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9川普對等關稅後對於美國及台灣綠能產業的影響?
-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
- 1天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
本集來賓:
沅碁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鄭博文

所有頻道位置:
ApplePodcast : https://pse.is/3b5vgj
Sound On : https://pse.is/3jkcex
Spotify : https://pse.is/3bvnkh
KKBOX:https://kkbox.fm/0t013F
一、特別專題 - 從川普對等關稅後對於美國的影響來看對於台灣綠能產業的影響?- 沅碁集團總經理鄭博文
美國製造業回流為何帶動綠能投資?從關稅避險到能源升級,六大產業同步受益,對於台灣的影響?
關鍵推動因素解析:
◆關稅風險加劇,企業提前布局
EnerSys的遷廠決策正值美國總統川普預告對部分國家實施「對等關稅」政策之際。儘管具體內容仍待明朗,但此舉已引發企業擔憂未來貿易摩擦升溫。此時調整供應鏈,正是為了降低未來潛在關稅風險,提前做好避險準備。
◆把握《降低通膨法案》稅收機會
EnerSys也強調,這次產線轉移有助於最大化《降低通膨法案》中「IRC 45X」稅收抵減的短期效益。這項法案針對在美國生產電池、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組件的廠商提供直接補貼,使得回流生產成為更具吸引力的選項。EnerSys 顯然是希望搭上這波政策紅利,加速提升營運效率。
◆自動化與成本優化帶來長期回報
儘管初期需承擔搬遷成本,但公司預估幾年內即可回本。顯示其美國工廠透過自動化與產能整併,已能實現規模經濟,降低勞動密集程度。這樣的生產模式,也逐步打破「美國製造成本過高」的既定印象。
◆強化本土產業安全成為新戰略
EnerSys營運長表示,此次遷廠不僅是財務與策略考量,更是出於強化國內產業安全的長期承諾。這與美國政府推動「關鍵產業回流」與「供應鏈自主」的政策方向相契合。
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將生產基地搬回美國,將帶動能源產業升級,對能源系統的需求也快速升溫,帶動以下幾個能源相關產業同步受益與轉型:電力產業,再生能源產業、儲能產業、天然氣產業、智慧電網與能源科技、能源建設與工程產業等工程需求將大幅成長。這些動態將使能源產業不只是支撐製造的配角,而是成為回流戰略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推手。
1. 太陽光電模組是否會回到美國?
短期內可能性不高。目前產業鏈中的原料仍高度依賴進口,因此在一至兩年內將生產全面移回美國,成本優勢尚不明顯。美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國家,人口占全世界約20%,但消費能力卻高達全球的三分之一,是否會出現產業轉向的突破性發展,仍需觀察後續政策與市場變化。
另一方面,中國與台灣的太陽能電池(cell)產能仍明顯過剩。在現金流壓力下,中國廠商很可能選擇低價傾銷進入美國市場,確保現金回流,這也為美國光電模組產業的重建增添更多挑戰。
2. 關於國家安全的問題?
從這幾年的觀察可以發現,不論是開發中國家,甚至是比開發中國家更弱勢的國家,越來越多地採用「獨立型電網」的方式,在村落中布建小規模的分散式電網,逐漸朝向「社區型能源」為核心,不僅提升能源韌性,也強化國家安全層級。即使大型電網發生故障,小型社區仍能維持基本運作,避免全面性癱瘓。
此外,Hybrid(混合型)能源系統也日漸普及,無論是在家庭還是企業端,光電與市電並用已成為常態。平日運作以光電為優先;在颱風或雨季期間,則可透過市電充電,確保供電穩定與負載安全,達成彈性調配。只要國家願意投入資源推動綠能轉型,通常三到五年內就能看見顯著成效,也為國家安全打下穩固基礎。
以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像華為所生產的逆變器(inverter),即便其資料收集器安裝於民主國家之中,當對方有意惡意操作時,確實存在癱瘓台灣電網的潛在風險。因此,為維護國家電力基礎設施的穩定與資安防護,建議應審慎評估並逐步停止使用華為等具有資安疑慮的資料收集器,改以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且具備透明機制的替代方案,從源頭降低系統性風險,強化整體能源體系的防禦力。
3. 美國製造業回流帶動綠能投資的過程中 台灣有哪些潛在的機會?
台灣的太陽能模組廠目前面臨產能過剩的挑戰,但由於台灣產品品質穩定、數據透明且不造假,若能維持價格競爭力,仍具備拓展美國市場的高度潛力與吸引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從今年開始,雙面發電模組逐漸成為市場主流。此類模組可提升約10%至20%的發電效率,實際效能則取決於地面反射率的高低。
二、一週綠能新聞
1. 芬蘭關閉最後1座燃煤發電廠 宣告煤炭時代結束
芬蘭能源公司Helen今天表示,已關閉該國最後一座運行中的燃煤發電廠,為芬蘭迎來「煤炭時代的終結」。
法新社報導,位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的薩爾米薩裡(Salmisaari)發電廠,除了為當地提供熱能和電力,同時排放導致致命氣候變遷的二氧化碳。
Helen在聲明中表示,關閉這座發電廠後,公司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去年水準相比,預計減少50%,而赫爾辛基的總排放量也將下降30%。
這間公司形容這是「煤炭時代的終結」,也是邁向更潔淨、更自給自足能源生產的一步。此外,這間發電廠的關閉也將使芬蘭的總碳排量比去年下降近2%。Helen執行長西卡(Olli Sirkka)表示:「放棄煤炭是Helen邁向潔淨、自給自足且成本不高昂能源生產重要一步。」
2022年,Helen仍有64%的區域供熱來自燃煤,這些煤炭由船舶運輸至赫爾辛基。如今,隨著發電廠的煙囪不再冒煙,Helen表示,該公司今年的碳排量將僅為1990年總排放量的20%。不過這間公司將保留煤炭儲備,以備必要時使用。與此同時,芬蘭仍有部分公司使用小量煤炭發電。芬蘭已決定自2029年5月1日起,禁止燃煤發電。
TRENA觀點:
去年,英國關閉了最後一家燃煤電廠,對長期依賴燃煤發電的老牌工業國來說,無疑具有歷史性的意義。如今,芬蘭也即將關閉最後一座燃煤發電廠,正式宣告「煤炭時代的終結」。連赫爾辛基這樣位於高緯度的地方也邁向能源轉型的新階段,這讓人感受到告別燃煤的趨勢正在加速。
我們相信,未來每年都會有越來越多類似的新聞出現,而我們也將持續為大家帶來深入的分析與觀察。期待有一天,能聽見台灣正式宣布從某一年開始禁止燃煤發電。值得一提的是,台中火力發電廠已經開始逐步關閉部分機組,這將成為台灣邁向潔淨能源的重要轉折點。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