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蔣大巍(David Chiang) World Forum Offshore Wind e.V., Co-Head Asia Pacific (WFO)
本集來賓:
丹麥商務辦事處 商務顧問 許韋婷
西班牙商貝富新能源BlueFloat 資深公共事務經理 廖珮君 Peggy Liao
國際海洋集團 (IOG) COO / 臺英風電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王奕仁 Ethan Wang
YD (TRENA):
早餐會我們先來道溫沙拉,請教丹麥商務辦事處的韋婷,聽說最近丹麥的離岸風電競標開天窗,到底發生什麼事?
韋婷 (丹麥商務):
看到媒體報導的標題—『這是丹麥歷史上最大的競標,也是歷史上最大的挫敗!』—釋出6GW至10GW的規模,確實是史上最大的標案。在今年四月宣布時引起了廣泛關注。然而,仔細分析招標規則後,市場上出現了許多雜音,例如,當前的離岸風電情況已不如以往,且英國曾有失敗的先例,在沒有政府補貼的競標機制下,丹麥政府依然堅持。此外,還引入了一項創新機制,要求政府必須持有風場20%的股權,這對新投標者而言,是新的風險,丹麥政府也不負擔連接電網的費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讓局勢更加複雜。針對明年6GW標案,丹麥政府仍在修訂研擬競標規則,我們將拭目以待。
YD (TRENA) / 韋婷 (丹麥商務):
離岸風電的挑戰並不完全在於競爭者的多寡,更主要的問題在於缺乏政府補貼,以及政府要求擁有風場20%的股權。此外,丹麥政府不負擔連接電網的費用,而新增的海域租賃期為30年,也會加重整體開發的成本。在目前高利率和高通膨的環境下,與過去相比,離岸風電的大型資本專案確實更加難以運作。
在高通膨尚未出現之前,德國競標得標後的價格是低到讓人驚訝的,但是德國的開發商是有能力運作的,所以建議可以引進新的制度,政府對於開發成本也無須負擔很多。有一點很重要,不能再用過去的眼光來看後續的幾場離案風電的競標。政府應在降低成本與風險的考量上,提供更多協助,進一步支持離岸風電的開發。
二、浮式風電(Floating)
David (WFO):
回顧台灣的浮式離岸風電,這兩三年不管是參與的利害關係人、討論的議題都非常多元,但最近似乎有點放緩的趨勢,從台灣政策小回顧到”pre-commercial”重要的milestone,Peggy怎麼看呢?
Peggy(BlueFloat):
西班牙商貝富新能源(BlueFloat)在2022年進入台灣市場,當時能源署舉辦了浮式風電示範風廠的說明會,BlueFloat已經耕耘了三年,目前希望「示範計畫」(pre-commercial; demonstration project)的公告能夠盡快出爐。台灣在全球離岸風電開發的裝置容量排名第七,基本上固定式水下基礎(bottom fixed)空間快要飽和,但仍有容量,既然台灣在亞太區是居領先地位,應該要在空間飽和之前掌握先機。建議在深水區的小規模示範,在可控的風險範圍之內去做嘗試,找到一個成功的模式,才可以持續前進。
Ethan(IOG):
我想先回應(echo)Peggy和韋婷提到的關於台灣裝置容量排名位居前列,以及台灣與丹麥裝置容量相當的說法,這讓我感到相當驕傲。作為供應鏈(supply chain)的一部分,我們也從中獲益。另一個值得效法的是,像Orsted、CIP等公司並不將台灣視為唯一專注的市場,也成功的向海外市場推進。我認為這是台灣可以效法的成功模式。
現在是推行浮式風電(floating)蠻重要的時機點,fixed bottom量已經快要飽和,3-2期開發完,3-3期已經沒有好的場址可以選擇,如要往上推展,勢必就要走到浮式風電,跟日本或韓國對比之下,他們floating的比率是相對高的,像日本就做了幾個“demo sites”(示範區)!回到supply chain的角度,台灣已經是離岸風電的先行者,應該透過既有的經驗,盡快實現(materialize)浮式風電,以免失去先機。
David (WFO):
Ethan提到亞太其他市場也在做floating的規劃,希望主管機關能夠加強協調floating的「示範專案」(pre-commercial),還有浮式風電躉購費率FIT的公布。
Peggy(BlueFloat):
躉購費率是現在很火熱的議題,按照原本的產業規劃,台灣的pre-commercial是由躉購費率所支持的。全世界已經有好幾個風場,例如英國、法國、葡萄牙等,英國跟法國今年都有浮式的標案在進行。回到亞太地區,今年韓國是bottom fixed跟floating一起進行,但是是兩個分開的項目(catergory)。一個新科技在發展的時候,要有一個可行性的政策支持,這就是風險可控。台灣「示範專案」(pre-commercial)的規模規劃的非常好,大小容量適中(大約500MW),它既可以financing,又可以測試其他相關的技術、港口、供應鏈等。
Ethan (IOG):
關於「示範專案」(pre-commercial)躉購費率,在政府政策不是那麼的明確之下,對於供應鏈的確是有衝擊的,我們已經做好另謀出路的準備,例如日本、韓國、澳洲等國家。IOG較偏向服務性質,對於製造業的衝擊是很大的。目前大家比較積極的向海外去推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危機就是轉機。
韋婷 (丹麥商務):
Ethan的看法與幾天前看到的丹麥供應商的評論非常相似,對結果感到失望,並且認為這對供應鏈的打擊非常嚴重。這麼大的標案在競標前,供應鏈已經做了準備,然而國內卻沒有人投標。既然丹麥的標案無法進行,那麼就往海外其他國家的市場移動。
YD (TRENA)
從這件事來看,丹麥和台灣的文化差異明顯,一方是無法做就放棄,另一方則是先投標後協商,因為相信政府的目標是要推動發展。這種風格不僅存在於離岸風電專案,也會延伸到其他形式的再生能源領域。政府對多種再生能源的整體規劃會有全面考量,最近觀察到,政府逐步將焦點轉向地熱,這一領域的討論熱度也在上升,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再次強調,政府耕耘多年Off-shore wind的package,距離目標只差一步,期盼政府能再接再厲,推動最後的突破。
David (WFO):
產業的波動帶來契機及創意,台灣產業優勢是靈活度非常的高,可以衍生出很多的創意,但是我們要保持暖身的狀態,多做嘗試不要pending,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機會,也可以因此轉移到其他市場。
Ethan (IOG)回應聽眾對Ethan的提問:針對台灣運維技術跟國際比較的競爭力? 依國際海洋集團的角度要如何切入海外市場?
其實要切入海外市場並不容易。畢竟國外市場不同文化、政策、風土民情,所以要透過跟當地廠商合作,或成立Branch Office去執行。因為集團有一個風能訓練中心,在2022年,已經在日本做在地的訓練服務,之後日本的訓練中心像雨後春筍般成立,我們無法跟他們競爭,後來思考轉型以訓練中心顧問的方式輔導輔助日本市場。所以真的需要有彈性的迅速變化,以便於因應市場是蠻重要的。
關於運維的部分,台灣在技術層面的經驗有限,反而是過往經驗的累積是有利基的,它有個好處是,日本與台灣有高的同質性,譬如地形、天氣狀況等,台灣過往的經驗可以協助日本風廠開發商去做檢驗調查,這是fixed bottom的部分。針對Floating的部分,希望能像離岸風電般盡速累積相關經驗。
Peggy(BlueFloat):
關於Bottom fixed,台灣算是亞太的先行者,所以日本,韓國,還有菲律賓,他們會組團邀集政府、開發商以及利害關係人來觀摩台灣怎麼做,我們應該利用先行者的優勢去發展後續。
高茹萍(TRENA):
關於地熱、浮式風場、小水力,政府態度跟之前不一樣,行政院提出一個小水利的旗鑑計畫,未來會有單一窗口,同時也推動「以公對公」政策,就是公部門對公部門先溝通,再讓開發商去進行後續。台灣電力的需求非常急迫,尤其是綠電的需求 不管是半導體、AI,紛紛要來台灣成立資料中心,所以電力需求是過去的三倍以上,目前政府的方向是想辦法讓綠電越多越好,經濟部目前的目標是要大力的推「光儲」,希望擴大太陽光電的效能。
Peggy(BlueFloat)回應問題:
關於融資問題,目前對於浮式風電,政府有規劃躉購費率及補貼政策,有躉購費率及補貼政策的支持,對離岸風電的開發商就有相當的鼓勵作用,數字與補貼的內容正在研擬當中,希望專案能夠在台灣落地。
三、結論:
韋婷 (丹麥商務): 產業持續推展floating,有fixed bottom打下基礎,浮式風電是未來應該要推動的產業。
Peggy(BlueFloat): 希望浮式風電在台灣能夠落地。
Ethan (IOG): 共同努力,繼續為國爭光。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