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

EP. 23 令全球一夕嚇傻的韓國戒嚴令|令人驚呆的台灣地熱大躍進|訪 氣候變遷委員會陳惠萍委員|丹麥激勵人心的反核運動和風電發展史|談西班牙的有薪氣候假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YD)

本集來賓: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TGA)常務理事王守誠博士、氣候變遷委員會委員陳惠萍


一、熱門社群話題


1.   韓國戒嚴令:總統尹錫悅頒布6小時後宣佈解除


2024年12月3日韓國總統尹錫悅,無預警突然宣布戒嚴令,引發韓國政局大動盪按照南韓的法律規定,總統在宣布戒嚴之後按照程序應立即通知國會,由議員投票決定是否解除。就在戒嚴令宣告的一小時後左右,緊急動員的國會共有190名議員出席,最後全體190人一致通過「贊成解除戒嚴」——因此就法律程序上,尹錫悅的戒嚴令應當立即取消。南韓國會辦公室也正式宣告:「解除戒嚴決議通過,戒嚴令宣告無效」。

 

尹錫悅表示,實施緊急戒嚴是「為了保護自由的大韓民國免受親北韓共產勢力威脅,守護自由的大韓民國,剷除威脅國民自由與幸福的無恥親北韓叛國勢力」。韓國的戒嚴令不但嚇呆了全世界,韓國民眾也都驚呆了,然而,在這樣的政治動盪中,在聲嘶吶喊的示威現場中,讓百萬群眾走上街頭要求尹錫悅下台,韓國國會決定表決通過對總統尹錫悅的彈劾案。

 

2.    邀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TGA)常務理事王守誠博士談:


關於12月29日行政院的地熱進度報告,王博士表示,這幾年來,他一直在push(積極推動)政府的地熱發展目標。最初設定的目標是2025年達到200MW的發電容量,但兩年前認為這個目標難以達成,因此將目標調整為20MW。然而,考量到國際間對台灣20MW的地熱目標難以支持,因此在今年的地熱論壇上,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分別是:2040年達到2GW,2030年達到200MW。

 

近幾年出現兩個趨勢,首先是在過去石油資源開採不足時,形成了所謂的「石油生產頂點」(Oil Peak)。另一個是需求減少,由於進口燃油車、能源轉型的衝擊,形成的Oil Peak。所以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達到Oil Peak。在可預見的未來,石油天然氣的蘊藏可能會變成負資產,因為若繼續開採石油和天然氣,將需要支付碳稅,然而,市場需求日益減少,若中油不進行轉型,將面臨嚴重的人力與營運挑戰。

 

在再生能源的推動上,民間團體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再生能源領域中,第一個有專章的是地熱。目前,經濟部設有「地熱推動小組」,然而,該小組缺乏民間團體的參與,這樣的局面其實是相當危險的,原因在於,民間團體通常處於政策的第一線,並且與許多國際專家(包括專業的NGO團體)有著密切的聯繫,能夠提供寶貴的建議。透過這些團體的影響力,國際專業人士也能被邀請來台演講,分享最新的知識和技術。王博士認為,政府在推動政策時,應該納入民間的角色和建議,這對政策的擬定與推進至關重要。


二、來賓訪問 - 氣候變遷委員會委員(陽光伏特家/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


陳理事長認為國家及全球的發展離不開人的因素,全球的風險,社會的不平等也是很大的因素。陳理事長是社會學背景的,一直都在關注人及由人組成的社會,怎麼讓社會更好。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是能源跟電力的使用,就開始思考科技與社會這兩者之間的發展如何能夠相互搭配,或是找出一個更永續的路徑與可能性

 

陳理事長比較Focus在太陽光電的在地使用與民眾參與上,後來發現台灣民眾參與度低之外,光電的設置量是少的,所以在2015年畢業之後,就開始打造了台灣第一個公民電廠的平台,想透過這樣的商業模式解方促進更多的民眾參與能源轉型的過程

 

陳理事長強調,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應該要更關注社會的公平正義,所以不要在能源轉型、淨零轉型過程中遺落這些脆弱的族群。所以在這幾年,陳理事長把重心跟使命放在綠能供應的擴大,如何幫助更多脆弱的族群。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在2018年成立,當初成立的宗旨是特別要改善能源不平等相關的問題,在政府訂出2050年淨零轉型後,這個問題就相對重要。因為陳理事長相信,沒有好的社會基礎或是公民參與,就會像空中樓閣,政策就會卡關,社會就會動盪。

 

陳理事長身為氣候變遷委員會的委員,在與會中「公民電廠」的議題有被持續的關注,但是目前比較欠缺的是行動方案跟具體的做法。就像地熱是新的多元綠能,可是在轉型的過程中,如何落實人及社會參與的議題,是更加重要的。首先是能源正義,必需意識到牽動的利害關係人,需要去盤點關注。然後是程序正義,將利害關係人的意見和民間團體推動的經驗,放進政策討論也很重要,最後就會變成行動方案,甚至於是資源的分配。第三是資源分配正義,有前面兩者好的基礎,就能兼顧到多元及利害關係人。

 

目前陳理事長是國發會「公正轉型」的委員之一,她認為,12項關鍵戰略的核心是「公正轉型」,而每個戰略都應該要兼顧「以人為本」轉型的策略,陳理事長再次強調,會持續將此議題納入氣候變遷委員會討論。淨零轉型會有很多綠領就業的機會,政府也在規劃推動綠領淨零人才的平台,陳理事長認為要落實「公正轉型」,就會關注到「性別平等」、「多元族群」平等參與的機會及相關的訓練。


關於「能源健檢師」的培力,陳理事長提到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的宗旨是改善能源不平等,能源不平等的改善策略有兩個面向,創能與節能。過去做比較多的是綠能公益的模式,協助社服團體或弱勢族群建置太陽能電廠,共享綠能的收益。另一方面,有些社服團體無法建置電廠,可以從能源效率出發,運用企業或政府的資源去汰換耗能設備,節省電費的支出,更以碳權抵換去能源署申請碳權,也可以讓企業以公益碳權的方式達到碳中和。

 

因為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的人力有限,陳理事長希望能擴大影響力,所以去年就開始了「能源健檢師」的培力,有個人或企業的志工參與其中。今年就將性別議題放入淨零公正轉型的策略中,女性其實是使用能源的主力,可是綠能產業的人員大多是男性,所以就設計了女性能源健檢師的培力,強化女性在能源的能動性,最近剛完成第一屆的女性能源健檢師的培力(提供托育服務)。


陳理事長補充道,能源轉型是一個機會,帶來新的性別勞動力,傳統能源女性佔比二成,可是在再生能源佔比提高到三成,帶動更好的性別平等。陳理事長在太陽能產業,根據國際數據的調查,太陽能及風能是性別平等的優等生。女性的公共參與率、學習力、行動力會是未來推行公民電廠的中流砥柱,很重要的一股力量。

 

關於台灣在社區型公民電廠無法大量有規模的原因,陳理事長回應,這就是她一直呼籲能源轉型要「以人為本」、「以社區為本」的原因。整個經濟或開發的模式都是由外部的開發商進入場域發展再生能源,這個過程就會有內外的衝突,如何將發展社區公民電廠的能力回到社區與在地人,中間欠缺的是培力的過程,且無法由內而外開啟再生能源發展的動能,就產生了開發過程的衝突。如果能源轉型的發展開以「產業為本」,或是政府政策由上而下的做法之下,就完全無法打造社會基礎工程的支持。回到民間團體的角色,要如何強化由下而上的培力更多人去支持。由下而上的培力,打造社會的支持,有動能來動員,成為公民電廠的開發者。陳理事長再次提出,今年也發起台灣淨零性別網絡的場域跟行動,將淨零跟性別的議題加在一起,希望能夠更快速的成長。

 

三、一週綠能新聞

 

1.     西班牙通過4天氣候帶薪假制度

今年10月底,西班牙遭遇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洪災,導致至少224人喪生。儘管國家氣象機構發布紅色警報,但部分企業仍要求員工準時到崗,而遭受輿論譴責。這些企業指控,是政府警報發送過晚,且未提供足夠資訊,導致風險無法及時評估。這次慘痛教訓也促使西班牙政府通過氣候帶薪假的政策。

 

根據新法規規定,當國家氣象機構發布風險警報,且情況明顯危急時,勞工可申請最多4天的帶薪假期。西班牙勞動部長迪亞斯(Yolanda Díaz)指出,這項政策是該國首次推行「真正意義上的氣候假」,以保護勞工免受極端氣候的危害。她補充,若勞工無法親自到公司上班,也無法進行遠端工作時,就可以使用氣候帶薪假,並且政府也鼓勵企業可採用縮短工時或延長假期等措施,保護勞工的生命安全。

 

2.     川普任命不太環保的環保署長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宣布將任命共和黨前國會議員李‧澤爾丁(Lee Zeldin)為環境保護署(EPA)署長。澤爾丁以反對多數綠色議題聞名,並且支持燃油企業及傳統能源產業,預示美國環保政策可能走向放寬。

 

澤爾丁在國會任期內對環境保護法案的支持率僅為14%,低於眾議院52%的平均分數。對於推動環保政策,他持保守態度,包括反對拜登的《通膨削減法案》,該法案是美國目前針對氣候變遷的主要立法之一。川普上任後,計劃廢除現有的多項環保法規,如燃煤發電和汽車排放的碳排放限制,同時也可能終止對電動車的補貼和激勵政策。川普與澤爾丁的環保政策思路相符,可能讓美國的能源政策重新聚焦於傳統能源和經濟增長。

 

3.     讚台灣離岸風電為亞太區翹楚丹麥辦事處偕脫碳聯盟提建言

丹麥商務辦處長畢尚德(Peter Sand)於昨(27)日下午在台北君悅酒店舉行「2024媒體茶敘」時表示,台灣能源轉型的目標正確,也與全球契合,將全力支持台灣能源政策制定與落實,以及其綠色轉型進程,並分享具體建議加速台灣邁向淨零未來的腳步。畢尚德也強調台灣在亞太地區離岸風電發展中的領導地位,期盼落實政策執行的腳步更快,「因為全球對風電建設需求增加、資源競爭激烈,若無法加速,就無法滿足企業需求的綠電」。

畢尚德也提醒台灣政府,必須加快再生能源政策落實的速度,否則在未來,為台灣企業提供足夠的綠電,以實現2030能源轉型目標將面臨極大挑戰;他也補充表示,「全球離岸風電資源競爭日益激烈,加速能源轉型能確保台灣保持競爭力,並穩固其區域領導地位」。

畢尚德進一步表示,丹麥辦事處會率領「脫碳聯盟」(Danish Decarbonization Alliance)和經濟部進行對話溝通,尤其丹麥風電企業有許多經驗及專業知識,可以和政府商討出適合未來更有效率、彈性的選商機制,並有助於降低風場建置的風險與成本。丹麥脫碳聯盟成員—MAN Energy Solutions、COWI、NIRAS、Vestas、CIP、Orsted和NKT等企業代表。另外,被視為全世界最環保的國家丹麥在台設立企業約有60家,共創造逾6千個工作機會,並持續增加中,其中有40家具豐富經驗的丹麥企業專注能源相關產業;2022年丹麥名列台灣外國投資第一名,金額逾35.8億美金,大多投資都與能源轉型有關,預期2025年,丹麥在台灣能源產業直接和間接創造的就業機會將高達2萬個。

 


2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