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
本集來賓:
公督盟執行長以及TRENA理事 張宏林
氣候對策協會創辦人 黃業棠

ApplePodcast : https://pse.is/3b5vgj
Sound On : https://pse.is/3jkcex
Spotify : https://pse.is/3bvnkh
KKBOX:https://kkbox.fm/0t013F
一、TRENA散步陪你聊 - 公督盟執行長 張宏林
國會曾經也包括國民大會、監察院,修憲後只剩下立法院,第七屆是國會減半後的一屆,國民兩黨都經歷過八年的完全執政,然而,這一次國民兩黨立委席次都未過半,民眾黨的八席立委扮演關鍵的第三者,但是這一屆國會的混亂卻是前所未見。
1. 預算審議:
政府的確存在部分預算被浪費或浮編的情況,因此需要國會進行嚴格的監督與把關。例如,在預算刪減的程序中,反對黨常指出行政團隊獲得的預算已經比馬英九任期多出一兆。然而,這樣的比較並不完全成立,因為當前的社會需求與過去相比已經有了顯著的變化,不能簡單以金額進行對比。
然而,也不能只討論歲出的規模而忽略歲入的狀況。去年結餘高達200億元,創下歷年新高。而今年的預算中,三兆一千多億元被刪減兩千億元,另有一千億元遭到凍結。這其中近一半為法定預算,包含人事費用、福利支出、社會福利與教育等,屬於法定預算範圍。
此外,預算討論的重點不在於刪減金額的多寡,而是刪減的具體科目。例如,以NCC為例,其部分業務費遭刪減高達98%,導致可能連網路費與租金都無法支付,這才是應該引起關注的問題。
2. 預算編列審查程序:
上半年行政部門開始編列、下半年的立法院會期開始審隔年預算,理論上應該十一月完成審查,大部分都拖到十二月,最後到一月才處理,在王金平擔任院長期間,遇到高度爭議事項,在一個月凍結期之後,還是會要求黨團協商而非逕付表決,這次委員會並沒有認真審議,而直接到院會大亂鬥。
凍結後的預算,雖然可以透過院會進行解凍,但立法院並非每天開會,院會僅在每周二、五舉行,而一個會期內僅有16次院會可以處理相關事項,除了政府總預算外,國營事業的預算也高達將近五兆多,通常要等到上半年才會開始處理。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多年,公督盟也批評多年。這中間如果遇到爭議法案,預算解凍就會延宕審議。一旦未能在五月審議通過,就得等到九月的會期才有機會處理。
3. 作為NGOs,國會亂象有我們可以行動的施力點嗎?
公督盟希望協助NGO用更聰明的方式,接近政治,了解立法院國會,公督盟過去也曾經培訓過NGO的國會聯絡人,用比較正面的方式了解立法院,各自去做合於法規的遊說和角力,透過政府的法定規範,推動修法與政策,才會一勞永逸。立法院原來應該是辯證討論的地方,不應架空委員會的討論,而將溝通的成本外部化,讓社會大眾陷入吵架紛爭。
二、來賓訪問 - 氣候對策協會(CEC)創辦人 黃業棠
1. 是否可以分享綠能或氣候變遷的鬼故事/謠言?
川普當選對氣候變遷絕對不是好的事情。Carbon Breath機構推估,川普當選,在2030年美國碳排放量增加40億噸,等於是歐盟加上日本的年排放量,等於全球最低的140國家年排放量總合,等於全球乾淨能源過去五年減排量的兩倍。川普當選後的四年,或是四年後,對於氣候的影響更加劇之外,也將會抵消全球過去為氣候變遷所做的努力。
2. 川普當選對美國國內、台灣及其他國家的影響是甚麼?
要回應此種「危急」(urgency)的情況,最好的方式是要用「agency」的觀點,就是如何將主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去回應危急的情況。針對美國碳排量增加40億噸的情況,全球其他國家更應該去思考如何去彌補美國增加的碳排放量,並且讓國家的野心及挑戰性目標更進一步,去確保川普當選後,碳排影響不會如臆測的那麼嚴峻。羅德島參議員Sheldon Whitehouse也同樣表示,美國碳排增加40億噸的情況下,其他各國沒有任何條件等待美國在氣候上的改變,各國必須站出來行動。
川普上任後先取消電動車補助,他或許可以廢止行政命令或規範,但因為IRA是法案,需要透過國會冗長的程序;再加上共和黨也有18位議員聯名提出,對IRA法案表示肯定,因為IRA對共和黨選區有益。反面而言,就算IRA真的被廢止,對國際來說也未必全然是壞事,因為會有更多的資源被釋放出來,讓其他國家去爭取,重心轉移到其它市場,台灣有可能因而獲利。
3. 聽眾留言提問對全球碳權及碳中和的影響?
川普上任之前,國際上有些大企業開始撤出氣候或碳中和相關的協議或聯盟,對於碳權及碳中和絕對有影響。川普根本就不認同氣候變遷,當然也不認同碳權碳費的概念,所以使得氣候變遷議題的討論變得毫無意義。如果從另一個正面樂觀的角度來看,川普也帶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在討論氣候行動,政策或科技時,在溝通上可以用「去氣候化」的方式來討論。例如地熱,地熱是共和黨與民主黨大力支持的產業,對民主黨來說,地熱是可以達到氣候的目標,造福地方的資源;對共和黨而言,它是延續目前鑽探的就業機會,它是確保美國本土能源韌性及主宰性的資源。
川普反對氣候變遷的立場,反而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應對的策略。我們不必直球對決,以正面對抗的方式處理,也不必一味強調碳中和的理念,而是應該針對不同利害關係人、各政黨關注的議題,以及美國各企業的多元需求進行深入分析,這些需求實際上都與氣候科技密切關聯。
因此,我們應該放大氣候科技及氣候以外的優勢,創造更多的對話空間。這樣的思路不僅能加速我們在氣候議題上的推進,也能實現與其他跨領域議題的有效連動。某種程度上,川普的當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以更靈活、多面向的方式看待氣候挑戰。
4. 台灣政府能源轉型2.0中提到「深度節能」,地中熱是否是個值得切入的機會?
地熱製冷與地熱製熱的概念與地熱發電相似,但應用上有所不同。地熱製冷製熱的目的不是發電,而是直接利用地熱提供冷氣或工業熱能等需求。其節能的原因在於地熱技術採用熱泵的原理:並非將電力直接轉換為熱能或冷能,而是利用少量電力來疏導與交換冷熱空氣。這一過程中,地熱製冷與製熱交換的是地底的溫度,而地底的溫度相較於地表環境更加穩定,因此系統能高效運作,實現顯著的高度節能效果。
5. 是否介紹一下氣候對策協會Climate Era Catalyst (CEC)想推的“全民皆贏”的IRA?
在做地熱工作時感受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2022通過IRA、2023加入前公司,地熱部門立刻躍升公司內最大的團隊,因為客戶受惠於高額的稅務優惠 (50%),改變很多氣候科技的經濟結構。
另外,在任何跟氣候有關的討論裡面10次有9.5次都會談到IRA對美國整體局勢的影響。這個法案不只對於整個氣候圈有所影響,它更改變美國各項技術科技的經濟結構跟經濟效益。不僅如此,IRA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它是針對不同的受眾提供優惠跟獎勵。
這就是CEC推動及倡議「全民皆贏」的精神。透過大的政策包裹,讓更多民眾受惠,讓民眾更有意願去實行。IRA創造出工作機會的「綠領普及」、「公正轉型」、「公私協力」。高盛預估,如果IRA可以被完整執行,透過一兆多美元的政府支出,將會催化捲動五兆到十兆多美元的民間投資。「全民皆贏」、「綠領普及」、「公正轉型」、「公私協力」的四個精神是CEC協會在台灣針對整體政策、不同的利害關係人、立法院、行政院、企業、不同的民間團體一起思考的四個方向。
三、一週綠能新聞
經濟部次長連錦漳表示,整體能源結構比是按現行法令規劃,目前所列2030、2032、2035年國家自主的減碳目標,就無法將核能納入。目前規劃2035年再生能源占比,預估擴大至36%、燃氣54%、燃煤降至9%。
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日前演講時,再度呼籲發展核電,並透露已獲政府六、七成文官支持。不過昨日會中童子賢並未具體表達對核能占比看法,個別委員多是針對新的減碳目標,希望未來能在2月7日公聽會中多加討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