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能源轉型2.0關鍵議題座談會系列(四)讓淨零看得見:中央與地方節能創能政策座談會

主辦單位:立法院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策進會、蔡其昌立法委員、蘇巧慧立法委員、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時間:2025年04月18(五) 上午9:00~11:30

地點:立法院紅樓101會議室(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號)


能源轉型2.0關鍵議題座談會,讓淨零看得見:中央與地方節能創能政策
能源轉型2.0關鍵議題座談會,讓淨零看得見:中央與地方節能創能政策

 

前言


《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全台各縣市政府紛紛投入制定淨零自治條例,依地方特性訂立不同的減碳行動與再生能源建置目標。然而,在政策推動的過程中,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資訊整合、資源分配與執行協作,仍存在落差與挑戰,部分縣市的自治條例缺乏具體的中期減量目標或資金規劃。

 

此外,地方政府在推動節能補助、公有建築節能改造、再生能源開發等政策時,往往面臨法規適用、財政支援與技術資源的落差,使得地方政策難以與國家整體能源戰略接軌。本次座談會將聚焦中央與地方在節能創能政策上的資訊整合與協作機制,討論如何強化政策對接,提升資源運用效率,共商如何讓地方政策發揮整體減碳效益,並促進各地經驗交流。

 

高茹萍秘書長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ree

本次《讓淨零看得見:中央與地方節能創能政策座談會》的構想,源自於先前舉辦的「公民電廠願景座談會」。當時,來自民間團體的聲音指出,若缺乏民間的積極參與,國家在邁向淨零碳排的過程中將面臨重大困難。因此,如何提升社會整體對淨零轉型的共識與參與度,成為我們亟需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氣候變遷因應法》已經通過,是實踐淨零轉型的重要政策指引。各地方政府也正積極展開相關政策的規劃與推動。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面臨技術、政策與資源上的挑戰與不足。隨著財政劃分法即將上路,地方政府的可運用經費將有所增加。對於NGO而言,我們期盼能從民間角度提出具體建言,思考中央政策如何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我們希望,透過今天的座談對話,讓民間團體能協助地方政府更順利地推動淨零行動,促進跨部門與不同角色的對話交流,進而凝聚具體政策方向與實務經驗。讓「淨零」不再只是遠景,而是我們共同打造的未來。


直播影片片段:https://youtu.be/XG9FN88J3-s


蔡其昌立法委員 永續發展目標策進會


ree

當初規劃「能源轉型2.0」座談會時,選擇在星期五舉辦,原以為這是立法院最有可能集合各方人員的時間,但計畫往往趕不上變化,實際上星期五常因突發議題而變動不斷。身處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大家都必須學會適應變化,一覺醒來關稅就變為32%,大陸的關稅竟能從145%增至245%。人類社會如此,環境也是如此,身處大變動的時代,我們更應加快腳步迎頭趕上。

 

本次座談會是「能源轉型2.0」系列的第四場,我們期望透過這個平台,匯聚各個領域的實務經驗與觀點,無論是分享經驗,還是提出問題,希望政府部門正視、回應與解決。立法院正是搭起民間與政府機構之間溝通橋樑的最佳平台。

 

策進會的成立,是基於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架構。今天的主題聚焦於「中央與地方如何協作」,這是一個議題廣泛、面向多元的挑戰。我一直鼓勵各縣市政府要進行自我檢視報告,因為只要做過一次,縣市首長在處理各局處業務時,就會自然地將永續的思維融入決策,成為一種內化的「DNA」。

 

相較之下,中央政府的行動速度通常較快,這也是因為策進會眾多委員在不同領域與議題的持續關注與推動。我們透過這個平台來討論能源轉型與碳排減量,這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民間的實踐更是關鍵。但如果由政府率先領頭,特別在法令、政策與預算三方面的配合,整體推動的速度將能大幅提升。

 

近日彭部長提出,參與大甲媽祖遶境,並設置攤位進行節能減碳宣導,讓觀念深入民間,雖然我認為成效可能有限,但只要能改變一點觀念,仍值得一試。此外,彭部長也積極尋求與中華職棒合作推動,希望藉由運動賽事的平台進行宣導,並歡迎有興趣的公民團體參與,共同設計具創意的理念推廣方式,讓球迷因為中華職棒的曝光度而產生效果。

 

事實上,若能結合運動元素與永續理念,不僅能吸引目光,也有助於傳遞環保價值。舉例來說,過去斷裂的球棒常被視為垃圾,但有人曾將其再製成鉛筆,雖然當時尚未形成商業效益,卻展現了廢物再利用的可能性。很多我們認為是垃圾的東西,其實蘊含資源價值,儘管未必具備商業模式,卻能發揮強大的行銷與宣傳效果。想像一下,若由陳傑憲球員手持斷棒,代言傳遞永續減碳訊息,勢必能引發廣大球迷的關注與迴響。

 

我認為目前最重要的是著眼長遠,建立一套具系統性的運作模組,因為唯有透過系統化的方式,相關效益才能逐步展現。然而,在系統尚在建構階段時,仍應把握當下能做的部分,先行推動。若有具潛力的概念或設計,也可視其為試驗場域,為未來的政策推動與問政提供參考依據。

 


蘇巧慧立法委員 永續發展目標策進會

ree

今天的主題是之前的延續與接續,而方式至關重要。唯有透過創意,才能讓理念真正深入人心。雖然永續的觀念已經推動一段時間,但在社會中尚未全面普及,因此,運用不同的平台、策略與手法來包裝同樣的議題,不僅能展現其多元的魅力,也能吸引不同族群(TA)重新加入我們的行列。當前正是推動改變的關鍵時刻,我們應朝這個方向持續努力,並思考是否還有更多創新的方式,讓更多人願意參與其中。

 




陳秉亨前副理事長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ree

根據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的調查,超過八成民眾願意為了應對氣候變遷而接受電價上漲,並期望為下一代減碳。但是民間團體提出合理化電價時,就被民眾罵聲連連,中間的爭議讓政策很難推動,如何能夠將這兩者間的落差補平是很重要的。

 

回顧十年前日本的電力自由化經驗,當地政府推動節電政策不僅設有獎勵機制,更透過跨部會合作,發揮整體政策協同效應。例如,關西電力公司結合地方資源,推動電價折抵方案,成功鼓勵用戶節電。台灣可以借鏡這種模式,將節電政策與觀光、農業、社區等領域整合,例如:農業部可結合農村旅遊推動節能旅宿,與旅館業者合作創造綠色商機。


此外,節電不應只是一項政策目標,更應轉化為全民參與的行動。可設立「節電諮詢站」,與在地水電行合作,推動ESCO(能源服務公司)的概念,提供在地化的節能解決方案。各部會若能協同合作,例如地方政府設立「綠電辦公室」,整合民間需求與公共資源,將有助於讓節能行動更具系統性與效率。

 

最重要的是,節電行動應該設計成「好玩、有趣」的參與式體驗,提升民眾的參與意願。透過遊戲化設計、社區競賽與公開獎勵等方式,不但能提升社會對節能的認同,也讓節能變成一種生活態度,真正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政策推動效益。




林學淵副秘書長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ree

從2016/2017-2025至今從事直轄市縣市政府永續環境市政評量的工作。根據綜合永續發展委員會的「永續發展指標系統評量結果報告」、「台灣永續發展目標年度總檢討報告」、「聯合國SDGs的指標」去綜診出的評量指標,分成8個大主題、25個項次及81項指標來進行評量。

 

將評量發至各縣市政府,在一定的時間內,將前一年的市政作為與施政成果作會診報告,以書面方式回答。歷年以總成績來看,表現優秀的是屏東縣、台南市、高雄市、嘉義縣。若是以今天的討論的能源或減碳的部分列在第一大主題,也契合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在推動的主題「能源減碳與再生能源的推動」。能源減碳與再生能源的推動又分為三個項次,非核家園政策、推動節能節電轄區內每人平均用電量逐年遞減2%以上、鼓勵再生能源發展轄區內再生能源發電量逐年遞增10%以上,表現良好的縣市有屏東縣、台南市、高雄市、嘉義縣等縣市,成績很接近,讓評審委員及專家在評比上相當為難。

 

「非核家園」政策屬於較為敏感的議題,與各縣市首長的政黨屬性密切相關,因此部分縣市選擇迴避或跳過相關回答。另一方面,隨著地方政府整體預算的增加,若首長重視節電與綠能政策,確實能在推廣上發揮關鍵作用。然而,地方首長的更替也可能導致政策無法延續;有些縣市雖已建立良好的基礎,但因新任首長理念不同,導致原本推動中的政策無法延續,實屬可惜。

 

例如,屏東縣政府設立的「綠能推動辦公室」,隸屬於環境保護局,這樣的設計本身就具有特別意義,顯示其政策與行政資源的結合。然而,僅有組織、制度與架構仍是不足夠的,需要中央層級的能源署提供資源與經費補助。希望中央政府可透過獎勵機制,協助地方政府在推動節能綠能政策上獲得更穩固的後盾。

 



唐偉傑專員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ree

從地方政府在節電與再生能源策略的實行中,可以觀察到若干值得關注的項目與發展建議。對地方而言,推動再生能源或促進公民參與最大的優勢,在於能有效減少爭議,並提升民眾對能源政策的認同與支持。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是公民電廠相關政策。在面對變動的情況下,公民電廠往往能發揮穩定市場價格的功能。

 

以國際經驗為例,烏俄戰爭爆發之後,比利時最大的公民電廠「Ecopower」的電力價格,相較於一般市售型或商業型電廠,其電價表現出更高的穩定性,並能維持較長時間的營運,不僅減少能源市場波動對消費者的衝擊,也為民眾的生活品質提供了重要保障。

 

還有在荷蘭的社區能源合作社,它的經營模式是透過家戶的供電板5KW系統,調度城市或小鎮內的能源,這是地方政府在2013年推動綠能社區的競賽,此社區贏得競賽並獲得20萬歐元的獎金,後續成立社區基金會,讓住戶免費安裝太陽能板及隔熱設施的改善。在2023年聖誕節前夕,我們拜訪這個社區時,它的社區基金已經從20萬歐元,透過太陽能板收益回饋,回捐至社區之中,已增加340萬歐元,改善項目也從原本的2項擴至17項,他們希望能在在地複製更多類似的成功案例。

 

另一個是英國的布里斯托市的能源網絡,是經由自己的社區能源基金推動出的一個社區的顧問組織。在2023年成功推動了英格蘭最大的陸域風機案場,並將收益運用於在地的社區發展,也在社區成立了能源的諮詢服務台,他們希望透過這種模式開發出各種不同回饋到社區的案例,社區基金並沒有直接進入到社區的案例裡,但卻推升出更多不同參與的模式。

 

在國際上如何設計公民電廠的保障及誘因。德國的再生能源法有明訂資金的資助、低息的貸款與補助計劃,最重要的是依據公民能源例外條款,在某特定的條件下,公民參與超過一定的比例,標專案時可免預先提交建築許可,相較於一般商業型電廠,它能夠有更多的建設時間(一到兩年),並且可在得標後的兩年交出廠址確認的位置。

 

中央到地方跨維度的政策擬定。荷蘭RES (Regional Energy Strategy)「區域能源策略」的例子,RES由中央發起,但將權力下放至地方。它是透過區域能源策略,將全國劃分成30個能源區域,會有一個或數個地政府主導,再由RES計劃去補強地方層級的規劃,以及社區的參與。地方政府的角色除了規劃在地能源參與的模式之外,對各地的發展提供意見,統合發展的方向,供行政、技術、財務的支援,不只是co-working,還有co-funding的概念。在2020年,於在地的倉儲中心建1MW的光電案場,由數個不同層級的組織協作支援。

 

回顧一下,近五年來台灣公民電廠誘因的機制設計,目前只有台北市及嘉義市有公民電廠或類似公民參與機制的輔助誘因。台北市直接將公民電廠的輔助明列在內,那嘉義市則明訂為「陽光社區」讓社區民眾一起參與裝設太陽能板。

 


 

當前公民電廠策略的設計重點,不應以裝置容量、回饋金額或建置速度等為指標,而應更強調如何獲得民眾的廣泛支持。透過分散式能源的部署,能有效提升地方能源系統的韌性與自主性,這才是長遠之計。在節電方面,重點應轉向微電網的建置。地方政府若能主動推動微電網,不僅有助於應對極端氣候與戰爭風險等外部挑戰,更能強化在地能源調度能力,提升用電品質,並改善整體電網的效率。

 

2022年,屏東縣政府與台電合作,在縣內七處高風險地區建置防災型微電網,展現地方政府與中央電力體系合作的可行性與必要性。根據消防署公布的資料,全台共193處地區被評估為高風險,顯示微電網的推動具有迫切性。近五年來前,全國僅台中與屏東有實際建置微電網的案例,顯示多數縣市尚待投入與布局。未來,學校等公共設施亦應納入微電網建置,藉此強化校園的防災功能。

 

隨著《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後,地方政府可運用更多資源投入於公民電廠、公民能源參與及微電網的建設。發展微電網將成為提升地方面對極端氣候與能源風險韌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各縣市政府優先規劃與推動。


 

賴建信常務次長 經濟部

 

ree

關於跨界節電獎勵,陳副理事長提到日本的能源公司跨界的獎勵措施。獎勵需要「拉力」與「推力」。或許可以運用「推力」的概念,例如針對飯店業,因不同單位面積的用電比率資料,可以提供給各飯店的管理階層,讓他們了解其他同業用電的情況,或許能夠引發他們思考這其中有節電的空間。

 

針對經濟部能源署的節電推動措施,除了對國營事業、用電大戶及製造業提供獎勵方案外,我們也設有專業的輔導團隊。以我過去在水利署的經驗為例,曾與企業界合作,針對學校進行用電檢測,短期內即見成效。會中陳前副理事長建議,未來可以考慮將水電行納入輔導團體系,以提升節能檢測的廣度與深度。目前能源署的輔導團成員已涵蓋多個專業公協會,對此建議將進一步研議,列入後續機制優化之參考。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指出,無論是在節能減碳或再生能源的推動上,促進縣市政府之間的良性競爭,對整體政策推動具有正面效果。對此,經濟部亦已規劃針對縣市政府的獎勵措施,藉由獎勵制度鼓勵地方政府強化相關作為。任何行為的轉變,關鍵在於思想的改變;對地方首長而言,若能透過績效評比與激勵措施,不僅能與自己比較,也能與其他縣市競爭交流,共同提升推動效能。目前如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與嘉義縣,已展現良好推動成效,具備標竿示範作用。

 

主婦聯盟所提出的「公民電廠」理念,與我對防災型微電網的想法契合。此類能源發展的價值,並不僅限於發電量或再生能源的佔比,更重要的是其對地方能源自主、防災能力及社區韌性的提升。例如,小水力或太陽光電系統若能搭配儲能設備,便能有效因應夏季常見的颱風災害,提升在極端氣候下的供電穩定性。從供電端角度來看,具備電源儲存功能,將有助於特殊情況下的緊急應變,是非常值得推動的方向。以自來水供應為例,目前對偏遠地區,特別是原住民部落,希望儲水設施需能支撐三天至一週的儲備標準,這是在災後復原期間的必要緩衝。同理,電力系統若能透過微電網與儲能設備建構出類似機制,亦可強化災後的復原能力。

 

在公民電廠及防災型微電網的發展上,除了人才、資金與研發的投入外,目前已有公告範本,未來在訂定公民電廠獎勵機制或太陽能設備導入時,亦可運用。過去仰賴《政府採購法》,雖有助於確保採購程序的公平性,但也侷限了公益團體與社區參與的空間。因此對於讓社區具備足夠的資源發展微電網與儲能設施的建置。有訂定獎勵辦法,針對合作社、社團法人、大樓管理委員會或農業產銷班等組織,最高補助可達設置成本的50%,並以每案新台幣1,000萬元為上限,以提升在地推動的可行性與意願。

 

除了財務獎勵外,宣導與示範也極為關鍵。「從做中學」往往能產生更深刻的學習與推廣效果。可參考衛福部推動社會安全措施,由「優秀社區」、「衛星社區」與「種子社區」擔任輔導角色,輔導其他社區,如彰化社區公民電廠,帶動周邊地區跟進,擴大社區能源自主的力量。

 

透過資訊公開,能夠促進善的循環。從學習的角度出發,讓每個人產生力量,不僅能提升自我,也能成為他人眼中值得效法的典範,進一步推動整體的深化與落實。今天的會議亦是一個重要的交流平台,透過與各界的對話與意見交換,能夠即時收集寶貴建議,並隨時反饋至我們的政策規劃與施政調整,讓政策更加貼近民眾生活。


 

張根穆副署長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ree

 

對氣候署或環境部而言,節能即是減碳。節電與減碳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兩大策略,密切關聯於碳盤查與碳揭露的工作。根據統計,約九成的碳排放量來自能源部,這也凸顯了節電在能源轉型與淨零路徑中的關鍵角色。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的規範,節能與節電已被明確納入為減碳的重要手段,而碳盤查與碳揭露則構成企業與政府邁向淨零轉型不可或缺的制度方向。

 

政府目前已公開第三期減碳目標,將原先的25%±1提高至28%±2,等同於在2030年前達成近30%的減碳幅度。為了彌補從25%到28%之間的減碳缺口,政府也同步提出了多項「旗艦計畫」。能源部門涵蓋範圍廣泛,相關的六大部門行動方案目前也正進行整合,未來將透過資訊公開的方式,公布各部門具體的減碳行動,提升政策透明度與社會監督力。

 

在地方層面,許多縣市政府已積極推動節能措施,特別是在屋頂型太陽能的推廣上,幾乎已達成「可設盡設」的政策目標。透過能源署的補助計畫,地方得以加速老舊設備的汰舊換新,尤其是在農業縣市及各級學校等尤為明顯。

 

在台灣推動綠能與再生能源的過程中,「公正轉型」與「社會溝通」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對於公民電廠亦是如此。近來,在盤點各地低碳永續家園的推動成效時,也開始思考是否需要調整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氣候署正積極規劃由社區內部培育公民電廠的「種子教師」,透過「社區教育社區」的模式,落實「社區驅動」的概念,推動社區的節能,這是目前氣候署想要做的事。

 

此外,在跨部會合作方面,政府正推動「深度節能計畫」,透過(ESCO)專業的節能診斷機制,並允許設置費用分年攤提,協助醫院、大學等大型單位進行系統性的節能改造。近期,氣候署亦與觀光署及旅館業者合作,推動碳揭露機制,將碳管理範疇擴展至服務業領域,藉此提升整體產業對碳排放資訊透明化與實踐。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碳定價機制將對未來的節能行動產生直接影響。隨著今年開始徵收碳費,預計明年5月正式繳納時,碳定價將成為驅動社區行動的一股強大能量,進一步加速節能的腳步。企業與民間也正積極投入各項節能減碳專案。整體而言,從中央政策的推動、地方政府的實踐,到社會大眾的參與,節能節電與碳管理正朝向系統化與全民化,邁入減碳行動的新階段。




陳彥伯 政務次長 交通部

ree

在交通部的業務方面,正積極推動運具轉型相關方案,包含大客車電動化、2030年小客車,並以未來百分之百電動化為最終目標。同時,環境部也在加速各類車輛的碳排減量,涵蓋計程車與小貨車等常見運具。有關「淨零綠生活」,在「行」的方面,聚焦於綠色運輸與綠色旅遊兩大方向。

 

觀光署致力推動低碳旅遊與綠色旅行,積極推廣「台灣好行」路線,鼓勵民眾多加利用,以減少碳排放。此外,為協助旅遊業邁向永續轉型,觀光署也輔導業者進行碳盤查,並鼓勵旅行業者申請相關的永續標章。未來,觀光署將進一步協助業者取得GTS綠色旅行標章,期望民眾在規劃出行時,優先選擇由獲得綠色標章的業者所舉辦的旅遊活動,共同為打造永續旅遊環境盡一份心力。

 

在「住」的方面,環境部正與相關部會合作,推動旅宿業的永續認證制度。目前,觀光署也透過旅宿品質提升計畫,提供相關獎勵措施,環境部則有補助方案協助業者轉型。不過,目前國內尚未建立統一的永續認證機制,觀光署因此鼓勵業者主動取得國際認證機構的認證,讓民眾更加了解綠色旅遊的內涵。相關資訊將持續公布於觀光署的官方網站,供民眾查詢參考。

 

最後,希望各部會的努力能夠透過全民的參與串連起來,讓民眾實際感受到自己在綠色行動中的貢獻與價值。交通部希望推動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行動服務,將綠色內涵融入其中,將各種「行」的連結,將大眾使用綠色公共運輸工具的紀錄數據化。透過T-Pass及T-Pass 2.0,民眾可實名登錄並記錄使用情形,目前推動企業員工通勤碳足跡的盤查紀錄,包括使用公共運輸、共享運具、自行車等。目前此機制雖在企業推行,未來將推廣至全民,透過碳足跡的紀錄建立「綠色Credit」回饋制度,讓每一位民眾的綠色行動都能被肯定,並獲得相對應的獎勵。


直播片段: https://tw.psee.ly/7pu7gh



黃世宏副局長 高雄市環保局

 

ree

高雄市作為一座工業重鎮,面對淨零轉型的議題,早在2014年(103年)就依據ITCC層級盤查指引展開盤查,至今已經十年。根據最近一次在2023年完成的盤查結果顯示,全市的淨排放量為4,952萬公噸。其中,能源相關的排放占比高達65%,而在能源部門中,工業用能占比最高,約達71%;其次為住商及農林漁牧的能源部門,占比約16%;運輸部門則占12%。因此,精準掌握各部門的排放情形並對外公開揭露,讓市民了解,是邁向淨零的重要基礎。

 

高雄市於2024年正式公布《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明確設定2030年減碳30%與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在邁向這些目標的過程中,市府也將持續檢視各項措施與實際成果是否符合淨零轉型的要求,確保城市發展與永續治理並行。

 

在高雄市的能源轉型過程中,由於工業部門的碳排放占比較高,第一階段會要求轄區內使用燃煤、碳排放量高的電廠優先進行「脫煤」作業。接著,進入第二階段,針對高碳排的汽電共生15座鍋爐,自2025年起也啟動脫煤轉型作業。在這個過程中,高雄市政府於2024年召開十幾次討論會議,積極與中央單位如能源署、台電公司、中油公司等進行協商,針對氣源供應、短管線鋪設以及轉換期間的電力需求取得支援,這是中央與地方良好的合作範例。

 

企業界也積極回應政策方向,紛紛提出脫煤的具體時程,並陸續開始採購替代設備,正在等待管線鋪設當中。這些行動顯示,高雄在工業能源部門的脫碳轉型上比較具體的成就。關於住商及農林漁牧的部分,高雄市由經發局主導推動ESCO的能源技術服務,協助用能單位提升能效。同時,環保局也籌組「節能減碳技術輔導團」,針對工業企業,聚焦於鍋爐與空調系統,進行評估與能效診斷服務,進一步提供技術診斷與改善建議。

 

高雄市環保局於前年開始推動能源效率揭露,但成效不彰,因此進一步申請能源署的補助,著手進行主機汰換、外牆綠化,以及導入能源管理系統。未來,將以此為基礎,持續評估能效揭露的實施成果與改進方向。此外,環保局也在去年針對機關大樓完成碳盤查,透過取得的盤查數據,作為後續節能改善與優化的依據。

 

在商業方面,高雄市政府於去年輔導五星級飯店取得「住房碳足跡」標籤,顯示住一晚僅產生21公斤的碳排放。推動此項措施是因為越來越多國際旅客所屬企業要求旅宿業者提供「範疇三」的碳排數據,這些數據會促使業者積極投入節能改善。此外,隨著環境部公告第三批申報的排放行業類別,包括百貨業、醫學中心與運輸業,透過盤查與資訊揭露,將激發各行各業之間的減碳競爭力。為因應產業對減碳專業人才與技術的需求,高雄市環保局也設立了「淨零學院」,規劃開設多項相關證照課程,協助企業與個人全面理解並掌握淨零轉型所需的技術與服務。

 

關於行(運輸)方面,高雄市已制定電動公車汰換政策,並規劃公務部門車輛全面電動化的時程。此外,市府也推動水上運具轉型,目前已有三艘電動渡輪投入營運。在建築能效方面,高雄市已訂定相關自治條例,包括「高雄厝」的設計原則及獎勵回饋辦法,鼓勵建築導入節能與綠建築理念。其餘建築相關規範亦依據自治條例辦理,由各局處分工落實推動。為強化制度化管理與推動透明治理,市府各局處每年需提報永續報告書,並於預算書中特別標示與淨零轉型相關的預算項目,確保資源有效運用與政策目標一致。目前,地方各項轉型工作正積極展開,逐步往淨零城市的目標邁進。


 

盧俊中科長 屏東縣政府環保局

 

ree

在綠能辦公室服務七年以來,推動綠電的過程中,我們始終秉持賴次長所強調的原則——裝置容量並非屏東縣政府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尤其在我任職於環保局、致力於能源轉型的工作中,更應關注的是如何兼顧再生能源發展與整體環境效益之間的平衡。

 

屏東發展再生能源主要採取兩大策略:首先是推動「專案專區」制度,透過自治法規,自訂規則及招商辦法,並經由議會同意制定《綠色管理條例》,確保法規面完善到位。其次,在招商方面,我們運用綠能基金回饋機制,並結合環境部與台電的資源,成功於原鄉地區設置了11處微電網。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處微電網的設置最為艱難,但也為後續的拓展奠定了基礎。

 

屏東推動微電網的起點,可追溯至1998年莫拉克風災,當時突顯了分散式電網的重要性。在曹前縣長與潘孟安秘書長的規劃下,位於火車站後方的濕地被打造為結合綠能與環境教育的永續示範區,並獲得環境部認證。此成功案例,後來被複製延伸到原鄉地區。

 

然而,在原鄉推動微電網的過程相對艱辛,特別是因為合法建物建照難以取得。我們必須思考如何訂定標準(criteria),挑選適合優先設置的目標地點。同時,由於原鄉普遍面臨人力與經濟資源不足的困境,我們整合地方政府與中央部會的補助計畫,率先完成了四處微電網建置。但進度仍嫌緩慢,後續便結合台電資源,加速完成其餘七處設置,使部落的微電網建設得以完整落實。這些微電網在前年的「303全台大停電」中,實際展現出強大效用——部落並未因大規模停電而中斷供電,顯示出分散式電網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韌性。

 

目前屏東縣每年碳排放量約為500萬噸,人均約5.6公噸,在全國屬於相對較低的區域。我們也實地走訪了兩個表現特優的社區,期望透過「拔尖扶弱」的方式,由領先社區帶動其他社區共同學習與進步。在誘因設計方面,明年環境部將開徵碳費,若能將這些碳費收入挹注至需要支持的社區,將有助於擴大社區參與與轉型的動能,也呼應了蔡其昌委員所提倡的理念。


 

潘秉宗淨零師 花蓮縣政府

 

ree

花蓮縣早在111年便開始著手規劃推動淨零排放相關政策,並於112年在國發會資源的支持下,正式擬定為期四年的淨零排放行動計畫。在地方實際推動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戰。由於負責單位本身具有環境領域背景,對環保事務相對熟悉,因此初期主要從環保旅店及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著手,逐步擴展相關作法與影響範圍。值得一提的是,花蓮縣環保局也是全台第一個採行自發自用模式的政府機關,成為地方淨零實踐的重要先鋒。

 

然而,在第一線推動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實務層面的問題與挑戰:

 

1.     在採購儲能型逆變器時,實際上遇到不少困難。市面上難以找到通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認證的產品。早期屏東縣推動原鄉微電網時,曾使用儲能逆變器,當時尚未出現中國製產品的疑慮;然而數年後,因中國製逆變器無法取得商標與認證,使用受到限制。取得認證曠日費時,可能耗資上百萬元,這是目前實務推動中亟待解決的挑戰。

2.     當前推動地方淨零政策時,另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是缺乏統一的對口單位。能源署並未設置地方窗口,導致地方政府在執行能源轉型相關工作時,無法有效溝通與對接,造成資源與政策推動的斷層。希望能夠建立明確的地方窗口,將有助於各地在推動能源與淨零行動時更加順暢。

3.     在太陽光電設置上,實際的建設技術並不是主要的障礙,現場施工如太陽能板的架設,最快兩個月內即可完成。然而,真正耗時的是從前期申請、審查到最終核可的整個行政流程,往往需要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雖然技術面已有成熟的SOP可供遵循,但行政機關之間缺乏整合與協調機制,導致文件流程繁瑣、重複審查,嚴重影響整體進度與效率。


花蓮作為台灣重要的觀光旅遊重鎮,近來因天然災害影響,旅遊業略顯低迷。然而,花蓮其實很早就開始推動低碳旅遊,這也與交通部稍早所提到的政策方向相呼應。環境部推行的環保旅店制度,與交通部觀光署所推動的GSTC「國際永續旅遊認證」,在理念上本質相近,但觀光業者卻需分別取得兩張不同的認證證照。站在業者立場,這等於為同樣一件事重複作業,衍生出繁複的行政負擔,導致人力與時間資源的耗損。原本期待加速推動淨零轉型,卻變成證照繁瑣、流程堆疊。

 

對地方縣市政府而言,績效與時效同等重要,尤其是「時效」往往攸關政策的推動力道。目前在12項淨零關鍵戰略中,包括高雄市的「淨零學院」與「公正轉型」,花蓮縣也都有實際推動成果。

 

然而,去年風災後,高雄市街道大量行道樹倒塌,這些廢棄木材被集中堆置,卻缺乏有效的處理機制。在再生能源的討論中,這一塊往往被忽略。這些廢木是送往焚化爐,或只是大量堆放,結果可能因曝曬而自燃,不僅造成空氣污染,也導致碳排放,與淨零目標背道而馳。歐洲如德國、芬蘭、丹麥等國家,早已發展出先進的生質汽化技術,可將這類廢棄木質資源有效轉為能源,是創能策略的一環。然而,生質汽化設備與技術門檻高,非地方政府或民間團體所能單獨負擔,中央政府應正視此事,積極評估並投入資源,作為推動循環經濟與能源轉型的重要環節。

 

節電對地方政府而言是一項艱鉅且細瑣的工作,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與時間才能見到成效。因此,更需要中央政府提供一條清晰、可行的政策路徑,讓地方有所依循,而非由各部會各自為政、各管各的,導致地方政府在執行層面疲於奔命、無所適從。若能整合中央各部會的資源與政策方向,提供統一的協調與技術支援,地方政府將能更有效率地推動節電與淨零目標,真正落實全國一盤棋的綠能轉型戰略。

 


鄭華安科長/郭律呈科長 台南市政府


ree

 

台南市以環保局作為淨零推動窗口,能源相關業務則由經發局主責。根據碳排結構,台南市工業能源佔比約65%,低於高雄市;住商與交通各佔15%,能源總佔比達95%,因此在規劃淨零路徑時,能源轉型成為核心重點。台南市聚焦於四大主軸:綠色運輸、住商能效、循環經濟與綠色生活。除了推動太陽能,也結合畜牧糞尿生質能開展轉型路徑。在綠色運輸方面,積極推動油轉電,並優化電動車充電環境,感謝交通部與環境部提供補助,預計今年底全市37區將全面設置充電樁,這是持續展現淨零轉型的實質進展。

 

在住商與農效方面,台南市響應中央推動的建築能效標示政策,成為全國首個取得建築能效一

ree

級標章的地方政府。目前已有三處淨零建築,並將公有建築能效納入內部管考目標。在綠色生活面向,除了高雄推動的碳標籤旅館,台南也積極輔導旅宿業者,目前已有15家旅館取得環保標章,鼓勵來台南旅遊的民眾優先選擇這些永續旅店,共同實踐低碳旅遊。

 

在節能與創能方面,台南作為南科半導體重鎮,綠電需求龐大,自民國100年起即積極推動再生能源。因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時數達2,200小時,故優先發展太陽能。截至今年3月,太陽能備案容量已達4.8GW。配合淨零目標,以屋頂型太陽能為主,並推動漁電共生與停車場複合利用等地面型方案,期許在2030年前,每年太陽能發電量至少可達125MW。


在推動屋頂太陽能方面,台南市府將公有建築納入府的層級列管管控,市長明確要求新開發區建物須設置至少50%太陽光電。台南亦為全台首個針對用電大戶訂出800kW太陽光電規範的縣市。針對光電屋頂,每kW給予5,000元補助。近年來家用儲能系統快速成長,安全性已達標,今年也將家用光儲設備納入補助範圍。

 

在節電推動上,台南市結合在地美食商圈,由商圈店家提案對遊客的節電宣導,提升民眾節能意識。同時推動公正轉型,透過能源署補助計畫,聯合社會局、原民局及家扶中心,協助弱勢家庭汰換老舊耗能設備。此外,市府也與消防局合作,安排水電技工到府安裝震菸器,並檢視家戶用電安全。

 

農業部今日未出席,但就漁電共生議題提出建議。台灣農業技術實力雄厚,但縣市政府在推動漁電共生時,面臨檢核機制的挑戰。不同養殖物種需對應不同的查核標準與頻率,涉及專業技術,非單靠公部門即可處理。建議農業單位協助地方政府制定可行的檢核機制,並建立專家學者資料庫,提升查核效能與專業性。

 

縣市政府的人力與資源主要集中在災害應變與農業調查,若需額外投入人力進行養殖查核,將面臨極大的壓力。希望農業部能提供人力補助或支援,將有助於地方政府更順利推動漁電共生政策,提升執行效能。

 

直播片段:

台南市政府環保局 鄭華安 https://tw.psee.ly/7prt5w

台南市政府經發局 郭律呈 https://tw.psee.ly/7prtpq

Comments


T:02-23700930

F:02-23702548

  • facebook
  • facebook

©2018 by TRE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