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P.9 TRENA新理事長孔榮德國人談台灣綠能|韋婷丹麥的能源轉型|台灣中午風光發電超過10座核三機組|一片太陽能板救回一隻鮭魚計畫-美國5311計畫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YD)


本集來賓: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TRENA)新任理事長 孔榮


clubhouse網址:https://pse.is/69k8xu

podcast網址:https://pse.is/3b5vgj

一、本週熱門社群話題


丹麥商務辦事處的綠能現況分享:邀請目前在丹麥離岸風電產業工作的台灣女生,跟我們聊聊工作甘苦。

 

在世界邁向淨零(Net-Zero)排放的道路上,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將是關鍵技術之一。丹麥減碳技術CCUS走得非常前面,目前由沃旭能源在丹麥首座碳捕捉的CCUS設施已經動工,它同時也獲得丹麥的一些補助,預計明年就可以完工,完工後它可以將生質能發電所產生的碳,進一步將碳捕捉並且儲存,所以可以達到零碳排發電的效果,這是目前的一個規劃。

二、TRENA新任理事長孔榮談TRENA及台灣再生能源願景

 

話說九年多前2015年時候,有機會能夠討論德國再生能源的發展。德國在2015年成功將再生能源佔比提升至27%,德國的太陽跟風的條件沒有台灣好,這一成就即使在其相對劣勢的太陽能和風能條件下也頗具啟發意義。

 

在回顧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的過程中,理事長指出,台灣的再生能源並沒有很大的進展,我們就是在那個時候成立NGO。台灣的再生能源和德國有淵源,90%引進德國的再生能源法(在2000年4月開始實施的再生能源法Erneuerbare-Energien-Gesetz, EEG),是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重要基礎。費率制度保證躉購電價也是引進德國FIT(Feed-In Tariff, FIT)制度。

 

理事長已經在台灣17年,從2007年開始,曾經待過德國經濟辦事處、開發商、和顧問公司,依據他曾經的工作經驗,觀察台灣再生能源在不同階段的發展變化,再生能源佔比從2015年的4.7 GW到今年6月的19.5 GW,他認為台灣有很大的進步。當然在這些年碰到許多障礙,但是環境變得相對成熟,更多公司參與,工作機會也增加,再生能源在台灣慢慢變成比較大的產業區塊。

 

2016年開始,因為政府大力的支持再生能源的影響,特別是離岸風電,所以引起有許多公司在台灣投資。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顯著提升,特別是在離岸風電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也因為協助菲律賓政府在離岸風電的技術,菲律賓對台灣的經驗很有興趣,台灣在離岸風電速度非常快,台灣是一個很好的分享案例。

 

NGOs的角色與挑戰:

秘書長表示説,台灣因為有NGOs,像TRENA敦促政府的角色,可以讓政府的速度比較快,如果沒有NGO,政府的成效可能不太一樣。理事長贊成的提到,台灣的NGOs如TRENA在促進政府支持再生能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加速了政府在再生能源領域的政策推動。能源是一個很大的議題,需要社會的溝通,以及大眾的共識;在這一方面,NGO是一個很重要的平台,可以集合大家的意見,藉此分享經驗、分享數字、相互溝通。

 

社會溝通的重要性:

理事長一直強調在能源轉型中社會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事,德國有綠黨,有公民參與、有共識,覺得核能不是很好的解決方案,再生能源才是。另一個重要的議題是「利害關係人的方案」: 怎麼開發一個案子?怎麼跟大家溝通?不是只有「Yes」和「No」這兩個答案。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合作要先做好在地溝通,哪個地點適合開發,同時做好事前的溝通,開發商進駐後就不需要處理地點跟溝通的問題。而台灣在社會溝通的這件事件上,通常政府都退到後面,讓開發商去試水溫,這種做法降低了進展的效率。

 

台灣的未來挑戰:

2025年台灣20%再生能源要達標,如果政府積極扮演溝通的角色,要達到目標並不困難。理事長認為,政府需要更Focus在解決方案。太陽能跟風力發電速度會比較快,離岸風電則比較困難。果台灣在2025年前未能達到20%的再生能源目標,必須考慮如何調整策略,尤其是在離岸風電和太陽能的佈局上。

 

歐盟向WTO告台灣:

在歐盟的背景下,丹麥是歐洲第一個積極發展離岸風電的國家,這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行業。離岸風電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行業,涉及先進的技術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然而,台灣作為一個出口國,在離岸風電領域過度地推行在地化(即國產化)策略,可能會妨礙其實現再生能源的目標。相對而言,像台積電在德國建立的大型工廠,德國政府不會要求台積電必須與特定的合作夥伴合作,也不強制規定零件必須來自德國。

 

對TRENA理事長的願景:

理事長希望,未來TRENA能夠繼續作為政府、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溝通橋樑,加速能源轉型的步伐。已經九年的TRENA需要轉型更專業。他指出,台灣政府的再生能源政策需要更清晰的目標和溝通平台,這樣才能在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邁向能源轉型的未來。最重要的當然是TRENA能夠有更多的會員加入。


三、一週綠能新聞

 

1. 風光發電創新高!中午各地「好天氣」衝1085萬瓩,發電量超越10部核三機組


今天(8月22日)各地天氣晴朗且西南風旺盛,推升「風光」發電量。根據台電資料,中午時段太陽光電與風電合計發電量達1085萬瓩,寫下新高,發電量相當逾10部核三機組。

 

根據台電資料,今天中午約11時48分,太陽光電發電量達907.82萬瓩、風電177.66萬瓩,「風光」合計共1085萬瓩寫下新高,超越今年3月12日的1053萬瓩。若以核三1部機組95.1萬瓩換算,發電量相當逾10部核三機組。

 

核三廠共有2部機組,其中1號機已於今年7月底正式停機退場。針對風光發電量創高原因,台電表示,近日颱風雲雀遠離,太平洋高壓增強至台灣附近,中午各地天氣晴朗且西南風旺盛,推升光電及風力發電量。

 

台電統計,截至7月底,台電系統太陽光電累積裝置容量達1318.7萬瓩,風電累積裝置容量達347.2萬瓩。

 

 

從95號高速公路往東、穿越愛達荷州狹長地帶,右手邊會看到清水河(Clearwater River)緩慢而堅定地流向拉普懷市(Lapwai),這裡是聶斯坡斯原住民保留地(the Nez Perce Reservation)。清水河是斯內克河(Snake River)最大的支流,天氣好的時候,如鏡的河面會映照出天上的雲朵與河岸邊造紙廠的絮絮煙霧。

 

愛達荷州境內的斯內克河(Snake River),下斯內克河因為水壩興建,影響鮭魚數量。現在入夜後,家家戶戶亮起的燈光,代表部落的另一項訴求。有愈來愈多的住家裝設了太陽能發電,藉此表明,部落不需要水壩的水力發電,應拆除水壩、復育鮭魚。放眼聶斯坡斯保留地,太陽能板閃耀著光芒,這是「5311計畫」(Project 5311)的功勞。

 

2022年,部落能源公司米普能源(Nimiipuu Energy)啟動了這項計畫。「5311計畫」(Project 5311)代表水壩的發電容量5311MW。他們要用等量的太陽光電來取代水力發電。初步目標是2027年先建置500MW,逐步帶動能源轉型,緩解對水力發電的需求。2023年起,私人住宅的屋頂也架起光電板。2024年春天,已有57戶住宅裝上太陽能板,還有很多住家等著加入。

 

太陽照射在聶斯坡斯原住民保留地(the Nez Perce Reservation)的太陽能板上。部落的目標是生產5311 MW的能源,以取代四個下斯內克河(Lower Snake River)水壩產生的電力,聶斯坡斯現在一年可生產約60萬度的電。喚回部落過往 讓鮭魚重返。

 

史考特和惠勒都相信,5311計畫能達成2027年的目標。安裝團隊的口號是,「一片太陽能板一隻魚」。聶斯坡斯希望,用太陽能板換鮭魚的計畫能加快轉型腳步,讓族人與魚的緊密文化聯繫延續下去。「我期待鮭魚回來,重獲平靜。」惠勒説,「與親友一起釣魚,讓我想起生命中那些安全平靜的日子,這是鮭魚契約對我的意義。」


3. 台灣大力發展綠電,為何老被貼上「貪腐」標籤?

 

根據《遠見》8月號封面故事進行的民調,全台近7成民眾對台灣發展綠電沒有信心,認為官商勾結弊案過多,意味綠電在部分民眾心中,已與貪腐劃上等號。專家認為,會有這樣的狀況,與綠電市場自由化、發展再生能源同步推動步調過快有關,加上政治因素、媒體渲染,形成了刻板印象,而如何將綠電的貪腐標籤撕下,能源署也提出了解方。


為了緩減溫室效應對地球的傷害,全球各國紛紛制訂自己的淨零碳排目標,要求供應鏈進行能源轉型,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已於去年上路、美國也在推動類似制度,且全球重要指數如MSCI,也將永續目標納入評比,得分高低牽動投資人的青睞指數。總總原因,推動產業如火如荼的進行「綠化」大作戰。這個議題蠻大的,也值得未來好好的思考如何能夠落實社會溝通,讓民眾能更深入的了解。



15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