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P.49 邀請洪文玲教授談減碳旗艦計畫社會溝通會議I專訪台歐論壇主辦人 Sammy談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困境與轉型|從歐洲共識會議看台灣離岸風電溝通困境|海龍風場首併網|蘋果供應商綠能評比「和碩墊底」|歐核擴建新佈局

已更新:6小时前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


本集來賓:

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洪文玲

德國萊茵德國萊因TÜV - TUV Rheinland永續策略長Sammy Su 蘇冬蘭

所有頻道位置:


一、TRENA散步陪你聊 - 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洪文玲

 

洪文玲現職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兼海事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目前為行政院海洋委員會委員、文化部水下文化資產審議會委員、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總編輯;曾任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STS)學會理事長,與海洋委員會政務副主委

 

雖然沒有參加這場旗艦計畫社會溝通會議,對於「能源部門減碳旗艦行動計畫社會溝通」會議的離岸風力篇的計畫洪教授的看法?

 

(1)離岸風電海域空間的長期規劃與盤整 ─ 盡早設立海域空間規劃法

 

建議將「擴大離岸風電可設置海域空間」調整為「離岸風電海域空間長期(50年以上)使用之規劃與盤整」並釐清風場除役後的空間使用原則以及國家政策與執行細節的安排以長期做規劃 穩當與健全海域空間規劃

 

(2)建立海域空間規劃架構

 

建議本計畫應與交通部、農業部、海委會等涉海機關合作,建立我國海域空間規劃的架構與工作方式以穩健(穩當、穩定)且健全(健康、健全)地發展離岸風電

 

(3)深化離岸風電上位政策分析

 

離岸風電發展不應僅以裝置容量與發電量為目標,應深入盤點與分析其外溢效應,例如提升國內製造與工業水準、深化台灣海洋工作能力並參與國際、以及升級台灣對海域的治理與運用等,並投入更大規模、更高層級的政策分析與上位規劃。

 

(4)盤點與優化建置流程

 

為降低離岸風電建置成本,應減少非必要的重複耗損(如開放海域調查資料、國家進行基礎調查、簡化申請流程),並補足目前缺乏的關鍵措施,例如漁業資源調查、漁業行為盤點、大規模利害關係者溝通,以及長期且大規模的綠能政策宣傳與公眾溝通。

 

二、來賓訪問 - 台灣風電產業困境與轉型?訪問2025年臺灣歐盟環境與科技論壇主辦人德國萊茵德國萊因TÜV - TUV Rheinland永續策略長 蘇冬蘭(Sammy Su)

 

新聞提要:

·       過去3-1期、3-2期選商,得標關鍵是國產化程度,價格評比上皆為零元競標,然而,3-3期不再強制國產化,也不再採零元競標,擬訂定「底價」,開發商若未能談定CPPA(企業購售電合約),將由政府方收購,此外,選商機制擬將併網時間作為額外獎勵措施,意即愈早併網、底價愈高,評選將優先考量具技術時績者。

·       目前建置中的風場包括潛力場址的大彰化西南第二階段及西北風場、海龍風場、台電二期風場,預計明年會陸續併網。

·       盤點目前區塊開發風場的進度,渢妙一風場預計在二○二七年併網,除此之外,目前沒有任何專案融資到位、向供應鏈訂單,市場看好風睿(SRE)的海盛風場(F4)會是下一個往前走的專案,但其餘3-1期與3-2期風場的狀況仍生死未卜盤點目前區塊開發風場的進度,渢妙一風場預計在二○二七年併網,除此之外,目前沒有任何專案融資到位、向供應鏈訂單,市場看好風睿(SRE)的海盛風場(F4)會是下一個往前走的專案,但其餘3-1期與3-2期風場的狀況仍生死未卜

 

 

·       經濟部投審司統計,今年前5月整體來台投資額(含僑外來台、中資來台)約新台幣1760.76億元,其中全球風電龍頭包括沃旭(ORSTED)旗下大彰化風場增資案、CIP(哥本哈根基礎)旗下渢妙風場增資案,以及海能風場投資案,合計金額佔比就超過5成。

·       此外離岸風電投資案還有英屬開曼群島商STONEPEAK OCEANVIEW (CAYMAN) HOLDINGS COMPANY以新台幣87.5億元增資巔峰海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其中83億元用於轉投資於海能風場用於購買海能風場股權

 

1.   在綠能產業中,您曾聽過哪些印象深刻的鬼故事或謠言?您會如何回應這些說法?

 

每年拜訪國中老師時,我們總會聊上近況,他如今已退休,成了森林導覽員。這次談到再生能源議題,他突然說:「我不懂,為什麼台灣政府要讓外商來蓋風場,還要保證收購?」我便解釋,其實政府並沒有出資蓋風場,而是用每度電5.519元的價格向開發商購電,其他的開發成本、風險與維運費用,都是由開發商自行負擔,政府並不需承擔。他聽完後仍半信半疑,80%不相信我的說法。我也好奇詢問老師,是從哪個媒體或報導得到這樣的印象的。

 

台灣的政黨立場與政治傾向,常影響媒體的論述方式與大眾的接收角度,導致部分訊息被片面放大,甚至出現誤導性的解讀。這次與老師的對話,反映出在資訊落差下的迷思與誤解,一個荒謬的鬼故事。這正提醒我們,如果每個人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本位思考,不願意聆聽或理解不同的觀點,那麼社會就容易被誤導,最終陷入無法溝通的「荒謬鬼故事」。

 

2.   論壇緣起:簡要介紹德國萊茵及其在離岸風電領域的角色。說明主辦「台灣歐盟環境與科技論壇:離岸風電3.3」的初衷、目標與期待達成的效果。

 

我們是全球知名重要的第三方認證與查驗公司之一,致力於協助各產業的發展與進程。早在政策尚未形成之前,我們就著手制定相關標準,這些標準廣泛應用於企業與產業實務之中,並進一步成為ISO、IEC等國際組織採用作為全球的標準。因此,許多政策在制定與執行過程中,也會參考我們所制定的標準,作為實務可行性的依循依據。

 

這項論壇是與台灣歐盟中心合作共同主辦。台灣在前任蔡英文總統設訂目標是在今年(2025年) 要達成再生能源占比20%,然而實際進度可能僅達到或不到15%。同時也是在蔡英文總統任內要核電退役,今年的5月17日核能也正式退役了。最近缺電的新聞頻傳,都提到離岸風電,然而,離岸風電的發展主要與開發商及供應商有關,但是缺電的議題則攸關每一個人。德國萊茵是用更寬廣的角度看這件事,「安全」 (Safety and Security)是德國萊茵的最高標準指標,第一是人類安全,第二環境安全,當然永續也是安全的考量之一。因此,「用電安全」不僅影響民生,更牽涉到國防層面的備援能力。

 

當我們從用電角度來談,再生能源的核心問題在於成本的降低。開發商能否有效降低成本,將直接影響未來售電價格的競爭力,因此,確保售電的穩定性,是案場能否順利融資與運營的關鍵。若開發商無法在台灣市場運作,導致案場無法建置與運營,無法達到再生能源的目標,根本原因往往在於企業的財務狀況不穩定。財務狀況的不穩定,關鍵在於企業購電協議(CPPA)難以順利售出,這是導致再生能源發展受阻的核心問題。

 

此次我們首次將「資料中心」(Data Center)納入能源討論,並將其核心議題定位為「財務穩定」。目的是協助開發商持續開發與運營風場,進而提供足夠的再生能源來支持台灣的需求。根據規劃,到2035年台灣預計新增10座資料中心,並且目前已有22座資料中心在運營。屆時,全台資料中心的總數將達到32座,可以想見其龐大的耗電量。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23年報告,台積電目前的用電量已經佔據全台總用電的7.5%。而根據標準普爾的預測,到2030年,台積電的用電量將進一步攀升至26%。此外,受到烏俄戰爭的影響,歐盟也決定加強自主再生能源的建設,並從2023年起要求其27個會員國提交電力使用情況,並針對能源效率與再生能源使用配比作出改進與提升。

 

社會溝通確實是一個良好的平台。雖然每屆新政府都會舉辦類似的會議,但多數僅止於階段性、缺乏長期性與強制力。然而,歐盟的作法有所不同——他們建立的並非一次性會議,而是一個具備監督性與強制力的制度性平台。這類社會溝通機制,在全民監督下運作,本質上是一項積極的作為。我們應該進一步推動企業資訊揭露的義務,要求其真正落實社會責任。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真正的公平與正義。

 

3.   這次論壇的講者以及與會者對於降低成本是否有他們的想法與建議?

 

在美國,四大科技巨頭——Meta、Microsoft、Google和Amazon——深知自己龐大的用電需求,因此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除了購買企業購電協議(CPPA)之外,他們也積極投資於再生能源、儲能技術、氫能以及其他創新科技。因此,社會溝通的責任應該從這些企業自身做起,發揮領導作用,帶動產業和社會向更加持續的未來邁進。

 

本次論壇特別邀請了台灣智慧電能公司的鄭亦麟總經理,與我們一同探討開發商與「綠電採購者」(offtakers)之間的合作機制,並提供平衡CPPA的方案,協助開發商穩定財務狀況,從而吸引更多「綠電採購者」的加入。目前,台灣僅有台積電一家「綠電採購者」,因此,增加更多的綠電採購者對於市場發展至關重要,這樣才能避免開發商的綠電價格被過度壓制。

 

4.   政策新方向與財務競爭力:能源署為3.3期選商機制拋出「設競標底價」的新方向,這對於改善融資環境有何幫助?「設競標底價」與過去「零元競標」的差異? 這項政策變化如何影響離岸風電專案的財務可預測性,進而提升其財務競爭力和吸引投資的能力?

 

TRENA YD觀點:

經濟部對於再生能源的發展持積極態度,六月推出3.3競標機制草稿,許多公協會也已提供相關建言。然而,在此次論壇中,能源署已提出一些具體建議,包括設置競標底價。大家普遍發現,簽訂CPPA的過程繁瑣且耗時,往往延長了協議達成的時間。如果能設定一個「底價」,基於平均的迴避成本、灰電的發電成本,當CPPA無法達成時,將有助於在財務上為開發商和融資銀行降低風險。

 

這項機制可類比於風災發生時,政府以基本價格收購農產品,以保障農民的基本收益,避免其血本無歸。相同的概念也可應用於再生能源產業:當遭遇風災或其他不可預期的情況時,若政府能設立一個基本收購價格,將有助於降低開發商所面臨的財務風險。當然,開發商仍需積極與綠電採購者(offtakers)洽談簽訂購電合約(PPA),但至少在財務模型上,有了這樣的基本保障機制,讓開發商在面對不確定時,具備安全護網,有效降低整體風險。

 

蘇永續策略長補充:

如果公協會能夠事先達成共識,將有助於向政府提出更具建設性的政策建議。經歷過3.1階段的挫折,以及3.2階段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後,到了3.3階段,台灣政府已經意識到,若缺乏開發商的參與,供應鏈將無法運作。因此,政府應該設法提出一個合理的平衡機制來促進市場發展。


在社會溝通會議中,我們必須持續地重申,勇於面對民眾,坦誠說明現況,並將相關成本清楚揭示,讓社會大眾了解真實情形。這樣的透明機制,不僅有助於降低開發商在溝通與協調上的成本,更能促進政策共識的形成,進一步推動再生能源的穩健發展。

 

5.    對於台灣離岸風電產業的未來展望?

 

與其單一聚焦離岸風電產業,不如從整體再生能源供應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目前離岸風電所面臨的主要困境,在於缺乏足夠的電力買家。因此,關鍵在於是否有足夠的企業願意採購綠電,並積極參與綠電交易,企業必須展現自發性的投入,應肩負起更大的責任。

 

目前台灣多數企業往往在法令強制要求後才開始行動,然而隨著永續意識提升,已有越來越多企業主動採購綠電,以符合RE100等國際永續標準。若能在法令要求與企業自願參與兩方面同步推進,將有助於加速整體再生能源的成長,更進一步促進離岸風電的永續發展。


用電的趨勢已成為全球性議題,並非僅限於台灣。以先前黃仁勳來台為例,幾乎所有縣市首長都前往夜市「堵人」,希望爭取NVIDIA在自己的城市設立資料中心,卻鮮少有人真正考慮到背後龐大的用電需求。資料中心的進駐雖可能帶動地價與房價上漲,但同時也可能帶來用電壓力。若最終導致一般家庭每週須停電三天,社會的抱怨與反彈勢必接踵而至。這正反映出事前缺乏完善的社會溝通,導致民眾對實際情況毫無準備。人民應有權參與並真正落實監督,而政府則必須主動建構透明、長期且有效的溝通平台,唯有如此,社會才能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做出明智選擇。

 

 

三、一週綠能新聞

 

o   海龍離岸風電計畫今天(12日)舉行首次發電典禮,宣布已順利將首支風機發出的綠電併入台電電網,象徵海龍計劃達成重要里程碑,並強調,若氣候條件允許,順利於今年底、明年底分別完成海龍2號風場、3號風場建置,屆時將成為台灣首座規模破1GW的離岸風場,讓台灣再生能源發展往前邁出一步。

o   海龍離岸風電計畫位於彰化外海約45到70公里處、水深約35到55公尺,共有海龍2號與3號等兩座風場,經營團隊12日舉辦首次發電典禮,說明目前已完成14支風機安裝、發電併網測試,代表其中一支風機電力正式併入台電電網系統,有其象徵意義。

o   經濟部能源署代理署長李君禮在典禮上致詞指出,台灣2016年時任總統蔡英文上任後推動能源轉型,由於台灣當時沒有離岸風電開發經驗與技術,因此選擇引入國外開發商協助打造風場,如今台灣已成為全球第五大離岸風電開發國,預計今年併網量將達4.7GW。他說:『(英文原音)現在,台灣已經安裝了超過400支離岸風機,並有7個離岸風場已經商轉,現在台灣是全球第五大離岸風電開發國家,去年我們擁有全球第二大的裝機量,排名第一的是中國大陸,他們是一個大國,但台灣位居第二。』

o   針對風場建置進度能否提前,海龍計畫執行長暨專案總監柯廷灝(Tim Kittelhake)回應,目前建置都按照進度走,若氣候條件允許,讓海龍2號、3號風場順利分別在今年底、明年底前完成建置商轉,屆時海龍計劃將成台灣首座規模破1GW的離岸風場,且有部分電力會賣給台積電。

o   至於經濟部離岸風電區塊開發3-3期選商即將登場,媒體關注海龍計畫經營團隊是否參與。柯廷灝回應,當前重心是如期如質完成海龍計劃,且也要等3-3選商規則出爐後,才能評估。

o   對於經濟部表態擬放寬3-3期選商規則,不強制納入國產化標準,柯廷灝強調,有關3-3期選商規則,採用新科技是必然的趨勢,但也須考量到成本問題。

 

TRENA 觀點:

海龍離岸風電,首支風機順利發電,並成功併入台電電網,象徵重要的里程碑。今年將是台灣離岸風電發展相當忙碌的一年,台中與彰化外海多個風場同步進行,包括沃旭能源、海龍風場及台電二期工程等,預計三個碼頭外海聚集上百艘工作船隊。隨著案場逐步併網並投入商轉,期待台灣朝向5GW裝置容量的目標穩健邁進。

 

2.    再生能源承諾不足!綠色和平評比:蘋果5大供應商「和碩墊底」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最新發布的氣候行動評比指出,蘋果多家主要終端組裝供應商減碳與再生能源轉型進展緩慢,未能達到全球科技業的氣候標準。報告評估,蘋果五家最大終端組裝供應商鴻海(Foxconn)、立訊精密(Luxshare Precision)、和碩、(Pegatron)、仁寶(Compal)與緯創(Wistron),其中以和碩未設定長期再生能源目標,在五大供應商中綜合評比表現墊底。

 

綠色和平表示,本次評比中,終端組裝供應商和碩在排名中獲得了最低分,更令人擔憂的是,儘管外界對核能安全性、高昂成本,還有核廢料儲留處理仍存有諸多疑慮,和碩執行長童子賢仍無視存疑,積極倡議恢復使用核能。

 

綠色和平指出,蘋果早已承諾2030年供應鏈全面使用再生能源,但本次評比的五大終端組裝廠中,僅緯創公開承諾2030年使用100%再生能源的目標。評比分析,和碩2024年再生能源使用率為56%,且近7成綠電來源依賴低影響力的再生能源憑證(RECs),再生能源目標僅停留在2030年50%,與同為蘋果主要供應商如鴻海、緯創等積極追求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趨勢明顯脫節。

 

周一(9日)的和碩股東會中,童子賢受訪時重申核能與綠能不應互斥,更建議重啟核二、核三廠。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張皪心強調,童子賢董事長同時也是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應顧及核能在台灣長期引發的社會爭議與風險,也應重視政府規畫的淨零路徑藍圖,要更主動帶領和碩企業制定長期再生能源方案,幫助台灣達成淨零目標。

 

距離蘋果要求的2030年僅剩不到5年,綠色和平呼籲和碩,必須設定積極的再生能源目標,並制定清晰的實現路徑,才能追上國際客戶及同業競爭者的積極布局。和碩應正視再生能源長期承諾缺口,儘速提出達成100%再生能源目標,否則在國際供應鏈重組之際,和碩消極的轉型進度將影響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TRENA 觀點: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最新發布的氣候行動評比指出,蘋果多家主要終端組裝供應商在減碳與再生能源轉型方面進展緩慢,未能達到全球科技產業對氣候行動的標準。其中,和碩未設定明確的長期再生能源目標,在五大供應商中綜合評比表現敬陪末座。

 

這正如蘇永續策略長所提醒的—歐洲的經驗顯示,除了政府的監管機制外,企業本身也必須主動承擔責任,訂定長期的自我承諾,並依循明確的時間表,穩健推動綠電使用與減碳轉型的目標。我們在此呼籲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同時也是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先生,應正視自身企業的表現,積極落實企業內部的永續轉型,不能只依賴核能作為選項,因為多數國際綠能與永續評比指標中,核能通常不被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範疇。

 

3.    歐盟擴大核電擬投資8.2兆 向公家與民間籌錢

 

歐盟執委會表示,歐盟各國擴展核能的計畫將需投入2410億歐元(約新台幣8.2兆)資金,並須設立新的融資工具,以降低民間投資者所要擔的風險。路透社報導,歐盟執委會在13日公布的一份核能投資需求分析草案中指出,歐盟各國已擬定計畫,將核能裝置容量自目前的98 GW提升至2050年的109 GW

 

草案指出,歐盟各國的核能擴建計畫將需投入2050億歐元用於新建核電廠,另有360億歐元將用於延長現有核反應爐使用壽命。投資預計由公家與民間共同負擔。歐盟去年的電力有24%是來自核能發電。

 

鑑於歐洲近期多項核能計畫普遍超出預算並面臨長期延宕,歐盟執委會指亟需更多金融工具,以吸引因高風險與巨額前期成本而卻步的民間投資者。歐盟執委會警告,若這些核能項目延後5年實施,預估到2050年將額外增加450億歐元成本。

 

歐盟各國長期以來對是否應推廣核電來達成減碳目標存在分歧,主要的爭執兩方為法國和德國;法國將核能視為主要電力來源,而德國在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今年上任前,過去幾屆內閣一直反對核能。也因對核能立場不一,歐盟的能源政策向來未針對核能提供獎勵或設定目標,預算也不支持新建核電廠。

 

不過,草案文件指出,歐盟執委會與歐洲投資銀行(EIB)這次將啟動一項5億歐元的購電協議(PPA)試辦計畫,核能項目將符合申請資格。

 

TRENA 觀點:

歐盟各國為擴展核能,計畫投入高達2,410億歐元,將核能裝置容量從目前的98 GW提升至2050年的109 GW。然而,這筆約8.2兆新台幣的龐大投資,僅換來約11GW的新增容量,效益可說極其有限。這筆龐大的投資除了興建新核電廠,還需用於老舊核能機組的更新與延役,與再生能源的效益相較,核能的效益顯得不具競爭力。

 

從現在到2050年,核能的新增裝置容量其實相當有限,卻需付出高昂的城本。歐盟預計投入2,410億歐元興建新核電廠,另有360億歐元將用於延長現有核反應爐的使用壽命,這些資金將由公私部門共同分擔。2023年歐盟約24%的電力來自核能,2050年後也將維持在約四分之一左右,顯示新建核能廠並不會大幅度增加。

 

預估25年後,歐洲的再生能源將占據超過一半的電力結構,顯示兩邊的投資動能差距頗大。然而,距離2050年仍有約20年的準備期,期間的投資決策仍充滿政治風險與不確定性。目前,支持發展核能的歐盟成員國正逐步推動相關政策,提出初步指引,但仍處於草案階段。是否引入大型國際金融機構,例如歐洲投資銀行(EIB),協助推動核電PPA(購電協議),這樣的機制有助於為核電延役及相關建設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的模式與再生能源發展相似,我們將可持續觀察未來幾年,歐盟如何在政策制定、資本投入與社會接受度之間取得平衡。

 
 
 

Kommentare


T:02-23700930

F:02-23702548

  • facebook
  • facebook

©2018 by TRE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