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0 台灣之光登世界舞台訪台中市惠文國小陳俊明老師& KILOWATTREL團隊|小學生問倒教科書|部落點亮地熱未來!|綠能重寫全球版圖
-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
- 20小时前
- 讀畢需時 17 分鐘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劉秋伶
本集來賓:
台中市立惠文國小老師 陳俊明
台中市立惠文國小「KILOWATTREL」團員 李岳芃 黃靖宸 何冠諺 陳宥榤

所有頻道位置:
ApplePodcast : https://pse.is/3b5vgj
Sound On : https://pse.is/3jkcex
Spotify : https://pse.is/3bvnkh
KKBOX:https://kkbox.fm/0t013F
一、來賓訪問 - 在2025年KidWind風力能源世界賽拿到冠軍的惠文國小 陳俊明老師&KILOWATTREL團隊
背景新聞:
· 卓榮泰在行政院接見「KidWind2025風力能源世界賽台灣代表隊」,他致詞時指出,風力能源世界賽的獲獎,證明台灣不是只有棒球會得第一。
· 根據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新聞稿,2025年KidWind風力能源世界賽18日至21日在美國亞利桑納州鳳凰城舉辦,共有全球131隊、近500名學生參與,其中台中市立惠文國小「KILOWATTREL」隊獲得國小組世界冠軍、台中市私立明道高中「Dr. Who's Teenagers」隊奪高中組世界冠軍,另外台中一中、台中女中及台中高工合組之「Eagle Wings」隊也獲得高中組評審團獎。
1. 請分享印象深刻的綠能鬼故事或謠言,會如何應對?
有一年在做科展議題時,曾探討過太陽能與風力發電不穩定的問題,因為受到天氣因素的影響,導致某些時段出現電力供應不足的情況。這樣的議題在新聞媒體中也常被提及,並延伸出「如何透過儲能技術來解決電力分配不均」的討論。
我當時也注意到國外的報導:將沙子儲存在大型儲存槽中,天氣良好時先將多餘的熱能儲存在沙子裡,等到需要用電時再緩慢釋放熱能,用以穩定供電。這是我曾經接觸過的一個綠能謠言。
2. 請介紹惠文國小團隊,為什麼會取名為(KILOWATTREL)?
惠文國小位於臺中市南屯區的七期重劃區內。它是一所大型的市立小學,設有九十幾個班級。我們隊員有四位,其中三位已經小學畢業,另外一位即將要進入五年級,他們是陳宥榤、黃靖宸、李岳芃、何冠諺。
陳宥榤同學 – 隊名來源說明
「KILOWATTREL」是電屬性、飛行屬性寶可夢。大電海燕會把翅膀製造的電儲存到喉囊裡,通過膨脹喉囊來增強電力,有風力發電的特性,隊名由此而來。
3. 學校內有裝設綠能設備嗎?或是有什麼樣的規劃?
目前大多數學校都已設置太陽能板,惠文國小也不例外。不過,我們學校有一項特殊情況,由於在短短幾年內班級數大量增加,導致電費也快速攀升,經常讓學校在繳交電費時面臨不小的壓力,與原本預估的支出差距甚大。因此,早在民國九十五年,學校便與台達電文教基金會展開合作,並於民國九十八年榮獲台達電頒發的「全國能源標竿學校」殊榮(全國僅六所學校入選)。這項成就的背後,是因為我們設立了「能源節度使社團」,致力於推動校內關於能源的使用。此外,高年級教室也裝設了專屬電表,讓學生能夠清楚了解各教室的用電情況,進而提升全校師生對能源使用的意識與責任感。
也因為以上的努力與成果,在民國99至100年間,我們學校進一步申請了經濟部的「能源教育標竿學校」金質獎,並在教育部的「教學卓越獎」中獲得佳作,這些獎項都是對我們在能源教育方面深耕的肯定。之後,學校的能源教育重點逐漸擴展到更多元的領域。近年來,隨著校內能源設備的持續提升,例如在陽台加裝大量太陽能板,目前總裝置容量已達980kW,展現了學校在推動再生能源上的具體行動。此外,為了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能源的應用,學校大門口還設有一組小型風力發電機與太陽能板,所產生的電力會直接併入學校的用電系統,成為結合教學與實務的最佳示範。
4. 介紹KidWind風力能源世界賽是個什麼樣的比賽? 為什麼會想要參加? 備賽的心路歷程? (最有挑戰、最有趣的部份是?)
KidWind最初是由美國一個協會所發起,並獲得美國經濟部門的支持,於美國本土舉辦相關競賽活動,也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隊伍參加比賽。台灣自2019年起,由亞太能源教育學會引進並主辦此項競賽,至今已持續舉辦六屆。
何冠諺同學–細節說明:
KidWind是由美國能源部支持的風力發電比賽,自2004年起在美國推廣。台灣自2019年起開始舉辦,目前已邁入第五屆。比賽目標與美國相同,皆在於推廣永續能源的理念,不過在方式上略有不同,美國較重視團隊合作與創新過程的表現,而台灣則偏重於數據準確性。台灣目前的賽制也扮演了美國賽的「初賽」角色,參賽隊伍若在亞洲區競賽中獲得前三名,便有機會代表亞洲前往美國參加國際決賽,與全球優秀隊伍同場較勁。
陳宥榤同學–為何參賽説明:
我非常喜歡動手做DIY設計,也熱愛與組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去年曾參加過一次KidWind比賽,很遺憾的是未能前往美國參與國際賽。今年,我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再度組隊參賽,非常幸運地獲得佳績,成功代表台灣前往美國參加決賽。在這段準備比賽的過程中,我們進行了非常多深入的討論與分工,團隊合作相當融洽,也讓我收穫良多。
這次比賽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葉片的製作。由於葉片需要面對不同風速的變化,我們必須設計出能夠適度彎曲、同時保持結構穩定的形狀。我們選用了白楊木和巴爾沙木兩種材料進行實驗,其中白楊木之所以成為我們的首選,是因為它具有良好的韌性;若材料韌性不足,在高速運轉下很容易發生斷裂甚至爆裂的情況。在彎曲葉片的過程中,我們使用快乾膠固定形狀,然而過程中有時甚至會冒煙,還有一些葉片在固定時被扳斷,讓我們不斷嘗試與調整。
除了葉片,另一個技術難題出現在傳動系統上。原本馬達所附的齒輪是塑膠製的八尺齒輪,但在實測中曾經發生齒輪噴飛的情況,導致我們決定改用鋁合金製作的八尺齒輪。這項突破對我們團隊而言是非常大的進步,也讓我們在工程實作上獲得了寶貴的經驗與成就感。
陳俊明老師補充:
在比賽準備的初期,部分家長熱心提供了資源與協助。以我們使用齒輪的經驗為例,原本的塑膠材質承載能力有限,但有家長剛好具備相關設備,協助我們製作出更耐用的鋁合金齒輪。這項升級對於我們作品的穩定性與表現,確實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我們從去年八月暑假就開始籌備,包括學習風力發電的基本原理、進行設計發想,以及相關紀錄與測試。雖然許多同學對動手操作充滿熱情,但在原理理解與觀察紀錄方面,仍有明顯不足。這次的過程也讓我們更意識到,除了實作技能外,理論基礎與科學紀錄同樣重要。
陳宥榤(負責項目統籌與進度管理):密室
黃靖宸(負責風力發電機的葉片設計與製作)(高年級):分享葉片製作
何冠諺(負責發電機組裝與電路設計)(中年級):分享國外比賽過程
李岳芃(負責數據收集與分析,撰寫報告與簡報展示)
李岳芃同學–國內比賽分享:
國內的比賽分為「中區預賽」與「亞洲聯賽」兩個階段。起初,在中區預賽中,只要風機能成功轉動並產生電力,就能晉級全國賽,這對我們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前進美國國際賽的關鍵第一步。
為了準備比賽,我們犧牲了許多週末與假日時間,在學校或同學家中反覆練習與測試。另一個是設計階段也充滿挑戰,葉片的角度。我們嘗試了多種不同的葉片設計,經過多次實驗與調整,最後找到了最理想的款式——「曲面葉片」,其效能表現最佳。然而,在全國賽時,我們選擇使用另一款名為「屠龍刀葉片」,並未使用「曲面葉片」。
比賽當天讓我們最緊張的部分,是一開始測出來的焦耳數只有15,這與我們平時練習時的數據有些落差,所幸經過現場調整後,表現逐漸穩定,最終呈現出不錯的結果。與美國的世界賽不同的是,美國比賽是看「平均成績」,強調穩定性與整體表現,因此我們最終成功拿下第一名。
黃靖宸同學 – 美國賽前的備戰分享:
在取得代表台灣參加國際賽的資格後,我們面臨一項重大挑戰:國內賽與國外賽的規則差異相當大,因此風機的設計必須進行大幅調整。在台灣的比賽中,中區預賽採用的是「固定低風速」模式,而亞洲聯賽則是「旋轉中風速」,在台灣就只有這兩種風動。然而在美國的世界賽中,需應對四種不同風動:包括「低風速」、「中風速」、「旋轉中風速」以及「高風速」。
我們原先設計的風機,僅針對台灣賽事常見的兩種風動:「固定低風速」與「旋轉中風速」。然而在面對美國國際賽時,必須應對四種不同的風動條件,因此我們對風機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將原本較重的風機進行輕量化的調整,讓它既能固定,也能旋轉,以因應四種不同的風動。
何冠諺同學 – 美國賽前的心情分享:
在國際賽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溝通與表達的重要性。講錯話可能帶來誤解或失分風險,因此必須特別小心謹慎。另一個關鍵評分項目是團隊合作。美國國際賽除了看最終成績外,也非常重視團隊的協作過程。如果評審發現只有個別成員在執行主要工作,或團隊內部出現明顯的爭執與分工不均,將會大幅影響整體分數。除了數據表現之外,團隊合作也是評分的重要項目。簡報部分,評審會檢視你對風力發電機的理解深度,不能僅停留在初步且淺顯的概念。每位成員都必須負責說明自己的部分,展現出完整且深入的團隊協作與專業知識。
比賽過程中,我們遇到不同風速帶來的挑戰,尤其是在低風速下的成績不如預期,讓團隊感受到相當的挫折。比賽還設計了兩個在密室中進行的趣味性挑戰,考驗團隊的協作能力以及對風力發電知識的掌握。此外,水力發電機的製作與測試也是一大挑戰,雖然水力發電機的測試可以反覆進行並有加分空間,但我們直到最後一刻才完成測試,結果只拿到基本分數,未能達到理想的成績。這讓我們非常擔心,怕無法取得預期的好成績。
在頒獎典禮上,主持人宣布國小組僅有兩組冠軍,而國中組與高中組則各有三組,這讓我們感到機會渺茫,心情也越來越緊張。當第二名被宣佈出來時,還不是我們,團隊氣氛瞬間低落,甚至有些失落與不安。畢竟,我們為了這場比賽投入了大量時間與心力,也有家長與贊助商的支持,無論是技術、資源還是經費,都付出了很多。
當宣布進入高中組得獎名單時,現場突然臨時通知:「還有一組國小組尚未頒獎!」就在那一刻,台上唸出的名字正是我們——我們竟然是這一屆的世界冠軍!這份驚喜與榮耀,對我們而言無比珍貴。也許,這真的是我們人生中唯一一次站上世界冠軍的舞台,因而格外令人難以忘懷、彌足珍貴。
陳宥榤同學 – 美國賽難忘的經驗分享:
令我最難忘的經驗,是參加密室挑戰的那一刻。當時亂轉動密碼鎖,卻來不及看清楚謎題內容,也看不懂題目的意思。另一方面,風動被調到最大強度——每秒14公尺,我們的風力葉片當場爆裂,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然而,體驗過這次的美國比賽,無論是失敗還是挑戰,它們不僅象徵著我們的努力與成就,更是通往世界冠軍之路不可或缺的重要經歷。
5. 團員們現在也是綠能專業,如何看學校的相關教材?
李岳芃同學–綠能教材的分享:
自然課中對「非再生能源」與「再生能源」的分類是最基礎的概念之一。透過課堂上的學習與實際的分辨練習,我們不僅理解了能源的基本分類,更進一步衍生出許多與生活相關的應用思考。
黃靖宸同學 –綠能教材的分享:
自然課中曾提到風力發電的基本概念,例如垂直式與水平式風力發電機的差異,以及它們產出電力的過程。不過,課程僅是簡單帶過,並未深入說明風力發電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沒有進一步探討為什麼要發展風力發電,或是它與台灣能源政策、地理環境之間的關聯。
陳俊明老師補充:
108課綱強調「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這樣的架構對學生來說非常有幫助。透過生活中觀察事物,學習收集資料、提出改善方案,並紀錄與反思,這樣的探究歷程有助於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能源教育為例,在國小階段不可能講得太深入,因此課程設計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中年級階段主要介紹「能源是什麼」、能源的來源與分類;到了高年級,則會進一步探討各種發電方式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整體課程的核心在於強調如何進行探究。
以他們目前所完成的比賽內容來看,未來將會是一套非常優質的教材,不僅能幫助學弟妹了解風力發電的原理與實作歷程,從製作、測試到資料紀錄與成果分享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屬於廣義教材的一部分。然而,我認為更重要的,還是制度面的補充與完善。
TRENA觀點:
這次的參賽只是個起點。在老師們的指導與帶領下,團隊將持續累積實力,迎接更多挑戰,也有機會達成更高的目標。此外,台灣在風力能源的發展上,無論是陸域風力還是離岸風力,目前在亞太地區具備明顯的領先優勢。
更難得的是,團隊此次還能獲得國際知名風力發電企業Vestas的意見與指導,顯示出台灣在再生能源領域具有良好的產業與學習環境。也期待未來能源署能進一步舉辦針對國、高中及大專校院的全國性風力能源競賽,鼓勵更多青年投入再生能源領域,累積實戰經驗,為台灣的能源轉型與永續發展培育更多關鍵人才。
二、新單元:課本沒教你的綠能大小事
(一)緣起:
你知道孩子課本裡怎麼教綠能嗎?本單元從南一、康軒、翰林教科書出發,帶你看見課本沒說清楚的地方,補上老師沒空講、爸媽沒跟上的綠能環境知識。我們邀請教育與綠能專業對話,延伸社會、公民、國語、甚至數學與英文課本內容,陪你一起做個陪伴孩子一起對於未來綠能生活有準備的家長、教師與能源公民!
我們開始從教材開始,今天我們先看看《南一五年級社會課本》下學期,第三單元是台灣電力的前世今生,課本引用111年數據,顯示再生能源的佔比是8.3%。
BUT!依照經濟部能源署統計,114年1-4月再生能源的佔比是14.0%,且從5月17日起,核能已歸零。如果想知道即時資訊,台電網站的電力資訊,是每10分鐘更新喔~QRCODE。
(二)事實查證與現況資料
項目 | 教材描述 | 2025年現況(依據台電公開數據及行政院能源政策) |
核能發電 | 111年核能發電8.2%在台灣的電力來源中佔有一定的比例 | 已過時。核能發電已於2025年5月17日全面歸零。核三廠二號機正式除役後,台灣進入「非核家園」階段。 |
再生能源的挑戰 | 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有成本太高的缺點 | 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成本一直在下降中,成本已經具有競爭力,而且歐洲如法國、德國都已經出現光電的負電價。 |
(三)更新的建議內容
1. 更新圖表或補充教材建議:
· 增加「台灣最新發電結構圓餅圖(2025版)」,比較不同能源的碳排放影響與能源政策方向(如非核家園、淨零轉型)。
· 建議輔助教材:上次我們有聊到因為課本需要印刷的原因,以至於課本內容在學生讀到時可能已經不一樣,我們建議可在課本中增加QRCODE,例如台電官網、能源署統計,作為延伸學習資源。
2. 教師教學指引建議補充:
· 提醒教師補充「台灣已無核電」、「再生能源正在成為主流」,建議融入能源轉型、淨零排放目標的簡介。
(四)建議單位儘速處理並回覆
建議貴社能於新版教材印製前更新相關內容,或提供教師/家長一頁式「教材補充說明」PDF以便搭配原課本使用,避免學生因內容過時而產生誤解。若需協助資料查證或轉介專家意見,本聯盟(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TRENA)亦樂於提供協力。
🎯時事題單元:
國小學生問《五年級社會科-是非題》:太陽能板下是否會擋住光線,影響農作物生長?
太陽能板會擋住光線,所以呢?這題沒有辦法用是非題來回答。如果純粹物理角度來說,屋頂或太陽能板會擋住光線,只用是非題的角度來看太陽能板與農業的關係,而沒有思考其他可能性,就太可惜了! 例如蓋捷運是否會破壞自然環境?這題也不是「是非題」可以回答的。
BUT!擋住光線一定是不好的嗎?例如羊電共生、漁電共生、蝦電共生,像羊可以吃太陽能板下方的草,羊也可以休息遮陰,所以有很多種類型。而且農民在農作的時候,並不是烈日當頭就一定是好的,而且不同的農作物需要不同的日照。農電共生的方式,太陽能板下方就是良田,沒有難以恢復的問題喔!
三、一週綠能新聞
(一) 國際新聞:
1. 能源|綠色製造趨勢:新興國家成綠電熱點,鋼鐵與鋁業轉型進度成關鍵風險?2025.06.23(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可能任務夥伴關係」(Mission Possible Partnership,簡稱MPP)於6月中發表的報告,目前全球已投入約2,500億美元用於低碳材料生產,涵蓋鋼鐵、鋁、化學品與燃料等高排產業。新興國家竄起:工業版圖如Data Center正在搬家到“陽光充足的地方”傳統上,綠色製造業多集中於歐美或中國等工業強國。然而,這一印象正逐漸改變。然而,這項最新報告顯示,全球製造重心正出現轉移的趨勢。以印尼、摩洛哥等新興工業化國家為例,目前已成功吸引了全球約20%的低碳材料投資。與以往依賴低廉勞力成本不同,這些國家的競爭優勢來自於豐富且具潛力的再生能源資源,特別是太陽能與風能。
在全球已公告但尚未完成融資的龐大低碳產業投資案中,這些新興「工業太陽帶」國家便占據了近六成(59%)的潛在資金流向。作為對照,美國僅占18%、歐盟為10%、中國則為6%,顯示投資焦點正逐步轉移至具備能源優勢的新興市場。綠電是關鍵:跟著能源走,不再只看市場大小。這波轉變的背後,其實很單純:誰有便宜又穩定的綠色電力,誰就能吸引工廠設立。
TRENA觀點:
當地方政府希望爭取Google、Apple、輝達、台積電等國際或高科技企業設置資料中心時,穩定且充足的綠電供應便成為關鍵考量。因此,光有陽光是不夠的,陽光充足代表具備潛力,但若沒有足夠的太陽能設備建置規模與電力併網能力,就無法實際供應所需的綠電。只有當陽光轉換為穩定的綠能,地方才具備吸引這類高耗電、高科技投資的實質條件。
(二)國內新聞:
1 經部修正千度以下可核發綠電憑證 最快明年元月上路 2025.06.21中央社
買綠電不滿千度也能領憑證!經濟部改每月按度數核發,最快明年1月上路 2025.06.23
經濟部考量溫室氣體盤查、用電大戶義務申報、供應鏈綠電要求等,須提供購買綠電佐證,但並非都是千度為單位的整數綠電,標準局日前修正「再生能源憑證實施辦法」 ,增訂可核發電量未滿1000度憑證的規定,最快明年1月上路。
企業綠電需求逐年升高,現行標準檢驗局核發再生能源憑證(T-REC)以1000度為一張,標準局日前修正「再生能源憑證實施辦法」 ,增訂可核發電量未滿1000度憑證的規定。
為對接國際憑證機構作法,並滿足企業需求,「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最快將在明年1月從核發「張數」改為「度數」,官網顯示方式也會調整,例如企業本月轉供2345度,目前只顯示2張,未來會變成2.345,單位為千度。
此次修正也建立分級管理機制,對象為1MW以下小型光電案場,協助企業提早取得綠電憑證。官員說明,若再生能源售電業有憑證移轉急迫需求,可先提自評報告,經標準局審查通過便可先進行憑證移轉,但仍應於3個月到半年(視案場規模)補提發電設備查核報告。
因應企業綠電需求提高,經濟部能源署2023年底開放再生能源自用發電設備(太陽光電第2、3型)所發綠電,可以銷售給再生能源售電業,被稱為「太陽光電案場三轉一鬆綁」,估約年增86億度電有望進入綠電市場交易。
根據標準局統計,「光電三轉一」鬆綁政策實施後,台灣再生能源憑證的核發數量呈現顯著增長,112年憑證核發數量為190萬8593張,113年憑證核發數量為315萬7269張(31.5億度),成長幅度超過60%。
TRENA觀點:
為因應企業對綠電需求日增,經濟部能源署自2023年底推動「太陽光電案場三轉一鬆綁」政策,開放第2、3型自用太陽光電所發綠電可轉售予再生能源售電業,預估每年可釋出約86億度綠電進入市場。同時,也建立針對1MW以下案場的分級管理機制,允許有急迫需求者先提自評報告、經審查通過後先行移轉憑證,再於3至6個月內補提設備查核報告。此舉有助於簡化流程、加速綠電憑證流通,協助企業提早取得綠電,活絡再生能源交易市場。
花蓮萬榮鄉紅葉部落,5月31日舉行倍速羅得公司地熱探勘與開發的部落同意議決會議。紅葉部落原住民家戶共計433戶,以269戶同意、11戶不同意、4戶無效票,通過。這是倍速羅得地熱案在紅葉部落的第二次的部落同意議決會議。據了解,上一次投票,僅有70餘戶出席、加上委託,僅有90餘戶,未達成會門檻。
倍速羅得表示,已在地經營5年。一開始進部落的時候,受到強烈的反對;後來抱持著與部落共榮的態度,持續與部落溝通,才受到支持,出現前後這麼大的反差。公司表示,倍速羅得的經營策略包括會持有電廠、而不會賣掉電廠,地方居民不用擔心公司之後會跑掉。
部落中仍有一些反對的聲音。紅葉部落會議主席呂少青表示,主席在個案中,站在中立的角色,工作是讓會議能好好召開,讓族人的意見表達出來,並確保如果通過的話,開發公司承諾的回饋的機制,能回到部落族人身上。
除了倍速羅得提出的工作機會、地方發展基金等回饋機制以外,萬榮鄉民代表陳群則更在意,地熱廠能否助益於部落的整體發展。陳群表示,地熱廠會有高溫的尾水,如果直接排入溪流,將造成環境影問題;但另一方面,如果能妥善規劃,地熱的蒸氣、高溫尾水,則能成為部落資源。不過陳群強調,要講出這個概念很容易,但如果開發公司、鄉公所沒有實際開始規劃,未來只會是紙上談兵。
在先前的諮商同意受阻後,目前倍速羅得提出的規劃,設定了3個探勘井的點位,將待探勘後視資源條件,決定要在那裡、開幾座生產井與回注井。陳群則認為,整個紅葉部落地區下方都有豐沛的地熱資源,開發公司可能會基於其它因素想選擇未來的生產井點位;但他就部落發展的立場,會希望開發公司能優先開發鄰近紅葉多功能運動場的位址,未來尾水則有機會給運動場轉型後的運用,甚至看有沒有條件,可以把尾水引水到紅葉村辦公室前的空地,未來可以發展市集與泡腳池,把瑞穗的觀光人潮帶到部落裡。參考:Google 與倍速羅得簽署協議 在台採購地熱發電 亞太區首例
TRENA觀點:
花蓮萬榮鄉紅葉部落的地熱開發,速羅得公司已在地經營5年。一開始進到部落的時候,受到強烈的反對。然而,抱持著與部落共榮的態度,持續與部落溝通,才受到支持,出現前後這麼大的反差。公司表示,倍速羅得的經營策略包括會持有電廠、而不會賣掉電廠,地方居民不用擔心公司之後會跑掉。
紅葉部落主席呂少青表示,部落會議的重點是保障族人意見表達,並確保未來若地熱開發案通過,相關回饋機制能真正回到族人身上。他強調在此個案中,角色中立與回饋落實,關注開發是否真正帶動部落發展。萬榮鄉民代表陳群則更在意,地熱廠能否助益於部落的整體發展,建議優先選址於多功能運動場附近,妥善利用地熱尾水發展泡腳池與市集,帶動觀光。
結論是:地熱開發須充分結合部落實際需求,從選址規劃到資源利用都應尊重在地意見,並與族人共同討論與決策。同時,回饋機制必須具體可行,真正落實於部落族人的生活與發展之中。在環境面,應確保開發過程友善自然、避免衝擊;在社會面,則應強化對部落文化、產業與公共設施。唯有如此,地熱開發才能真正促進在地的永續發展,成為經濟與文化並進的典範案例。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