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

EP.20 來台灣發展綠能差點連命都丟了?| 訪問 台泥黃義協副總如何從老牌傳產,開創綠能新局?| COP29在川普當選後命運如何?

已更新:3天前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YD)

本集來賓:

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黃義協

天泰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陳坤宏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前副理事長  陳秉亨


clubhouse網址:https://pse.is/69k8xu

podcast網址:https://pse.is/3b5vgj


一、來賓訪問 - 台泥 黃義協 副總經理


黃副總經理娓娓道來,台泥從105年張安平董事長接手以後,面臨到水泥是高碳排的挑戰,一個傳統產業要如何減碳,再加上他對地球的關心,所以開始發展跟能源有關的營業項目。台泥在2018年到2022年獲利都蠻不錯,所以要發展能源項目在股東大會上很多股東都蠻遲疑的,但是張董事長依然堅持能源的方向,在能源產業的投資在千億元台幣以上,它不是一兩年就可以看到回收,還會受到國家能源政策的影響。台泥的能源著重在減碳、效力的提升,還有循環材料的利用,讓水泥的製造過程朝向更低碳、更循環,水泥的高耗能如何在製造過程中把碳減下來,是最重要的一環,另外一個環節就是要減到一定的程度。2050年台泥把目標都定出來,在製成與綠電使用上仍無法達到淨零的話,最後會用碳捕捉的方式達成淨零目標。

 

從傳統產業要到能源產業的這段路程並不容易,因為國外的低碳水泥,一直是台泥努力的方向,張董事長認為這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他的印象裡最深刻的一次股東大會,有一個有財務背景的股東問張董事長,“你們現在投資的地熱,海洋溫差,據我了解都不會獲利!”張董事長則霸氣的回應,“一個目前有賺錢的企業,不投資對環境未來有幫助的科技,你要讓一個虧錢的企業來投資現在沒有獲利的科技未來產業嗎?”地熱跟海洋溫差發電投資金額頗多,但在技術沒有突破之前,是看不到回收的。張董事長認為,在台灣的東部海岸有優良的溫差發電,有非常好的海洋溫差的和平電力電場,雖然目前只有2MW,但是這是應該要做的,也因為張董事長本身是理工及財經背景,對新的科技,對地球暖化都蠻執著,所以台泥走的才會這麼快。

 

TRENA回應,台泥從傳統產業要轉型到綠能產業,已經很不容易,但是台泥並不是轉型到風力發電,或是太陽光電等比較成熟的再生能源,而是轉型到一個新的能源領域,現在都還在實驗階段的溫差發電,所以需要勇氣,但又非常的前瞻。如果未來溫差發電技術成熟,再加上台泥在東海岸有特殊地理位置的優勢,將會成為溫差發電的世界領頭羊。

 

黃副總經理希望在未來的十年內,溫差發電的技術能夠更成熟,在東海岸能佈局完善。溫差發電是穩定基載的再生能源,不會因為氣候而有所改變。黃副總經理強調,溫差發電需要時間與資金,要成為領舵者,堅持是很重要的。

 

台泥既有高端電池,又蓋了一座儲能案場,一年可以生產至少1.5GW的電池,這個高功率的電池能量非常大,當然價格也比較貴。當初成立能源電池是因為Dyson,它已經虧損了好多年,原本是打算做處理,但是張董事長接任之後,認為電池應該做出差異化,所以電池就往比較高科技,unique的方向發展,不會在紅海的市場競爭。我們目前在加拿大有一個研發基地,跟加拿大總理簽約要在溫哥華蓋電池場,因為加拿大主要是水力發電,從水力電廠拉專線到電池電場裡面,最重要的是電池的生產是百分之百的再生能源。


黃副總經理的看法,核能的無碳能源未來會再發展,技術會如何,核廢料要如何處理,如果能在安全然後能廣泛的發展之下,也會蠻期待的。台灣地區是一個地震帶,所以有合適的核能電廠的場址不多,所以只能靠未來小型的核能發電廠,那是非常安全的,核廢料也可以循環,如果科技到達這個程度,無碳能源再加上綠能,要達到R100或是淨零排放,才是比較容易達到目的標。

 

黃副總經理認為,若2030年要實現外銷產業全面使用綠電,顯然現有的情況仍不足以達成目標。政府、聯合國及歐盟等國際機構對於碳交易的發展,以及如何處理過渡期的問題,仍需進一步討論並觀察未來的走向。因此,若要在2030年實現本地生產並供應全球市場,還有一段艱苦的努力路程。

 

二、熱門社群話題

 

今周刊的聳動封面新聞來台灣發展綠能差點連命都丟了?天泰能源集團陳坤宏董事長分享「聽過的」案例:


陳董事長娓娓道來,台灣再生能源開發的地點都是在我們比較不熟悉的地方,它的風土民情跟文化,跟城市的落差非常大。在開發的過程非常仰賴那個地方的「士紳」,對外商而言,是所謂的「意見領袖」,大家比較熟悉的字眼,其實就是「地方樁腳」。綠能開發商進到地方後,在土地開發或整合的過程中,必須透過在地的樁腳、意見領袖,協助開發,非常依賴他們幫忙整合。運氣好就會遇到比較正派的,如果運氣不好,就遇到在地的「領袖們」在有利可圖的時候,就很容易的被予取予求。

 

陳董事長認為,這可能不只是外商會遇到的問題,很多本地的開發商也會遭遇相同的情況,所以今周刊的報導,的確有相當的真實性,這反映了綠能開發商在地方上遇到的困境。陳董事長強調,今周刊的報導像他過去有所耳聞的事情,而現在只是把它文字化了。

 

關於新聞報導中説到找警察沒有用,陳董事長認為,一旦嚴重到需要找警察,通常代表這個案子可能注定失敗了。窮盡七八年的努力,只得到少數專案,絕大部分的專案都無法成功推進,這個訊號已經代表,這不全然是廠商、開發商或投資人的問題,這應該是整個制度面的問題,讓開發商到處去開發的模式,顯然已經走不通了,應該要重新review。

 

陳董事長提供另外一個具體的建議,因為早期在幫一個外資做開發,是透過經濟部能源局整合一個工業用地,當時原本要做1000公頃,可是環團及地方人士覺得對環境的衝擊太大,所以就縮減到100公頃,整個過程幾乎都是地方政府跟中央政府一起努力整合用地,然後開放給民間投標。

 

陳董事長認為,這個案子很棒的地方就是政府接受環團的建議,基地面積從1000公頃縮小成100公頃,協助其中一家外國廠商得標。他想要表達的是,因為是政府先整合好,所以廠商就不用花錢去做開發,也無需花錢打通樞紐。他再次強調,如果開發可以由政府更強勢的主導,結合在地的利益,比方說工業園區,或者是招商的整體規劃,其實台灣是可以創造低綠電的環境。

 

陳董事長最後補充,非常肯定今周刊的報導,相信許多業者都心有戚戚焉,之前在做屋頂型太陽光電時就曾碰過綠電蟑螂,更何況是地面型的太陽光電,它需要更多方面的整合。這個報導出來之後,檢調單位也開始注意,不要讓有心人士有任何見縫插針的機會,遏止此種不法的行為。

 

TRENA解析:

今周刊的這篇報導非常用心,也很真實的道出業者的心聲。檢察總長也有三個建議,第一個是公務體系,講求公開透明,要推廣產業就把遊戲規則定好,因為只要有模糊的地方,就容易產生弊端,第二個業者來投資綠能,依法繳稅取得執照,政府就應該要保障這個權利,而不是放任其他相關人漫天喊價,最後還是要預防前期的犯罪,因為當這些事情發生,對於公眾而言,都是非常負面的訊息。


其實真正核心問題是台灣對綠能的社會共識仍然偏低,整體社會對綠能的理解與知識是匱乏的。大多數人並不完全理解再生能源的重要性。然而,只要出現任何與綠能相關的負面訊息,這些訊息往往會被過度放大並迅速擴散,造成社會的誤解。這種現象,無論是對太陽光電還是其他再生能源,皆顯示出台灣社會在綠能議題上的討論不夠理性與深入,存在著偏見與誤解。

 

三、一週綠能新聞


1.     美選結果對再生能源產業的影響


美國選舉結果,川普成功重返白宮,特斯拉的股票也隨之大幅波動。這對美國以及全球的氣候和政治格局產生了相當大的衝擊。事實上,在選舉前,就聽到川普多次強調,他將立刻撤銷《降低通脹法案》(IRA),他認為這項政策對國外企業有利,並未真正幫助到美國本土的經濟。許多美國大型太陽能製造商的股價大跌。同樣,像風電等企業,儘管也受到政策影響,股價也出現下滑。

 

COP29在亞塞拜然舉行,而川普一直認為氣候變遷是一場騙局,因此他一直對巴黎協定持批評態度,這個議題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2.     世界海洋哺乳動物學者研討會 – 陳秉亨

 

今年在澳洲舉行的世界海洋哺乳動物雙年會 (World Marine Mammal Conference),會中分享最新的研究報告,台灣大約有30幾位參與者。此次研討會有兩個主要議題為漁業與。值得注意的是,海委會明年將推出一個新專案,關於保護海洋措施,包含風機跟地方回饋的相關計畫。

 

秉亨認為,目前很多大型企業未來應如何投入相關經費以促進海洋跟漁村的發展,是值得倡議的議題。不少學者也認為應該將經費投入更具成效的地方,而不是單純做流放,而且應要制定相關的規範與標準,確保資源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