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9世界地球日系列訪沅碁集團總經理鄭博文談從中央到地方如何讓城市重獲低碳自由?
-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
- 2天前
- 讀畢需時 9 分鐘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
本集來賓:
沅碁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鄭博文

所有頻道位置:
ApplePodcast : https://pse.is/3b5vgj
Sound On : https://pse.is/3jkcex
Spotify : https://pse.is/3bvnkh
KKBOX:https://kkbox.fm/0t013F
TRENA散步陪你聊 - 沅碁集團總經理鄭博文(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第二屆理事長),談如何鼓勵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邁向低碳城市?|(光電篇)
1. 請分享一個印象最深刻的綠能鬼故事(謠言)?
最近,我在高雄某所學校舉辦太陽光電「風雨球場」的說明會。因為學校在下雨天時缺乏可運動的空間,學生只能擠在教室或大樓走廊裡,體育課難以安排,中午氣溫又過高,也無法進行戶外活動。學校目前有四個籃球場,希望其中三個設置為風雨球場,另一個則保留作為學生曬太陽與活動的場地。地區的說明會非常熱烈,大家關注的焦點之一是:如果加裝太陽能板,是否會讓整個社區的溫度上升約四度。討論中也延伸到學校是否應對社區進行補貼、增購電風扇等問題。
然而,後來我們了解到,社區居民所引用的數據其實是來自沙漠地區所使用的聚光式太陽熱能系統。這項技術利用上千片鏡子和馬達將太陽的熱集中到一個高塔上,然後將鹽巴加熱並儲存,需要時用來煮水驅動轉子發電。這種技術其實不太適合海島國家,反而適合乾燥地區。由於當天說明會解說時間有限,未能充分釐清疑慮,仍有約七成的與會者無法信服,而演變成一個「鬼故事」。
大約一兩年前,有些負面影響常歸咎於太陽光電,比如說高麗菜長不好是因為光電、沒有下雨是因為光電等等。幸好,後來工研院和相關單位逐步澄清了這些誤解,並解答了大家的疑慮。我想說明的是,當陽光照射到地球的大氣層後,所保留的熱量是恆定的。若太陽能板沒有將熱吸收轉換能量,陽光仍會照射在地表上的樹葉、土地或被照物。因此,除非透過鏡面或雪地反射到外太空,留下的熱其實相差無幾,並不會因裝設光電系統而變得更熱。
燃煤發電產生的熱是太陽光電的700倍:
相較之下,燃煤發電每度電會產生超過850大卡的熱,而光電僅約產生1大卡,兩者的熱排放量相差將近700倍。這類關於能源轉換與環境熱效應的科學常識,應該納入基礎教育之中,這會讓全民更快了解,普及全民。
TRENA分享:
關於綠能的夢幻故事。之前我們曾訪談台東太麻里的戴明雄牧師,他想要推動公民電廠。因為排灣族長期居住在太陽充沛的地方,過去,只覺得太陽讓他們皮膚曬黑,照射在植物上,這樣實在太可惜;直到後來,他們意識到,原來太陽可以照射在太陽能板轉化為能源,給他們帶來光和熱,帶給他們力量。
2. 是否可談一下擔任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第二屆理事,長期與中央級地方政府合作,具體的合作推動案例?(讓你印象深刻的、政府效能可以這麼厲害的案例)?
屋頂型太陽光電架設高度從1.5公尺放寬到4.5公尺:
確實,有些具體的案例展現出非常良好的成效,儘管先不論效率的部分,仍值得肯定。從公部門的角度來看,他們在推動政策時,必須同時考量合法與非法使用情況的可能性,因此評估與審慎需要時間。舉一個比較簡單的案例,當初在民國99年剛開始投入屋頂型太陽光電時,規定架設高度最多只能到1.5公尺,幾乎接近樓板地面,導致樓板下空間難以有效利用。隨著實務經驗的累積與政策調整,法規也逐步放寬至目前最高4.5公尺,讓整體空間使用更具彈性。
從1.5公尺放寬到4.5公尺的高度,雖歷經五年的時間,但也反映出政府在重視綠能的環節後,逐步展現出更多創意與彈性。有一年在與教育部的會議中發現,全台各級學校對風雨球場的需求極為迫切,需求量預估約有12,000座。標準的風雨球場一座造價約需新台幣700萬元,因此必須尋求民間業者的協助。
雖然教育部的預算有限,但展現出較開放的心態,願意採納能源署的建議,與業者合作,風雨球場才得以逐步實現。然而,因為整體建置成本仍高,一座風雨球場約需14年才能回本,市場上僅有約5%的業者願意投入,沅碁到目前為止也僅完成了七、八座球場的建置。此外,政府後來開放7至9米高度可免申請「雜項執照」,也大大降低了學校端的顧慮。校園中常有許多雨遮、小型棚架等雜項構造物,使得申請程序變得複雜。現在免雜照的政策大幅簡化行政流程,也讓更多學校願意投入風雨球場的建設。
高速公路休息站設有太陽光電停車場:
最近,高速公路的休息站開始出現設有太陽光電的停車場,這是我在第二屆任期內向交通部高公局所提出的建議。過去在馬政府時期,相關單位對設置光電停車場的意願較低,推動進展有限。直到蔡政府時期,綠能政策逐漸被拉升到更高層級,由行政院副院長管轄,跨部門的協調才變得具體且有成效。當時,高公局也被要求全面盤點適合建置太陽光電設施的空間,進而逐步展開實質推動。
台灣目前所使用的太陽能板已導入無毒製程: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目前所使用的太陽能板大多已導入無毒製程,但民眾對此仍缺乏充分理解。只要一開地方說明會,往往因誤解與疑慮,讓業者難以施力推動。在這個過程中,像TRENA(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這樣的民間組織便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是推動國家綠能轉型的重要推手。政府能有如此大幅度的轉變,TRENA應居一半以上的功勞。
TRENA回應:
從1.5放寬至4.5公尺,乃至開放9米高度免雜照申請,這些看似微小的政策調整,具有關鍵性的影響,撬開許多的可能性。在再生能源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已見證過太多類似的例子。這些細微的鬆動,逐步打開過去因法規限制而被侷限的空間。十年過去了,我們確實已經成功突破不少法規上的障礙,也累積了許多實務經驗。然而,如今卻又進入另一種「卡卡的狀態」──看似可行,卻因制度、行政、或認知等層面的新阻力而難以順利前進。
這正是拓展綠能新領域時所面臨的新挑戰。以最近遇到的議題為例:隨著台商回流,他們購買的大多是臨登工廠或特登工廠。這些工廠多半興建於三、四十年前,通常依附在聚落周邊,由家族經營、規模不大。隨著經營世代交替,因接班困難無法持續營運,許多工廠便轉手出售給回流的台商。然而,對回流台商而言,若想在這些老舊廠房上施作屋頂太陽光電,卻面臨諸多難題,包括建築結構、安全法規與行政審查等。此外,由於臨登工廠的電費相對較高,增加了台商的營運負擔與不確定性。
早期曾經建議農委會、營建署或能源署等單位,對特登工廠做簡單分級。各項績分確實很差的先擱置,讓績分表現不錯的可以參與綠能。在20年前從事光電業時,當時的工業用電佔比是51%(全國發電量2300億度),去年的統計資料佔比是54-55%(全國發電量2750億度),這在台商回流後,用電量會逐步攀升。去年我參與輔導了約20家企業設置規劃,然而實際完成屋頂光電安裝的僅有兩家。其餘企業多因法規門檻仍待釐清,加上對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最終放棄相關計畫。
TRENA回應:
當初在推動屋頂太陽光電時,確實曾遇到違建相關問題。後來,內政部做出調整,開放違章屋頂也可以設置太陽光電。如果國家確立了淨零排放的目標,那麼前進路上的各種障礙就必須一一克服。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同時,民間團體的倡議與實踐也不可或缺。
3. 對於各縣市政府及中央的合作上發揮創意,鼓勵政府在申設流程提高效能,或在與台電合作上,印象中有哪些是政府在做事且讓民眾深刻感受的案例?
太陽光電裝設量接近15GW:
這幾年來,最讓人感受到變化的,便是台電的轉變。早期,台電將光電業者視為小型的競爭對手,但如今,隨著太陽光電裝設量接近15GW,光電的發電量已經在平日白天佔據了全台1/3的用電需求,假日時甚至可以達到1/2,光電在台灣的總體佔比已經位居亞洲前三名。在電力與電網規劃方面,台電也從最初的保守態度逐步轉變。早期,一條饋線的最大接入容量僅為2MW,隨著經驗的積累與技術的進步,現在則逐步增至5MW+10到20%,依不同狀態調變,逐步打破過去的框架,靈活應對不斷變化的需求。
近年來,在申設程序與併網接點也開放彈性。過去,業者只能被動接受主管機關指定的併網點,沒有第二選擇,造成許多限制與不便。隨著光電裝置容量的大幅提升,風電在中午時段的調度壓力也逐漸被化解,轉而集中在晚上八點左右。因此,儲能系統的發展會跟進,這一切,都是科技進步與政策調整共同推動的成果。
這幾年讓人特別有感的是,當農業部在面對地方抗議壓力時,能源署願意主動提出解決方案,展現誠意與靈活度。但令人遺憾的是,部分能源署公務人員因此陷入司法困境,這也凸顯出台灣在法規與實務落差間的矛盾。這會讓業者如履薄冰、畏首畏尾,也會拖慢整體能源轉型的腳步。因此,經濟部應更積極地從業者與民眾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讓制度更具彈性與適應性,以推動綠能走得更穩、更遠。
4. 提高社會共識就會給與政府更多的勇氣跟支持,也會讓更多的公民參與綠能創能,從你們的角度,有哪些值得參考? 或者有哪些建議?
持續開放民眾參訪光電屋,提高社會對綠能的共識:
首先,持續開放民眾參訪光電屋,是非常有效的推廣方式。透過實地參觀與互動,不僅能增進民眾對綠能的理解,也能實際感受大眾對綠電接受的程度。這幾年觀察下來,民眾對光電知識的深度確實有逐年提升。其次,從國際趨勢來看,全球每年新增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都以500至600GW安裝,而1GW的發電量大約相當於核三廠一座機組的發電規模。值得注意的是,韓國在去年已追上台灣的光電裝置量,且光電佔比也超越台灣。面對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台灣的風電、光電及其他潔淨能源的總裝置容量必須達到70至80GW,這也意味著必須同時發展能源遞延與儲能系統。
去年總統卸任後原本有安排參觀,我們也因此做了一項升級改變,把原有雨遮發電板更換為新型設備,單片發電量由原本200瓦提升至600瓦,不僅效率大幅提高,還具備雙面感光發電功能,能吸收更多環境光源。這顯示科技發展進步神速,未來只要政策穩健、產業投入,就有很大的機會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目標。
提高社會對綠能共識,應從基礎教育著手:
關於提高社會對綠能的共識,應從基礎教育著手。如果十年前就能將光電相關知識納入課綱,那麼那一批學生現在都已步入社會,成為具有環保意識的公民。沅碁在14年前曾捐贈一套太陽光電系統給一所小學,當時還是小學生的孩子,如今已長大、開始打工。有一次,他們特別主動向我致意,表達感謝,因為讓他們從小就接觸並了解光電與永續能源的重要性。
5. 目前各縣市統籌分配款增多,地方政府是否準備好因應需要專業技術及社會共識的挑戰?
前些日子在參與一場由銀行主辦的財務規劃討論時,談到如何避免下一代一次領取大筆遺產的議題。有人就以台語口吻打趣說:「一次領到這麼多錢,會遇到貴人比較多,還是鬼比較多?」同理,財劃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規劃,地方政府是否有足夠能力調度、執行並善用這筆經費,值得深思。若年度預算無法如期執行,將面臨預算被收回、重新分配。依目前的狀況,提供縣市政府支援,強化各地「綠能辦公室」的專業能力與資源配置,並非一蹴可及。例如,中南部曾有一縣市設立綠能辦公室,但辦公室主任是政治酬庸,缺乏綠能專業背景,實質上,對推動綠能幫助有限。
中央政府可以訂定一個大的政策框架,如同目前規定各縣市在公共建設中,需編列一定比例的預算作為公共藝術經費一樣,綠能未來也可比照辦理,將一定比例的預算專用於綠能設施或相關推廣項目。此外,由成效優異的縣市政府擔任「示範主辦市」,由其率先推廣、統籌與分享實務經驗,提供其他縣市參考與借鏡,進一步帶動更多地方政府積極投入,進而形成擴散與提升效應。
Opmerkin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