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P.33 綠盟秘書長崔愫欣全球能源轉型的核能爭議 | 邵族綠能部落之路邵文協總幹事陳姳曄談 | 德國大選後的綠能和核能?| 300坪以上屋頂需設一定比率綠電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劉秋伶


本集來賓: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秘書長  崔愫欣

邵族文化發展協會  總幹事  陳姳曄


有頻道位置:


一、TRENA散步陪你聊 -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分享「氣候危機,核去核從?全球能源轉型下的核能爭議」論壇

 

1.     是否分享一下印象深刻的綠能鬼故事(謠言)?


一般人會認為,再生能源的成本較高,且產量相對較少,這讓人很難想像再生能源會超過核能。然而,根據「世界核能產業報告」中文版數據顯示,太陽能和風能的發電量已經超越核能。實際上,全球在過去兩年已經過了所謂的「黃金交叉點」,在2023年全球的再生能源一直在突破,每一年都持續往上升。換句話說,全球的再生能源發電量確實已經超越了核能。

 

從投資市場的角度來看,2023年全球再生能源的投資額達到了6230億美元,是核能投資的27倍。展望未來,從2024年到2029年,太陽光電和陸域風電的成本已經大幅下降為83%和63%;而核能的成本則大幅上升49%。因此,以全球範圍來看,核能是目前最昂貴的能源。


2.     是否介紹一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以及近來重要的工作有哪些?


我們是一個環保團體,自2000年成立至今,已經有二十多年歷史。我們主要致力於台灣水污染、空氣污染的政策管理,並積極推動能源政策、能源轉型、反核、節能以及再生能源等議題。目前,我們的重要工作是有關「透明足跡」的網站,它明列出台灣各大企業或工廠在政府列管的污染記錄及其所在位置。這樣,民眾若發現自己住家附近有污染情況,便可上網檢舉,促進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與監督。


3.     是否可以簡單幫我們畫一下重點?「氣候危機,核去核從?全球能源轉型下的核能爭議」論壇,核能在全球能源轉型下應該何去何從?


自去年起,我們陸續邀請國際學者來台灣演講,提供專業的分析與討論。近期,台灣有關核能再起的爭議聲浪日益高漲。其主要原因在於,雖然大多數人深知核災的風險,希望實現非核家園;但由於氣候變遷的影響,核能逐漸被視為應對氣候變遷和能源轉型的解方之一;對比再生能源,核能發展的速度應該會更快,且比例也可能更高。然而,從我們剛才提到的數據來看,全球各國並未採取這樣的發展路線。也有觀點認為,雖然傳統老舊的核能存在風險,但新的核能(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或許可以成為一個可行的選項之一。

 

因此邀請國際學者,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暨全球事務學院教授 M.V. 拉瑪納博士(Dr. M.V. Ramana)來台舉辦演講,他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探討核能是否能成為應對氣候變遷的解方,書中提出許多重要的概念。在經歷了福島核災後,儘管大家深知核災的危險,然而,隨著AI浪潮的興起、川普上任以及歐洲保守勢力的崛起,當前的討論焦點卻從環境議題逐漸轉向經濟層面,取而代之的是經濟競爭力和經濟效率的關注。

 

然而,拉瑪納博士不從安全角度來討論核能,反而強調,任何氣候解方都必須考量建設成本與時間。因為時間緊迫、分秒必爭,大家的共識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低的成本來削減最大的碳排。因此,氣候解方除了要滿足低碳要求,還必須考慮建設成本和所需時間。從實務經驗來看,核能並不符合這些要求。根據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發布的能源成本數據中,核電的成本每千度電為170美元,是太陽能和風電成本的四倍以上。若再考慮能源效率,再生能源的優勢超過了核電;因此,核能在電力市場上無法與其他能源競爭,核能產業的佔比逐年下滑,這已成為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4.     這次的論壇是否針對新興核能技術「SMR」進行討論?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 SMR) 是這次論壇的主要討論焦點。儘管SMR被視為一項新興技術,但它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經開始研究,只是一直未能取得突破。SMR有五到六種不同的型態,其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建設成本與所需時間並未低於傳統核能。相反的是,雖然其規模較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的廢料反而更多。


微軟、亞馬遜和Google之所以會簽訂SMR的購電協定,並非因為他們真正關心核能議題,更多的是出於公關考量。隨著資料中心對電力需求的增加,他們會根據投資者的要求尋找各種能源來滿足電力需求。對公司來說,任何能源都可以是選項,所以SMR只是投資多樣化的選項之一,而且投資金額也並不算巨大。


5.     517最後一座核電廠除役,綠盟未來的可能行動有哪些?


台灣將於2025年5月,隨著核三廠二號機的運轉執照到期並除役,正式進入「核電歸零」的時代。然而,由於產業發展和用電需求增長等因素,國內對於「核電延役」以及「發展新核能技術」的呼聲持續,無法停歇。儘管台灣將邁向非核家園,但仍希望核電延役,並要修訂「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以延長核電廠的運轉期限。

 

然而,有一點是可以確定且令人較為安心的,那就是核電的成本非常高,且對安全的要求極為嚴格,這樣的措施目的是確保不會發生任何無法承受的事故。因此,核三廠停機後,需要進行安全檢查和維修,檢查和維修的過程非常耗時,所以在短期內不可能重新啟用,在這段期間,政府應該將精力放在發展再生能源上。


未來,綠盟將會舉行記者會,呼籲全體民眾積極參與反對核電延役的連署活動。綠盟強烈主張,延長核電廠的運行將增加核能事故的風險。綠盟也期待,透過廣泛的社會運動與民間力量的凝聚,能夠喚起更多人關注核能的隱患與未來的能源選擇,並積極支持這場攸關未來的社會運動。


二、來賓訪問 - 談邵族部落從黑暗到綠能的故事/邵文協總幹事 陳姳曄


1.     是否可以先分享一下印象深刻的綠能鬼故事?(謠言)


在安裝太陽能板的過程中,有人提到達悟族雖有核廢料,可是也獲得一些好處。核能的既得利益者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傳遞了許多錯誤的資訊。此外,也有學者指出,太陽能板的發電量有限,因此核三廠應該要延役,若大陸發動攻擊,我們仍需保持足夠的電力儲備。

 

在安裝太陽能板的過程中,不少擁核者宣稱,達悟族人因核廢料存放在蘭嶼,也獲得了一些好處。這些核能的既得利益者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傳遞了許多錯誤的資訊。此外,也有學者指出,太陽能板的發電量有限,因此核三廠應延役,以確保在大陸發動攻擊的情況下,我們仍能保持足夠的電力儲備。

 

在邵族最經典的例子之一是,去年在LINE群組中流傳一個關於使用鹽酸清洗太陽能板的短影音,聲稱會污染水庫。剛開始時,大家並沒有太過重視,後來竟然有部落族人認真的表示,他們可以提供家裡的鹽酸清洗太陽能板。這類謠言不可一笑置之,必須嚴肅看待。自從邵族開始使用綠能發電後,經過幾次風災,部落的電力供應並未受到影響,反而降低了部落的電費支出。

 

2.     是否可以介紹邵族部落?以及邵文協的主要工作?

 

台灣原住民共有十六族,以之前大家認為的九族,邵族是第十族,邵族是屬於單一部落,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名語言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的族群。在1934年日治時代,因為日月潭水庫的興建,所以被迫遷居,部落的聚落遭受犧牲,族群也因此被淹沒,所以邵族有環境災民之稱。後來日月潭的水庫成為東亞的第一大壩,帶動了工業區的發展,這是邵族獨特的貢獻。

 

邵族文化發展協會(邵文協)成立於1999年,主要的工作包括抄電表、帶領導覽、大學特展以及街頭抗議等。之所以需要抄電表,是因為部落內的居民共用一個電表,抄電表的目的是讓大家能公平分攤電費。

 

3.     是什麼機緣讓你們決定自己買太陽能板,用綠能解決部落的用電問題?


因為街頭抗議,我們會對外提出電力問題,這其實與轉型正義和公平性原則息息相關。當時,雖然建設了水力發電廠,但邵族所使用的電卻是最貴的,這一直是我們主要的訴求和抱怨的原因。當然,我們也透過許多方式來降低電費,例如更換智慧電表等方式,但是法規上的考量以及本身的條件並不完全符合,因此,與其繳納昂貴的電費,不如自己購買太陽能電板。

 

4.     使用綠電後對於部落的生活上產生了什麼影響?


以前冬天為了省電,我們會燒木材來取暖。現在情況不同,因為生活水平的提升,風災過後也不再有斷電的問題。去年有猴子將台電的電線扯斷,我們仍然沒有斷電,因為有了太陽能板。此外,光寶科技公司也捐贈了儲能設備,進一步確保了我們的電力供應,不再遇到電力中斷的困擾。

 

5.     希望綠電未來在邵族部落的發展有哪些願景?


前幾年,我們曾期待每戶人家都能在屋頂安裝太陽能板,讓每家每戶可以自發自用。然而,這一計劃受限於社區土地使用問題,因為可能會面臨重建或拆遷,住宅相關事宜未定案前,每戶安裝太陽能板的目標必須先暫時擱置。從節能減碳的角度來看,邵族部落是一個非常脆弱的部落,一旦遇到天災便無法使用電力,所以能夠自主發電將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案。

 

6.    希望政府部門及各界能夠協助解決的政策有哪些?


在原住民部落,存在著原保地使用的問題。對於原住民想要發展公民電廠而言,會遇到許多困難,例如土地使用或建築設施的問題。另外,對於原住民而言,綠能電力的相關知識仍較為陌生,因此舉辦相關的工作坊和活動,將對推廣綠能有很大的幫助。



三、一週綠能新聞

 


·       日本於2月18日正式通過新版「能源基本計畫」與「GX 2040願景」,大幅調整能源政策方向,明確將核能定位為與再生能源並行的重要支柱,一改過去在福島核災後提出的「盡可能降低核能依賴度」方針。

·       重大的政策轉變原因

1. 電力需求預期增加:預測到2040年,由於半導體工廠與數據中心的大量建設,日本的電力需求將比現在增加約1.2倍。

2. 實現脫碳目標:為了實現脫碳目標,同時滿足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日本政府認為核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3. 能源自給率提升:日本政府希望藉由擴大核能與再生能源的使用,將能源自給率從目前的15.2%提升至2040年的30%至40%。

4. 國際趨勢:在全球淨零碳排的趨勢下,日本政府也必須提出更積極的減排目標,以符合國際社會的期待。

 

然而,重新擁抱核能意味著政府需投入大量資源確保核電廠安全運營,並解決核廢料處理問題,福島核災的影響仍未完全消散,社會對核能安全仍存疑慮,如何取得民眾信任將是政府面臨的首要挑戰。此外,能源政策的轉變也引發公眾意見分歧。部分民眾與環保團體批評政府對核能態度轉彎,質疑減排目標的積極性是否足夠符合全球1.5°C控溫目標。如何與公眾溝通,爭取理解與支持,也將影響政策的推動成效。

 

在再生能源占比目標方面,政府計畫到2040年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高至40%至50%,其中太陽能占比23%至29%、風力4%至8%、水力8%至10%、地熱1%至2%、生質能源5%至6%。

 

TRENA觀點:

雖然日本為了減碳目標改變降低核能的方針,即使如此,核能占比是從8.5%增加到20%,而再生能源則是從22.9%增加到40~50%,也就是再生能源接近總佔比的一半。所以再生能源還是有大幅的成長,遠超過核能。

 

日本重新擁抱核能,從成本與時間的角度來看,除了運營成本極高,且時間難以估算,光是取得社會共識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至於台灣的再生能源,目前已達10%,若加強努力發展太陽光電、離岸風力、地熱、小水力等多元能源,明年達到20%、2030年達到30%、2040年達到40%-50%都將不成問題。

 

台灣在疫情後逐漸獲得全球的關注,期望在能源轉型和再生能源發展方面,也能在國際間留下深刻印象。放眼亞太,台灣可說是走在前面,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關鍵在於,是否能實現非核家園,這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

 

2.    德國選舉,開票AFD第二高票


開票結果,AFD第二高票,保守派在德國提前選舉中勝出,可能對未來的氣候政策帶來不確定性。目前在民意調查中領先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CDU/CSU)已經表示計劃調整氣候基金,取消相關補貼,並取消對化石燃料鍋爐的禁令。這些變化最終可能會減緩碳減排進程,並削弱德國在歐盟能源轉型中的作用。

 

美聯社報導,德國目前的氣候計畫堪稱頗具雄心,目標是在2030年底前將燃煤、石油與天然氣的碳排放量減少65%,並在2045年底前達成碳中和,即碳排量不超過環境可吸收的總量。德國還希望在2038年底前完全汰除燃煤發電,並讓超過54%的電力來自風能、太陽能和核能等潔淨能源。

 

柏林智庫Strategic Perspectives的卡爾徹(Linda Kalcher)預期德國會維持現有政策方向,但她也強調「推動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卡爾徹表示,即使最終目標不變,「新政府推出的許多政策可能不會直接以氣候為名,而是以經濟繁榮、創新和競爭力為訴求」。在23日的大選中,主張應對氣候變遷的綠黨(Greens)獲得11.6%選票是得票率第4高的政黨。


TRENA觀點:

德國還希望在2038年底前完全汰除燃煤發電,並讓超過54%的電力來自風能、太陽能和核能等潔淨能源。德國即使最終目標不改變,新政府所推出的許多政策可能不會直接以氣候變遷為名,而是以經濟繁榮、創新和競爭力為訴求。

 

然而,不論如何,從經濟角度來看,再生能源已經展現出顯著的競爭力。相比之下,核能的發展面臨許多挑戰,因此,核能有可能在未來逐步被淘汰。


內政部預告「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標準」草案,規範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物的建築面積若達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以上,應設太陽光電;不過宗教殯葬類、危險物品類、受光條件不足以及個案因素等4種類型建築除外。

 

草案明定,新建物建築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以上;或建築物增建、改建時,屋頂增加、變更或建築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以上者,應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且每20平方公尺應設置1瓩。舉例來說,若一棟新建物的建築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就要設50瓩容量光電;但經輸配電業認定應減免設置裝置容量者,從其規定。

 

針對每瓩全年發電量標準,草案明定,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宜蘭縣、花蓮縣為543度;台東縣579度;其餘直轄市與縣市為625度。


TRENA觀點:

台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在2023年通過之後,訂定新的建物要在屋頂裝置一定容量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最近內政部預告「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標準」草案,新建物建築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以上;或建築物增建、改建時,屋頂增加、變更或建築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以上者,應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對於內政部的立意,我們持相當肯定的態度。草案中明確規定每千瓦全年發電量的標準,並且為各縣市設定了具體的發電度數,這比經濟部能源署更加積極和具前瞻性。然而,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如果要安裝太陽能系統,應該儘早行動。安裝得越多,長期下來所能節省的能源成本就越大。這樣的政策和措施,期望能夠帶動更多的民眾和企業參與,進而發揮領頭羊的效應。

 
 
 

Comments


T:02-23700930

F:02-23702548

  • facebook
  • facebook

©2018 by TRE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