到風電相關產業?
在澳洲工作期間,主要從事工業繩索技術相關的高空作業,例如大樓外牆的油漆工程與玻璃清潔等。當地不少從業人員會先在城市環境中累積經驗與工時,再透過考取更進階的專業證照,進一步跨足至風電產業或海上鑽油平台等更具挑戰性與發展潛力的領域。對許多澳洲人而言,這樣的職涯路徑才是長遠而穩定的發展方向。
工業繩索技術的國際證照(IRATA)共分為三級,必須從一級開始,逐步累積實務經驗與工作時數,才能晉升至更高等級。隨著等級的提升,若能再搭配其他專業技能或相關技術證照,可承接的工程範疇與職涯彈性也將顯著擴大。回到台灣後,開始更有意識地將自身技能與職涯方向結合,積極朝風電產業發展,期望在這個具前景的領域中持續深化專業、拓展未來可能性。
5. 何謂雙繩工業繩索? 它在什麼樣的技術證照等級? 現在在做的維運工作也需要使用雙繩技術嗎?
這個證照的全名是IRATA(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Rope Access Trade Association,國際工業繩索技術協會)這項證照最初源自英國。1980年代後期,英國的三家公司開始專注於海上鑽油平台、雲霄飛車設施與電塔等高難度、高風險的工程作業。由於這類工作場域通常地形複雜、施工風險極高,這些公司便與更大型的企業合作,成立了IRATA協會,並共同制定了一套嚴謹的訓練與安全標準。
IRATA的系統強調「雙繩系統」(two-rope system),要求技術人員在工作時必須同時使用兩條獨立的繩索——一條作為主工作繩,另一條為保護繩,以確保作業過程的安全。此外,協會也制定了明確的緊急救援程序與標準操作流程,讓所有接受過訓練的人員都能迅速應對且安全地執行工作。
其實能有機會進入光電產業的現場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取得了工業繩索技術的相關證照。一般來說,光電領域的現場職務多半具備電機或機械背景,或者需有一定程度的「手作」經驗。然而,自己原本並不具備這兩方面的專業基礎,正因為具備繩索技術的專業訓練與國際證照,加上英文溝通能力,才得以在這個產業中找到切入點,順利進入現場工作,這也成為開啟全新職涯方向的重要契機。
TRENA觀點:
這絕對是能源產業裡酷炫程度排名前三的工作!它不僅打破了「只有念電機相關科系才能進入能源產業」的刻板印象,也顛覆了大家對澳洲打工度假的既定印象。Kiwi真的是時間管理大師——一邊在農場打工,一邊還不忘利用在澳洲的時間積極考取專業證照,這樣的行動力,不只是進入產業的敲門磚,也展現對未來規劃的明確。
6. 如何從單純的外牆的工作,接觸到風電產業相關的工作?
一路走來,除了持續從事相關工作外,隨著實務經驗的累積,技術也不斷精進,累積了大量的操作時數與現場經驗。2019年底回到台灣後,恰巧遇上台中風能訓練中心正在招募講師的機會,順利加入並擔任WTO(Wind Training Organization)的專業講師,任期為一年。
雖然當時與風電技術產業的核心職務尚有一段距離,但透過擔任講師的經歷,不僅得以深入了解產業中各項安全規範與作業標準,也有機會與來自業界的專業人士互動交流,逐步建立起人脈網絡。這段教學經歷不僅強化了自身的技術基礎,也深化了對風電產業中培訓體系與安全文化的理解,為後續的職涯發展奠定了穩固基礎。
7. 工業繩索的外牆工作,女生參與的比例高嗎?在實際工作現場,是否會因為是女生而在工作上受到某些限制?
在工業繩索與風電等相關領域中,女性從業人員的比例確實偏低,無論在台灣或澳洲皆是如此。當初是出於「想試試看、感覺新鮮有趣」的心態而踏入此領域,沒想到在缺乏工業背景的情況下,順利取得IRATA一級國際證照。令人驚訝的是,儘管在應徵工作時,他們並不會因為是女性、身材不特別壯碩、非英語母語者,且缺乏傳統的勞動經驗——因此質疑我的能力,反而給予正面評價與實際工作機會。
確實,自己在體力方面,可能不如其他同儕具備優勢,身體條件如手腳長度也並不特別突出。有些對他人而言輕而易舉的動作或任務,對我來說則可能需要更多時間與努力才能完成。然而,相對地,在某些需要高度穩定性與信任感的工作上,我反而更常被指派執行。特別是在強調團隊合作的風電產業工作中,沒有任何一項任務能靠單打獨鬥完成,所有流程都需仰賴團隊間的緊密配合。在這樣的現場工作經驗中,也逐漸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定位——或許不是體力最強的那一位,但卻能成為讓團隊感到安心、信任,並願意一同完成任務的重要成員。
8. 在從事風場的工作中,印象深刻、很有挑戰的專案任務?
加入VENTO之後,前兩年主要參與的是預組裝階段的工作,地點是在碼頭現場。這是非常新鮮的經驗——現場規模相當大,經常是由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組成的大型工地。工作內容涵蓋各種高空作業、大型吊掛設備操作,甚至還有涉及化學品處理的項目。現場的主要任務,是負責所有與高空作業相關的支援工作、梯子無法到達,或一般方式無法施工的位置,就是繩索組的責任範圍。
其中一項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也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是參與風電預組裝階段的「塔架立起作業」。當時三段塔架須在海上完成組裝,並以平行橫放的方式進入碼頭現場。這些大型圓柱形結構體由兩台吊車分別吊掛其兩端,抵達碼頭後,將塔架立起後,再放置於指定位置。其中,最底部的那一段塔架不僅體積最大,也未設置任何地板,因此必須仰賴工業繩索技術的團隊進行支援。這項經驗不僅挑戰了技術與臨場反應,更深刻體會到風電工程背後的複雜性與專業性。
9. 從事風場如此挑戰的工作之餘,都從事哪些休閒活動?
運動一直是最主要的休閒活動,尤其對風場的工作更是不可或缺。每年都會固定安排「踏階訓練」,目的是強化心肺功能。許多人以為工業繩索作業和攀岩類似,但實際上兩者的操作邏輯和應用場景完全不同。過去也曾遇過不少具有攀岩背景的人進入這個行業後,才發現與他們原本熟悉的技術有很大差異。
凡是要出海工作的技術人員,都必須通過OEUK體檢(Offshore Energies UK),其中一項必測項目就是「踏階測試」。這項測驗會在一階高度的階梯上,按照固定節奏反覆踩踏,過程中會測量心率、心肺反應和最大攝氧量(VO₂ max),來評估個人的體能是否符合海上工作的基本安全要求,這張體檢證書與緊急應變計畫息息相關。
10. 妳曾赴海外支援專案,表現深受好評,當時的主要工作內容是?
2024年9月,被外派至瑞典,參與為期三週的陸域風場支援任務,主要負責繩索技術相關的現場作業。此次任務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協助進行屋頂結構的檢查與補強作業。由於部分結構位置不易從屋頂直接到達。因此,必須依賴工業繩索垂降技術,才能安全且精確地執行檢查與作業。這次跨國任務不僅考驗操作技術與風場安全標準的應變能力,也讓我有機會實際參與歐洲風電現場的工作流程,進一步拓展了對國際風電產業運作的理解與視野。
11. 在踏入風電領域之前,需要做哪些心理建設與準備?
風電作業高度仰賴天氣條件的穩定性,因此現場團隊之間必須時刻保持警覺,彼此提醒、互相照應。風電現場也有一套極為嚴謹的作業規範與安全流程,所有人員都必須確實遵守,確保作業安全與任務品質。
過去在從事繩索外牆作業期間,已接受過完整的高空作業訓練,對於高處作業所涉及的潛在風險有充分的認知與準備。因此,在風電現場工作的環境中,不僅能確保自身的操作安全,也始終保持對周遭同事的關注與協助,避免任何人員因疏忽而暴露在危險之中。簡單來說,這樣的工作環境要求從業人員具備「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敏銳度與警覺性,隨時掌握現場動態,並主動做好風險評估與應變準備。
12. 給後進或想參與離岸風電產業人的鼓勵?
目前風電產業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對人力的需求相當殷切。在體能方面,只要不懼高、不易暈船,大多數所需的專業技能都是可以透過後續的訓練逐步學習與掌握。至於語言能力,尤其是英文,則需要時間累積,具備良好的英文能力,在這個領域會更具優勢,也有助於在這個產業中更長遠地發展。
自己並非英文相關科系畢業,主修是資訊工程。在去澳洲之前,曾於英文補習班工作,因此在英文閱讀方面具備一定的基礎,但是英文聽力與口說較不熟練。不過在澳洲生活與工作一段時間,透過實際練習與身處全英語的環境中,逐漸提升了溝通能力。後來進入風電產業,參與風電訓練中心的課程與教學,更進一步強化了英文能力,特別是在專業領域的表達與簡報上有明顯進步,也成為職場上的一項優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