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63 中國綠能投資黑洞|老光電板汰舊換新、重啟浮動風電 龔明鑫加速推進「能源轉型2.0」|TRENA觀點:看西班牙光電醜聞三大警示
-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
- 9月30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
👉加入『贊助TRENA』支持綠能知識的傳遞

所有頻道位置:
ApplePodcast : https://pse.is/3b5vgj
Sound On : https://pse.is/3jkcex
Spotify : https://pse.is/3bvnkh
KKBOX:https://kkbox.fm/0t013F
一週綠能新聞
(一) 國外新聞:
1. 紐時:中國對太陽能、風能和電池的巨額投資 推動全球擺脫化石燃料
中國持續擴大清潔能源技術出口,特別在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市場影響力日益增強。《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引述清潔能源研究機構Ember的最新報告,中國的低成本清潔能源產品正加速全球能源轉型,預計未來數年將進一步削弱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主導地位。
這篇以《2025中國能源轉型回顧》(China Energy Transition Review 2025)的報告指出,中國在太陽能、風能及電池領域的大規模投資,正引領全球逐步終結對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依賴,標誌著工業時代以來全球能源增長模式的轉變。中國在清潔能源產業的領先地位正「為化石燃料使用的下降創造條件」,中國清潔能源投資正在改變全球格局。
TRENA觀點: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發展模式也帶來副作用。中國為了推動產業成長的手段是大量的政府補貼,造成內捲式競爭,產品雖便宜,但在對外大量傾銷的情況下,對非中國的供應商構成嚴重衝擊,形成不公平競爭。許多其他國家業者因此被迫退出市場,難以再重返市場,導致產業價格由中國主導,進一步衍生出能源產業與安全的風險。
在電動車產業中,中國採取類似「戰狼式」的商業模式,透過大量政府補貼推動產業發展,導致國內競爭過度(內捲),進而以低價產品傾銷至歐洲等海外市場。這種策略引發美國與歐盟的高度警覺,紛紛採取加徵關稅等措施,以捍衛自身產業的競爭力。
這也引發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我們是否仍處於一個公平競爭的國際貿易環境?每個國家都有責任保護本國產業不受不公平補貼與傾銷的侵害。對台灣而言,過去中國太陽能模組傾銷所帶來的衝擊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當時我們也曾面對來自價格戰的巨大壓力,並努力尋求抵抗過度傾銷的策略。
從全球視角來看,能源轉型是共同目標,我們正努力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波產業競爭的結果,也逐漸推動世界走向更明顯的國家保護主義趨勢,市場的自由與公平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2. 綠電淘金熱下的貪腐黑洞!西班牙「光電醜聞」給台灣的三個教訓
西班牙曾因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爆炸性成長,爆發震驚全球的「光電貪腐」醜聞。
台灣的綠能發展因弊案頻傳,導致民眾信心不足。但放眼歐洲,許多國家也曾面臨類似困境,並從中記取教訓。西班牙曾因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爆炸性成長,爆發震驚全球的「光電貪腐」醜聞。回顧這段歷史,或能為台灣的綠能之路,提供重要的警示與啟發。
核三重啟公投雖以不通過收場,但國人對綠能發展的信心並未隨之成長,反倒是因為層出不窮的弊案而產生疑慮。根據《遠見》去年8月所做的調查,全台近七成民眾對台灣發展綠電缺乏信心,認為官商勾結弊案過多。放眼歐洲,其實發生類似情況的國家也不少,但他們從中記取教訓,如今不僅綠能技術愈來愈成熟,國人對再生能源信心也與日俱增。
例如,2009年西班牙就曾出現「光電貪腐」的奇特現象。該國小鎮拉穆埃拉(La Muela)擁有500座巨型風力發電機,而這些發電機也是當地成為西班牙最富裕的城鎮之一。2001年,風力發電公司進駐拉穆埃拉,在多風的日子裡,西班牙高達四成電力都來自風電。而發電公司每年向鎮政府支付100萬歐元(約合新台幣3578萬元)的租金和稅金,過去只能在貧瘠土地耕種的地主,每年可分潤50萬歐元,報酬比種植農作物更豐厚。
西班牙瘋光電,背後曾經充滿貪腐亂象
隨著風電帶來的繁榮,小鎮也掀起開發熱潮,人口暴增兩倍。當風電為市政挹注大量資金後,當地政府開始執行龐大的建設計畫,人口不過5000人的小鎮,卻擁有三座博物館、一間劇院、一座鬥牛場、一座運動游泳中心,但鎮長皮尼拉(Maria Victoria Pinilla)最後卻因為收受回扣被捕。
《衛報》(The Guardian)指出,不只是這座小鎮,西班牙其他地方也充滿腐敗足跡。前工業部門主管培爾多莫(Celso Perdomo)就被指控出售指定用於風力發電的土地機密資訊,藉此賺取數百萬歐元。受到政府提供太陽能產業高額補貼,保證25年內有12%年投資回報激勵,當時在短短三年內,西班牙就建造近三萬個太陽能「花園」,成為繼德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太陽能生產國。而且安裝速度愈來愈快,大片農村被大片太陽能板覆蓋,「整船從中國運來的太陽能板,甚至還沒靠岸,就已經被搶購一空,」一位經銷商表示。
銀行也積極為太陽能開發案提供貸款,成為投機者的工具,更使建造太陽能「花園」、連接電網的許可證成為西班牙最炙手可熱的文件,而廠商收回扣、販賣許可證等歪風也伴隨而至。
案場土地價格一夜翻十倍,顯示決策不夠透明
當時不少聲名狼籍的貪腐建築業者正尋求洗清非法收入的方法,透過投資太陽能開發案,不只能把黑錢洗乾淨,案場土地價格還可能在一夜間翻十倍。
西班牙《國家報》(El Pais)記者戈麥斯(Luis Gomez)評論,「到底是誰拿到許可證?這就是疑慮所在,沒有公開招標,也沒有透明決策過程。」後來有不少黨派的官員、市長都因為販賣太陽能案場許可證而啷鐺入獄。而當西班牙國家能源委員會決定檢查太陽能案場時,卻發現正確建造,能把電力輸入電網的案場竟不到一半。因此,在太陽能目標大幅超過政府原先設定目標後,西班牙也大幅削減未來專案補助,希望能遏止亂象。
都曾面臨綠電貪腐困境,台灣可向西班牙取經的三個教訓
儘管這起震驚歐洲的太陽能弊案已過了16年,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不少情況與今日台灣發展綠能竟有若干相似之處。台灣該如何記取西班牙發展綠電的三個教訓?
首先,要建立透明公開招標制度。西班牙太陽能案場開發許可證因為缺乏公開招標、透明決策過程,導致許可證成為官員、市場坐地喊價的工具。這顯示透明公開招標制度的必要,確保所有申請者能公平競爭,並有權利對審核結果提出申訴。另外,也必須強化利益迴避機制,禁止公職人員及其親屬透過機關之便,取得綠能相關開發許可或特權。
其次,應該定期審視、調整綠能補貼政策。根據市場發展與成本變化逐步退場、調整補貼額度,避免過度補貼導致投機行為。西班牙政府提供的高額補貼,吸引大量投機客、房地產開發商把太陽能案場視為零風險投資工具,容易使市場偏離正常商業運作,並吸引炒作,不利實質技術發展。若要遏止此種亂象,除了躉購費率外,也可考慮導入其他獎勵方式,如稅收減免、融資協助、研發補助,降低單一補助政策可能造成的扭曲。
第三,要有監督與稽核機制。西班牙的案例中,地方官員、前政府官員皆涉弊,而且部份太陽能案場並未如常運作,卻極有可能獲得高額補貼。這顯示必須建立由經濟、地政、司法等單位組成的跨部門防弊小組,從土地利用、許可證發放、發電審查、金流追蹤進行全面監督與稽查。
這些西班牙給台灣的提醒,不少台灣早已在做,但關鍵是要更落實,才能在這場攸關治理、誠信的馬拉松中,建立透明、健全、嚴格執法的體系,確保再生能源的健康發展,也找回國人對綠能發展的信心。
TRENA觀點:
關於這篇西班牙的報導,對台灣的借鏡價值相當有限,內容中亦存在許多不合理、且值得商榷之處,未必符合台灣的實際情況。
首先,「建立透明公開的招標制度」對台灣而言未必完全適用,因為現行制度已具備相當程度的公開與透明。至於「定期檢討綠能補貼政策」,台灣目前也已實施每年滾動式檢討,並積極邀集民間與業者參與,經濟部能源署在定期審視、調整補貼政策方面表現相當積極。然而,在「監督與稽核機制」方面仍有改善的空間,特別是在地方推動漁電共生、農電共生等案時,時有「真種電、假養魚」或「真種電、假種田」的情況。因此,有必要強化監督與查核機制。
另外,希望媒體在報導再生能源議題時,能更追求平衡與深入。不論在西班牙或台灣,媒體與政黨話語中的「簡化」與「標籤化」,往往才是造成社會對再生能源失去信任的關鍵因素之一。真正需要檢討的,並非再生能源本身,而是制度是否足夠透明、執法是否有力,以及媒體能否將焦點放在核心問題,而非一味的將綠能政策貼上負面標籤、成為政治攻防的替罪羊。
(二) 國內新聞
1. 老光電板汰舊換新、重啟浮動風電,龔明鑫加速推進「能源轉型2.0
經濟部長龔明鑫今(16日)與媒體茶敘表示,全球經濟正面臨極端氣候、地緣政治、關稅波動及關鍵材料限制等四大挑戰,台灣將透過新治水工程、能源轉型2.0、產業升級與先進科技布局來應對,並持續推動綠能政策,目標在2026年底達成再生能源佔比20%。
龔明鑫指出,企業除了需要穩定的供電,更亟需綠電以符合RE100與國際供應鏈的要求,因此再生能源政策將「持續推動,但會調整步調」。在光電方面,將優先推動穩定且無爭議的案場,並與農業部合作,加速解決漁電共生問題。他同時強調,十多年前建置的光電板因轉換效率較低,應啟動「汰舊換新」,以新型模組取代舊型面板,讓同樣面積的發電量可望提升一倍。
離岸風電方面,3-1、3-2 期已完成選商,經濟部將協助業者加速建置;3-3期則持續彙整意見,爭取早日凝聚共識。至於因成本過高而喊停的浮動式風電,龔明鑫表態支持,將重新啟動示範計畫。他並強調,地熱、氫能等新興綠能也會積極研發推動。
在核能議題上,龔明鑫重申不排斥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等先進技術,核融合則仍待突破。台電則正針對三座核電廠進行延役可行性盤點,視核安會相關子法通過後展開評估。此外,經濟部預計9月底前公布最新長期電源開發計畫,並將原本10年5000億元的電網韌性計畫壓縮為6年內完成,以因應颱風等極端氣候對供電設施的衝擊。
龔明鑫表示,今年綠電比重可望達15%,明年底將努力邁向20%目標。他強調,這是極具挑戰的任務,但政府會全力推進,以確保台灣在全球供應鏈重組及產業轉型中持續扮演關鍵角色。
TRENA觀點:
目前太陽光電推動面臨瓶頸,加上部分離岸風電案場因併網延遲而喊停,使得原訂於2026年底達成20%的目標,面臨不小挑戰。對此,龔明鑫表示,今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預估可達15%以上(相較去年為11.6%),但也坦言明年底要達成20%仍具高度挑戰,儘管挑戰不小,政府仍表達持續積極推進能源轉型的決心。
在能源轉型2.0方面,政府將持續堅持推動綠能的核心方向,並針對部分執行層面進行必要的調整。然而,目前真正的挑戰並非來自技術或資金,而是社會溝通與共識的凝聚。唯有透過更充分的對話、更透明的資訊公開,以及跨部門、跨層級的協作機制,才能有效消弭疑慮、重建社會信任,為能源轉型奠定穩固的社會基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