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YD)
本集來賓:台灣環保聯盟創會理事長 施信民
clubhouse網址:https://pse.is/69k8xu
podcast網址:https://pse.is/3b5vgj
一、 社群新聞
文昌多台造價千萬的風機被「摩羯」吹斷,市政府:正抓緊搶修通信、電力和道路
颱風「摩羯」的路徑,經過菲律賓,在海南文昌登陸,位於文昌「木蘭灣」沿海的陸域風場有多部機組攔腰折斷。機組屬於華能海南公司的文昌風電廠,它們「以大代小」增容改造專案 (repowering),是海南省首個陸域風場改造升級專案,就像台灣「都更」的概念。
專案新建16台6.25MW抗颱型機組,總裝機容量100MW,計劃今年10月完成併網。風機廠牌:Windey,一台6.25MW抗颱型機組總造價近上千萬元。折斷的機組自稱是抗颱型機組,結果風機才立起來,遇到第一個颱風就掛了;颱風前廠商還特別巡檢風場排水,沒想到是塔架折彎。
台灣其實在2015年蘇迪勒颱風過境時,也發生過風機損毀的類似事件。當時的民進黨立法委員田秋堇還主動聯繫TRENA,一起開記者會,其實是要告知公眾的訊息,大部分的風機是挺過颱風的,台灣還是很適合風力發電,但台灣要從災難中記取教訓,如何選擇合適的機器、合適的場址、後續的維運等是很重要的。
根據中國業內人士的說法,海南這個風場還沒有併網,可能還沒完成全場測試,也可能沒有電力可以啟動機組的偏航和葉片的變槳系統等,無法啟動應變措施,所以正對颱風路徑,衝擊更大。不過,中國的訊息不透明,我們也無從追蹤事情的真相,如果有聽眾有更多情報,歡迎告訴我們!
中國的綠電制度和台灣的制度不同,台灣是引進的德國FIT制度,有發電才有收入綠電制度;而中國是補貼製造業,補貼太陽能板及風機,只要做好太陽能板及風機,就可以核銷,所以在補貼的情形下,反而無法確保是否能夠發電。而在台灣,如果中間有任何問題,都是發電方自己負責,台電不用負責,所以在制度上是不太一樣的。
二、來賓訪問台灣環盟創會理事長施信民
自成立以來,臺灣環保聯盟主要訴求:反核運動,臺灣環保聯盟一直站在反核運動的最前線,對抗核能發電所帶來的環境風險、生態保護運動,反對石化工業擴廠,並催生「棲蘭檜木國家公園」、參與舉辦「全國NGOs環境會議」(第一個總統陳水扁參與的環境會議),並積極關心氣候變遷、土地開發、環境權入憲等廣泛議題。
臺灣環保聯盟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台灣就有自力救濟的活動,針對汙染、六輕、核一、核二、核三等問題。當時他們以自力救濟的方式開始推動反核運動,如今已經二三十年。但是施老師認為,環境議題是國家的政策問題,單靠自力救濟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所以1987年,環境保護聯盟正式成立,並提倡將環境權納入憲法。聯盟主張制定非核憲法,以台灣的生態圈為範圍,制定新憲法,強調環境權作為基本人權應予保障,並保障經濟發展應以提升社會福祉及資源永續利用為目的。
但是在努力多年之後,仍然無法將環境權入憲,最後只通過了「環境保護優先條文」。然而,將環境權納入憲法的提議在目前的政治氛圍下,面臨愈加困難的挑戰,尤其是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權衡上,修憲變得愈發艱難。雖然無法入憲,但是可以用基本法的方式來彌補,根據環境基本法第23條與永續發展法第26條,國民有權參與決定並監督環境與資源的利用,必要時應以公民投票決定之。
施老師對於賴總統願意召開氣候變遷委員會,認為這顯示行政部門對此議題的重視。但是政策的推動需要更多層面的共識,特別是如何讓民眾和企業在氣候政策的行動上做出改變,民間的行為改變極其重要,「社會共識」更是關鍵。
政府在推動氣候政策時,政府應在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這不僅是中央政府的責任,也應該與地方政府、產業界、社會各界合作。民間像TRENA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公務人員通常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缺乏積極行動,例如節能措施,政府官員應該去積極巡察及設立嚴格的懲罰制度,並給予相關機關壓力,行使他們的監督權力。
8月8日的氣候變遷委員會的會議中,施老師就提出,企業不要一直要求政府應該提供充足的電力,業者也要負起自身應有的責任。用電大戶的企業應在自身的設施上安裝太陽能板,以實際行動支持再生能源的發展,政府不應該讓這些用電大戶企業予取予求。
多個民間團體也成立「氣督督-民間氣候監督小組」,從NGO的角度來看,如何讓社會形成氣候變遷行動的共識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民間與政府合作,共同努力促進政策的實施,無論從NGO或政府的角色,讓大家形成共識,是要共同努力的目標。
氣候變遷問題還需要一個正確的信息平台,讓社會大眾能夠在正確的資訊基礎上進行討論,進而形成共識,並交付行政院各部會落實具體措施,且定期進行意見交流。氣候變遷委員會目前由環境部管理,已成立「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小組」來推動,並由副院長來督導。施老師也坦言,氣候變遷委員會至今只開過一次會,預計三個月會開一次會,運作效果如何,仍有待觀察。
三、一週綠能新聞回顧
2024-09-08國家公園所轄建築物也屬公有建築,必須依循國家2050淨零排放整體路徑規劃,朝向低碳轉型,並符合建築能效相關規範。內政部為逐步落實2050淨零排放目標,針對建築部門訂定三階段里程碑,分別為
o 2030年公有的新建建築物達成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
o 2040年50%既有建築物更新為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
o 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
為達成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1+級)的階段目標,自2023年7月1日起,公有辦公、服務類的新建建築(G-1金融證券、G-2辦公場所)需申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另自2024年7月1日起公有公共集會、商業、休閒文教類建築實施能效制度,並逐年擴大適用對象,公有新建建築物預計可提前至2026年全面達標。
各國基於「零耗能建築」的概念,意即建築物本身一年的淨能源消耗等於零,建立適合各國氣候特點、建築類型及生活習慣的零耗能相關建築技術標準及技術體系,因此各國提出了相似但又有差異的零耗能建築定義。台灣將以「近零(nearly zero)能源建築」作為施行方向,並朝向淨零(net zero)耗能建築邁進。
2. 全球最大的離岸風電場全面營運
全球最大的離岸風電場全面運營:位於英國約克郡海岸外的 Hornsea 2 離岸風電場,已經開始全面運營。這座風電場擁有165座風機,總發電容量達到1300 MW,能夠為140萬戶家庭提供清潔能源(World Economic Forum)。
3. 全球已七國近全綠能供電,專家看好太陽能主導能源市場
七個國家完全依賴再生能源發電:阿爾巴尼亞、不丹、尼泊爾、巴拉圭、冰島、衣索比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已經實現了100%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主要依靠地熱、水電、太陽能和風能(World Economic Forum)。四國藉水力達到全綠電 寮國為東南亞綠電占比最高。太陽能經濟吸引力快速提升 專家估將成全球主要能源
這7國依序為阿爾巴尼亞、不丹、尼泊爾、巴拉圭、冰島、衣索比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99.7%以上電力由地熱、水力、太陽能或風力產生。其中前4個國家已達全綠電,而寮國和柬埔寨分別以逾70%、50%水力發電,在東南亞國家中領先。數據也顯示,2021和2022年,另有40個國家至少50%電力消耗來自再生能源技術,其中11個是歐洲國家。
據《獨立報》,史丹佛大學教授雅各布森(Mark Jacobson)依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和國際再生能源署(IRENA)報告整理了這項數據,並表示「我們不需要奇蹟般的技術,只需要透過一切電氣化,並以風、水、光(WWS)來提供電力停止排放,這包括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集熱式太陽能、地熱發電、小型及大型水力發電。」
據IEA在1月公布數據,英國2022年41.5%電力來自再生能源,比前一年增長10.5%。在蘇格蘭,2022年再生能源產生電力相當該地區總電力消耗的113%。雖然蘇格蘭的電力主要來自風力,但科學家預測,太陽能將在未來幾十年內主導全球的電力供應。
4. 針對戶外活動打造的太陽能充電遮陽帽Power Hat
此次展示的太陽能充電遮陽帽Power Hat,先前已經在北美市場推出,EcoFlow計畫在歐洲等市場擴大銷售,主要針對戶外活動使用,並且透過太陽能轉換電力,藉此讓手機等小型設備能持續獲得供電,整體重量僅370公克,本身支援IP65防水防塵,而太陽能板轉換效率約在23-24%。
而為了獲取更大太陽能充電效率,此款遮陽帽的面積也相對較大,但同時也能以內嵌太陽能板相對硬挺材質提供足夠的遮陽效果。在不需使用時,此款充電遮陽帽也能透過折合方式進行收納,只是因為太陽能板緣故,因此僅能以一定折合尺寸大小。TRENA的綠能癡漢陳秉亨理事,也是背著太陽能背包到處跑。
5. 澳洲史上頭一遭,燃煤發電占比低於50%
市場監控平台 Open-NEM 4 日數據,澳洲再生能源產量激增,8 月最後一週,燃煤發電電力占比不到 50%,跌至史上低點。化石燃料煤炭占49.1%,再生能源占48.7%,是燃煤發電的澳洲能源組合占比首次降到50%以下。
澳洲仍是世界主要煤炭和天然氣出口國之一,大力仰賴化石燃料發電,16座燃煤發電廠大部分幾年內會關閉,澳洲政府和業界競相投資再生能源。澳洲政府4日公布,南澳州(South Australia)和維多利亞州(Victoria)打造六個電池專案,2027年達1,000MW(百萬瓦)儲存量。澳洲能源部長波溫(Chris Bowen)表示,澳洲能源會轉型,因「氣候需要,經濟現實也需要。」、「為了確保符合澳洲能源需求,我們現在就必須落實明智解決方案,而不是十年或二十年後。」
四、節目預告
一年一度的Energy Taiwan及將要到囉! 下周節目我們會邀請TRENA企業設攤的會員們,跟我們分享在Energy Taiwan的亮點內容。
下周的人物專訪,我們邀請到一位在丹麥工作的台灣人,和聽眾分享她在丹麥工作的點滴、和職涯的變化,其實現在在國外工作的台灣人越來越多,也歡迎跟我們分享你們的故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