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44 民團反對核管法暴力修法 | 台灣地熱翻身!TGA王守誠博士談國際地熱論壇
-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
- 1天前
- 讀畢需時 12 分鐘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
本集來賓: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TGA) 常務理事 王守誠

所有頻道位置:
ApplePodcast : https://pse.is/3b5vgj
Sound On : https://pse.is/3jkcex
Spotify : https://pse.is/3bvnkh
KKBOX:https://kkbox.fm/0t013F
一、TRENA散步陪你聊
立法院即將於2025年5月13日表決的《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修正案。該修正案的核心內容是刪除現行規定中要求核電廠在運轉執照到期前五年至十五年提出延役申請的條文,這被認為可能導致核電廠延役審查程序的縮短,進而影響核安與核廢料處理的安全性。
· 核三廠2號機運轉執照5月17日到期後,台灣將正式邁入非核家園。不過,國民黨、民眾黨立委主張重啟核電及核電延役,並於立法院提案修「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6條」,將核電廠運轉時間由現行40年,延長至60年。
· 對於這項備受各界矚目的法案,朝野三黨都發出甲級動員,經過表決後,院會藍白以60票贊成,力壓民進黨51張反對票,通過藍白提出的修正動議提案。
· 經濟部長郭智輝上週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依照過去法令規定,核三廠2號機一定要在5月17日卸載,預計核電可以用到今年5月底,未來延役加上重新購買燃料棒等作業,至少需要16至18個月時間。
今日備轉容量率:7.91%供電充裕,系統供電餘裕充足。
· 有心人士誤稱去年是因經濟不佳、用電少因此不缺電,事實上2023年用電量為史上第三,且較2016年成長約一成,但電力備轉容量率與2016年時的1.64%相比,已可維持在6-10%的穩健情況,全年尖峰備轉容量率低於10%的天數僅有8天,其他天數都維持在10%以上的穩定餘裕,就連少數時段發生機組故障,備轉容量率仍不低於6%
· 在全球能源政策持續朝向再生能源的背景下,預計2025年再生能源的總發電量將首度超越燃煤發電,而燃煤發電的占比亦有望在近百年來首次降至33%以下,這將是全球能源減煤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 從2020到2024年,台灣燃煤發電占比減少約6%。此外,台灣在2024年總發電量為2,886億度,較前一年上升2%,其中83%來自傳統火力機組,4%來自核能,12%來自再生能源,
· 2024年台電系統發電量為2,514.4億度,其中火力發電量占比達82.1%,包括燃煤31.1%、燃油1.4%、燃氣47.2%、汽電共生2.4%(不含垃圾及沼氣)等,再生能源占比為11.9%(含水力及汽電共生中之垃圾及沼氣),抽蓄水力1.2%,儲能電池0.1%,核能為4.7%。
TRENA觀點:
環保團體每年都會公布能源配比的認知,仍然有極高比例的人認為核能是台灣的主要發電來源。這可說是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能源鬼故事」。曾有來賓提到,「核能幫」其實是全球核能支持者所組成的系統,他們最捨得花錢的地方不是在安全措施上,而是公關宣傳費用。無論是新一代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的行銷,核能的宣傳真是超級無敵成功。由此證明,鬼故事不斷的重複——久而久之,也能變成真的。
1. 在核管法修法之前,王博士參加了環團反對修核管法的活動,他們在反對甚麼?
全球在發展核能的過程中,曾經發生過多起重大事故,讓人們深刻體會到核能所帶來的風險與傷害。透過相關影片,大家可以更具體了解核災的衝擊,這不僅是一種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也讓親自走訪現場的人更能理解社會對核能的憂慮。令人感慨的是,反核運動已歷時38年,至今卻仍在討論相同的問題,這實在是件非常誇張的事。我從高中時期就開始接觸反核議題,真正開始積極投入,則是在參與地熱能源推動之後,才開始更深入關注核能相關的議題。
早期太陽能與離岸風電的成本偏高,當時沒有替代選項,唯一被視為替代能源是燃煤或天然氣發電。然而,事實上在那個時代,地熱發電在國際上早已超過七八十年,裝置容量也已達到10GW,所以並不是沒有替代選項。遺憾的是,在核能發展的過程中,許多與地熱有關的重要資訊被刻意掩蓋,或遭到錯誤的傳遞。我們常聽到的說法是「地熱會腐蝕、會解構」,因此台灣不適合發展地熱。當時擔任經濟部長的沈榮津,也在公開場合重複這樣的論述,對台灣地熱發展造成極大的傷害。
事實上,核能的種種問題至今仍未有明確解方,最終取而代之的,是依賴進口的天然氣。而在這段期間,再生能源技術持續進步,發展的路徑也逐漸拓寬。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再生能源不僅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也帶動了多元產業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相對之下,核能的產業鏈在台灣始終未能真正建立起來,甚至連核電廠的除役作業都成為一大難題,更別說要重啟核能所需面對的複雜工程。
重啟核電並不是僅需3到5年準備期這麼簡單的問題,關鍵在於台灣目前缺乏具備專業技術與實務經驗的團隊,無法有效執行相關工作。事實上,台灣至今尚未建立起完整的核能產業鏈。在這樣的基礎薄弱情況下,貿然推動核能的目的只是開啟了一個錢坑黑洞,讓大量資源投入到一個無法帶來長遠效益的領域。如此一來,反而會排擠政府在其他重要施政上的資源分配與政策推動。
TRENA觀點:
發展核能的真正目的,只為製造財政錢坑的手段,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本次修法更突顯了核電廠除役後所面臨的一連串棘手問題,包括設備維修、核廢料處理以及長期安全評估等,初步估算光是這些評估與管理工作,就需要投入超過3,300億元的經費。與其將鉅額資源投入在核能項目上,不如將資源投入再生能源的發展。例如,加強地熱能源的專業鑽探與技術研發,不僅所需投資相對較低,整體產業效益與安全性也遠優於核能。
二、來賓訪問 -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TGA)常務理事王守誠博士談2025台灣國際地熱論壇TIGC
1. 請分享一下地熱歷史鬼故事?
黃士修長期以來都是支持核能、抹黑綠能的爭議性人物。在一場推廣地熱的活動中,他當場嗆聲地熱專家高成炎,反對地熱發電,並將影片上傳至臉書,引發爭議。隨後,他又在臉書回應王守誠表示:「如果你們支持核能,我們就會考慮支持地熱。」這番話揭露了擁核團體對綠能的支持並非基於科學認知,而是一種利益的交換。在擁核立場中充斥著對核能的誤導與錯誤資訊,這是核能與地熱發展過程中曾經交錯出現的歷史鬼故事。
TRENA觀點:
類似的對話,其實在風電領域也曾出現過。當年所謂的「以核養綠」公投,這個標語本身就帶有強烈的誤導性與傷害性。黃士修當時自認人氣高漲,甚至以一種「養士」的姿態對風電圈人士表示,只要對方願意表態支持核能,他就會動用自己龐大的網路聲量來幫忙宣傳風力發電,彷彿是在提出一種以流量作為籌碼的交換條件。這樣的話語,讓人不禁懷疑——這究竟是綠能的合作,還是一場與魔鬼的交易?
2. 請問參加這次2025臺灣國際地熱論壇,最令您印象深刻或認為最具啟發性的重點是什麼?
這次的地熱論壇有幾項具體的行動。從今年起,地熱發展計畫正式啟動,台電、中油以及經濟部地礦中心開始積極投入。其中,台電已有兩個地熱開發案進入公開閱覽與發包準備階段:一案位於北台灣金山萬里地區,靠近核二廠;另一案則在谷關水力電廠一帶,預計進行三口深井的前期探勘作業。
此次論壇也邀請到美國三大石油鑽探公司參與,帶來最先進的鑽探技術與經驗,帶動台灣地熱鑽探技術的提升。地熱開發的探勘期需時5至7年,開發期則約3至5年,從無到有耗時長達十年。這樣的時間尺度,讓重視短期效益的政策難獲支持。這也是當時任經濟部長的沈榮津所理解的資訊,再加上相關法規遲遲未能配套完善,最終導致地熱項目被暫時擱置。
如今,美國已能將原本需時7至10年的地熱鑽探與開發程序,大幅縮短至僅需2至3年完成。這項突破主要歸功於近三年來AI技術的導入,不僅有效降低了風險與失敗率,也顯著提升了成功機率。整體開發時程因此壓縮至3至5年,使政府在推動地熱政策時,相較以往更具信心與可行性。
接下來的關鍵在於:一如何迅速建立完整的地熱產業鏈,二提升先進技術的可複製性,以利擴大應用。雖然每一座地熱電廠、每一口井的地質條件與鑽探情況皆不相同,因此極度依賴專業人力與團隊投入開發過程,特別是在案廠的設計。地熱發電與離岸風電截然不同,屬於高度在地化且技術密集的能源型態。
每一口地熱井的產能、溫度與壓力都不盡相同,因此配套設計相對複雜,必須因地制宜,並仰賴專業團隊的精準判斷與技術支援。截至2025年,美國地熱裝置容量約為3.9GW,並訂下了2035年再增加2.8GW的目標,其中的2GW是Mitsubishi與Google共同投資的地熱開發案,預計三年內發電規模可望達到500MW,這是目前全世界開發地熱速度最快、技術最先進的案例。
這項地熱創新技術的核心關鍵,在於讓地熱開發客製化。原本地熱開發往往有高達80%的設計需依地點量身打造,如今藉由技術模組化與AI優化,只剩約20%需客製化,大幅壓縮開發時程與成本。這種「80%高度標準化、20%低度客製化」的模式,讓地熱能源朝向更具規模化與高度複製性的方向邁進。
EGS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加強型地熱系統」,主要應用於地下溫度高達150至200度以上的花崗岩地層。Google是全球第一個成功運用頁岩油開採技術原理來開發EGS,打造出人工的地熱儲熱層。這項技術不僅安全高效,在實作過程中也未引發地震,展現高度的穩定性。EGS系統的單井發電能力可達3.5MW至10MW,明顯優於傳統地熱井。今年更有突破性的進展,透過AI優化技術,可將400MW的產能提升至500MW。換言之,原訂2028年達成的400MW目標,將提前升級為500MW,為地熱產業的快速擴展提供了全新可能。
目前美國已有3到4種不同形式的先進技術,AGS(先進型地熱系統)技術,其中最具突破性的包括Superhot地熱技術,其單井鑽探深度可高達550度,大幅提升地熱能的發電潛力。這些先進技術的重點在於提升開發流程的可複製性,雖然每口井的產能、溫度與壓力仍存在差異,需要克服技術與設計上的挑戰,但隨著標準化程度提高,整體效率顯著提升。美國目前的鑽探技術已能在100小時內鑽透3,000公尺的花崗岩層,顯示其工程能力的進步。
台灣的龜山島被認為擁有極高的地熱開發潛力,不僅具備作為地熱研究基地的條件,更有機會結合在地觀光資源,發展為集地熱儲能、科研與永續觀光於一體的示範區域。若能運用先進技術,在不破壞海洋生態的前提下,開發龜山島周邊海域的地熱資源,將有助於提升北部地區的供電穩定性,為能源轉型注入新動能。
3. 面臨台灣517非核家園在即,你認為地熱在台灣的淨零目標或能源轉型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地熱能源應儘速朝向規模化發展,以降低開發成本並提升技術成熟度;同時,對於傳統大型電廠,特別是燃煤或燃氣火力電廠,則應規劃逐步除役,以因應能源轉型與淨零目標。在氣候危機日益加劇的當下,偏鄉地區對穩定供電的需求格外迫切,地熱具備穩定、在地、全天候供能的特性,正好可以在災害發生時避免地區陷入孤島狀態,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地熱發展應朝兩個面向並進:一方面加速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另一方面在極端氣候下,配合儲能系統,打造具防災功能的分散型電網。此外,地熱對於偏鄉而言,不僅是免費的綠色熱能,也能直接應用於農產品加工,進而發展出「淨零農業產品」的特色品牌。在生活面,地熱可推廣如地熱水療等健康與觀光用途,對提升當地生活品質與促進地方產業發展皆具有顯著效益。
4. 目前台灣地熱開發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政府和業界應該如何突破?
過去幾年,地熱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資料不足、法規限制、環評限制等問題。然而,經過多方努力,這些障礙如今已逐步化解。目前最大的挑戰在於缺乏地熱技術規範與指引。對業者而言,這是一項極高的風險──想投入卻無法可循,這正是政府長期以來未曾處理的關鍵問題,並且「已有民間單位在做」的妥協心態。然而,政府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若仍以20年前的舊技術框架實行,與當前快速發展的新技術相較,不僅成本飆升,更大幅削弱效益,這是相關主管機關急需正視的關鍵挑戰。
另一個關鍵課題是溝通機制的缺乏。無論開發任何地熱案場,若缺乏前期充分溝通,往往就會「事倍功半」。事實上,良好的溝通並不需要太高的成本,卻能深入社區、深入議題,將有助於建立信任與理解的基礎。過去這類溝通工作多由NGO負責推動,例如與荒野保護協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合作。然而,在部落中倡議地熱議題,這樣的努力仍顯不足。當地社群在面對專業開發商時,常因資訊不對等而感到無力或缺乏話語權,這正是為何地熱開發需要一套長期、定期、具結構性的溝通機制,透過週期性的訪談、說明會與互動平台,才能釐清誤解、化解雜音,讓當地居民了解自身的角色與權益,真正參與到地熱的決策與發展。
在推動原住民部落發展公民電廠,政府應實際輔導部落走過完整的建置流程。唯有如此,部落居民才能真正了解地熱電廠如何規劃、如何因應開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爭議,進而建立起具示範性的原住民地熱公民電廠。同時,也必須培養具備技術與社區協作能力的團隊,使其成為後續推動各部落公民電廠的重要帶動力量。他們在股權中的占比不需過高,5%至10%的股份,但卻能使其餘90%至95%的資金發揮最大化的運用與效益。
TRENA觀點:
這就像是一場信心工程的建立。在示範過程中,透過不斷調整與修正,逐步累積經驗,形成一種類似沙盒計畫的實驗性模式,最終發展成可模組化、可複製的推廣架構。然而,以荒野保護協會與部落所提出的總量管制,如同在河邊築起一道堤防,並未真正解決核心問題。
王博士補充:
所謂的「總量管制」,理應建立在科學的監測的基礎上,但實際上,許多潛在開發區域缺乏完整且有效的監測資料,導致後續的模擬與評估結果往往不夠精確,反而影響更多決策,造成事倍功半的結果。
地熱開發的特性是分散且條件因地而異,過度集中會引發環境的衝突。因此,它並不是「總量」的問題,反而是一種離散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無法僅用總量來規範整體發展,反而應該針對特定潛力區,進行密集、長期的監測與數據收集,才能準確掌握在特定地區內的開發是否會產生環境風險。就像風力發電,若風機之間距離過近,不僅會互相干擾,還會大幅降低發電效率。
5. 在論壇的國際經驗中,有沒有觀察到哪些國家,他們不只對台灣的地熱案場有興趣,甚至大力獎勵他們的廠商技術輸出?例如美國,他們如何鼓勵地熱開發?從國家安全來看,對於台灣地熱可以在對等關稅談判達到互惠雙贏?
美國為推動地熱發展,在《降低通膨法案》中規劃補助地熱電廠高達40%的資本投資,藉此降低開發商的財務壓力,進一步鼓勵地熱項目的落地。美國政府也透過建立新的獎勵機制來促進開發投資,或是在現有的FIT架構中加入地熱的特定條款,進一步提升開發誘因,這些措施展現出美方政策在技術推進與產業發展上的積極態度。相較之下,台灣目前針對地熱的政策誘因仍顯不足,尚未提供較大誘因足以讓開發商大規模投入。
如果政府希望在短期內迅速擴大地熱案場數量、降低整體開發成本,讓FIT(躉購制度)盡快退場,推動規模化是一個極為關鍵的策略。然而,經濟部過去並未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政策布局。與此相對,美國的策略則是強化前期誘因,提供高比例的資本補助,鼓勵地熱開發,創造初期所需的信心與動能。這樣的作法不僅降低風險,藉由市場機制與誘因設計,引導開發商投入、形成產業規模、促進產業成熟。
從國防安全的角度來看,地熱具備穩定發電與獨立電網的潛力。在美國,許多軍事基地已設置地熱電廠,並受到高度保護,不會因為饋線遭到破壞,導致基地整體電力中斷,確保戰略設施的能源自主與安全。台灣同樣擁有具備地熱潛力的軍事據點,例如大屯山軍事基地、新竹空軍基地、花蓮空軍基地及屏東牡丹基地等,這些軍事基地需要獨立的電力,若能就地開發地熱電力,將有助於建立韌性的軍事獨立電源系統。
未來,國防部應積極規劃軍事基地的獨立電網系統,以強化國防設施的能源安全與戰備韌性。同時,台電也應主動協助,優先從地熱能源著手,建置軍事基地的電力系統設施。透過地熱穩定、分散發電特性,不僅能滿足軍事安全需求,也可大幅提升國防設施,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的電力自主性與整體安全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