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P.7 WFO|離岸風力的商業模式|離岸風力競爭力|何時買綠電最划算?|核電是綠電?|歐盟向WTO提告如何看?

已更新:8月20日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YD)


clubhouse網址:https://pse.is/69k8xu

podcast網址:https://pse.is/3b5vgj



一、人物專訪


蔣大巍,David Chiang/Co-Head Asia Pacific World Forum Offshore Wind - 談亞洲離岸風力市場及台灣離岸風力競爭力


WFO的組織概況與蔣大巍的背景:

蔣大巍(David Chiang)來自ICT產業,現正投身於離岸風電領域,在近日的介紹中分享了他的背景和經驗。David在過去十多年中在ICT產業公協會工作,專注於協助台灣的資訊技術產業如何推銷至國際市場。他提到,這段經驗使他對產業推廣有了深入的理解,而如今他將這些經驗帶入了再生能源「離岸風電」的領域。對他來說,這是一次有趣且充滿挑戰的轉換。他希望能夠藉此機會與業界同仁進行交流,並共同推動再生能源,特別是離岸風電產業的發展。


World Forum Offshore Wind e.V., WFO是一個登記在德國的非營利組織,類似於產業公協會的角色,旨在協助業界發展離岸風電。WFO目前擁有超過120家企業會員,致力於在不同市場推動離岸風電的發展。David希望通過WFO的平台,能為業界提供更多支持,共同推進再生能源的未來。

 

德國在再生能源領域,尤其是離岸風電方面,已經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他認為,如何將德國的再生能源經驗與相關產業,尤其是ICT產業結合,將成為未來的重要趨勢。無論是德國還是台灣,主要是希望藉此機會與大家交流,因為離岸風電產業在發展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離岸風電產業的特點在於其生命周期(life cycle)較長,與ICT產業的快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從風機的設置到風場的營運,再到最終的退役(Decommission),整個過程都需耗費大量時間,而前期的規劃與準備更是耗時且複雜。這也凸顯了協會的關鍵角色,不論是WFO還是TRENA,都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扮演協調者或平台的角色,促進各方的合作。


離岸風力商業模式與台灣離岸風力現況:

針對「離岸風電,應該有的商業模式思考?」這個具挑戰性的問題,David謙虛地表示,自己來自不同的產業背景,因此看待問題的角度可能與在業界有豐富經驗的專家有所不同。在討論離岸風力的商業模式時,他認為,離岸風電開發商的商業模式相對是簡單的,主要依賴於「電力銷售」,也就是它的產品。然而,它的銷售管道並不單純,因為開發商通常需要通過幾種主要方式來銷售電力,其中最常見的是「固定電價補貼」( Feed-In Tariff, FIT)和「電力購買協議」(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PPA)。

「固定電價補貼」(FIT) 是一種較早期的機制,在離岸風電產業發展初期是依循這個機制在執行。然而,隨著產業進入第三階段,這種補貼機制逐漸退場,開發商開始轉向PPA,與企業簽署再生能源合約。因為開發商需要對背後的投資者負責,又有一些自己的遊戲規則,所以需要確保合約規模大且期限長,簽署對象通常是大型企業。然而,台灣有98%的企業屬於中小企業(SME),這些創造了經濟奇蹟、實力厚實的中小企業,由於規模不夠大,很難直接與開發商簽署PPA。

他進一步指出,這些中小企業在台灣經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些中小企業還是隱形冠軍,在全球市場中佔據了領先地位,可是在與國際開發商合作上卻無法達到信用評級的標準,因此難以取得PPA。在開發商無法順利銷售電力產品的情況下,也就沒有動力去建置風場,這對台灣的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形成了一個瓶頸。

然而,由於目前這些中小企業難以取得PPA,因此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為了確保再生能源的順利推廣和應用,解決這一商業模式是一大挑戰,卻是推動台灣離岸風電產業發展的關鍵,這是第一個需要被解決的事情。

市場上應該建立一個更有彈性的「中盤商」(aggregator)角色,來協助中小型企業更容易取得PPA。這種中盤商系統可以為不同規模的企業提供適合其需求的「階梯式方案」,類似於大盤商、中盤商與零售商的分層機制。這樣的設計可以避免市場急劇變動帶來的衝擊,並為各類企業提供更靈活的電力購買選擇。

適合購買綠電的契機點:

對於市場上的變化無法忽視,企業主應該更加了解這些影響因素,特別是在成本增加和供應鏈問題的背景下。企業主需要理解的是,如果他們能夠承諾長期的購電周期,如15到20年,並且購買大量電力,那麼價格自然會更有談判空間。然而,如果購電周期短、量小,成本相對會更高,這是市場的基本邏輯。

綠電供應商不會在沒有明確需求的情況下進行投資建設。如果企業不簽訂購電協議,這些設施根本不會被建設。考慮到通膨與利率上升的趨勢,早期簽訂長期購電合約可以鎖定未來的成本,越晚簽約,它可能會越貴,這對企業來說其實是一種風險管理方式。企業早期簽訂綠電合約,可以避免未來更高的成本支出,這對於確保長期穩定的用電成本是非常重要的。這些經驗也應該被分享給其他企業主,讓他們了解早期購電的重要性。

 

Clean Energy, Renewable Energy, Green Energy的差異:

台灣最近成立的「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賴總統和政府高層也在討論核能與綠能共存的可能性,這讓民間團體(NGO)感到緊張,因為這似乎與「非核家園」的承諾背道而馳。在這樣的背景下,ICT產業的綠電需求變得更加重要。尤其是當這些企業在公開的ESG報告中,使用了「乾淨能源」這樣的詞彙,這在美國通常包含了核能。然而,當涉及到供應鏈時,他們卻更傾向於使用「再生能源」或「綠色能源」這樣的字眼。這就會讓企業主去思考,是否對「乾淨能源」和「再生能源」的認知應該達成一致,尤其是在供應鏈達標方面要更為嚴格,因為只有供應鏈達標,整個公司才能達標。

以蘋果公司為例,它對供應鏈的要求十分嚴苛。如果供應鏈在一定期限內未能實現RE100或購買足夠的綠電,就可能被取消訂單。這樣的政策表明,綠電不僅是形象問題,更是競爭力的關鍵。因此,政府應該早點提醒我們的產業和供應鏈,必須加快在綠電上的投入,否則可能面臨無法接單和形象受損的風險。

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是多方面因素的結合,而能源使用便是其中之一。許多大型企業,如Google,已經開始在這方面做出策略性的調整。過去十年,Google透過購買碳抵消來降低其碳足跡,但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他們則打算直接使用再生能源。這些國際企業在制定綠能策略時,通常表達得非常直接,明確區分「Clean」和「Green」,因此我們在解讀這些文字時,必須格外留意,以免誤解其真正意圖。

在台灣,供應鏈應該盡快轉向使用綠能。政府不僅需要監督,還應積極協助供應鏈加速取得綠電,這對於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我們不能再在核能和綠能之間徘徊不前,這樣只會拖垮台灣的競爭力。第一要事,政府應加強能源轉型的宣導,要能清楚解釋能源轉型的「路線圖」(Road Map),以及傳統發電方式應如何逐步減少,以便讓再生能源得以接續發展。

台灣在亞太地區的優勢:

台灣在亞太區的競爭力是相當優秀的,並且在許多方面都可以成為其他國家的學習對象。台灣在傳統的OEM和ODM領域,以及資源回收等政策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我們的資源回收政策在全球走得非常早且前衛,甚至催生出一些具有競爭力的創新服務與科技產品,例如利用咖啡渣製成的衣物。另外,台灣在離岸風電的發展上也領先於其他亞太國家,如澳洲、日本、韓國,甚至印尼和菲律賓也對我們的政策發展表現出高度興趣,並希望能從中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國家可能不需要像台灣一樣一步步紮實地走過每一個階段,他們可以借鑒我們的經驗,跳過一些初期的挑戰,直接進入更高階的發展階段。因此,對於台灣來說,挑戰在於如何加快步伐,保持領先地位,讓我們的經驗成為其他國家的標竿。同時,也需要思考如何應對這些新進入者,確保我們能夠在競爭中保持優勢。這些國家可以從台灣的經驗中學習,避開一些困難,而我們則需要不斷創新,以保持巨人的地位。

 

國際上有哪些綠電措施,是台灣可以效法的:

我們可以借鑒像澳洲這樣的國家,他們擁有多樣化的再生能源選項,如陸上風電(onshore)、離岸風電(offshore)和太陽能(solar)等。這些選項的合作和基礎建設的升級是必須的。電網的改造、儲能方式的更新,以及延伸性的科技發展,都是台灣可以進一步努力的方向。這樣的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升級與民眾認知的提高,將會對台灣的綠電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最後,我們也注意到最近在國家氣候變遷委員會的會議中,積極發展再生能源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而政府的資訊充分揭露也是關鍵之一。公民團體建議應該建立一個大家有共識的高層次公共資訊平台,目的是幫助釐清相關資訊,並提供高品質的公共討論。這些建議與我們今天的討論相呼應,我們期待後續這些措施能夠得到切實的落實。

 

二、WFO的活動

我們將於8月29日舉辦一場線上的工作坊,討論人才培育和人力資源策略在新興產業中的重要性。這次活動將深入探討離岸風電產業的發展及其面臨的挑戰。我們還邀請了業界專家來分享他們在離岸風電領域的經驗和見解。這場線上活動將在台北進行,大家可以通過我們的LinkedIn或acuPAR網站報名參加,或在我們的官方網站上找到更多信息。

我們將於2025年1月21日至22日在巴塞隆納舉辦第二屆國際論壇,探討離岸風電的國際發展趨勢。如果您有興趣在農曆年之前前往巴塞隆納,並與全球業界專家交流,歡迎聯繫我們參加這次論壇。我們也計劃組團前往,並希望能夠與台灣的業界領袖和能源署官員一起參加,共同展示台灣在再生能源領域的卓越成就。

最後,我們的第三屆亞太離岸風電論壇將於明年6月10日至11日在台北舉辦。第一屆論壇在台北成功舉行,第二屆在東京圓滿落幕,明年將再次回到台北。大家可以期待這次論壇,我們也歡迎企業贊助,並鼓勵企業會員參與,讓我們一起推動亞太地區離岸風電產業的發展。如果有興趣了解更多或參與活動,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三、TRENA的活動

每年TRENA都會舉辦一場感恩募款餐會,今年的主題是「綠能台灣:永續共享與AI」。活動將於9月12日(星期四)晚間6點至9點,在台北市文山區的新景點舉行。我們誠摯邀請企業會員及關心綠能的夥伴們參加。單張餐券價格為4000元,一桌(10人)為4萬元。活動中,我們會將綠能與AI結合,展現台灣在綠能領域的創新與發展。希望大家能來參與,共同構想和交流!


四、歐盟向WTO提告台灣的離岸風力發電機違規狀況

關於歐盟向WTO提告台灣離岸風電違規的議題,對台灣而言,不全然是一件壞事。這樣的挑戰迫使我們重新思考和調整政策,並促使台灣在產業發展上更加成熟與自信。我們需要避免過度保護,讓產業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中提升競爭力,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產業的長期發展。政府應該對台灣的產業鏈有信心,並鼓勵其在國際市場上積極展現實力。台灣的製造能力和技術實力是強大的,我們應該讓產業在公平的貿易環境中成長,讓更多的機會和挑戰促使我們進一步提升競爭力。

19 次查看0 則留言

Σχόλια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