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P 51十年推動、民間發聲—TRENA 的十週年與能源轉型白皮書|「紅葉地熱五年路:從反對到通過,部落如何做出選擇?」訪紅葉部落會議主席呂少青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


本集來賓:

紅葉部落會議主席 呂少青

所有頻道位置:



一、TRENA散步陪你聊 - 談TRENA十週年與民間版能源轉型白皮書 - 能源選民到能源公民

 

 

🔹Part I|十年前我們在台大校友會館開「NGO再生能源願景沙龍,當時社會氛圍很不好,現在也好不到哪裡,妳是否覺得心情五味雜陳?

 

十年前,為了推動再生能源,我們啟動了NGO再生能源沙龍。當時社會氛圍並不友善,如今雖形式不同,但挑戰依舊存在。一路走來,彷彿是在不斷破關,每一階段都充滿考驗。現在又像是開啟了一個新的副本,必須繞過一大圈,才能再度回到那條最初的主線。

 

當然,我們的確也不斷向前邁進——當年再生能源佔比不到1%,而如今已突破15%,成長速度驚人。這一切是政府與民間攜手努力的成果,也是台灣能源轉型堅定步伐的最佳見證。

 

1.     TRENA剛成立的時候,是什麼樣的社會氛圍?


回想去年很多人還在紀念318學運,掀起青年世代的公民意識,社會氛圍高度關注政策與民主參與。在那樣的背景下,一場關於再生能源願景的沙龍悄然展開,參與者多為致力推動綠能的民間人士。一個推動再生能源的團體去申請立案,當時分配到偏向核能的能源署,來來回回的申請程序歷經一年,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TRENA)終於正式立案。

同一時期,反風(瘋)車運動如火如荼展開,正值國民黨馬英九政府執政。當時馬總統曾公開表示:「核能是主角,再生能源是丑角」,突顯政府對能源政策的傾向與再生能源的邊緣化。此背景下,林義雄先生發起絕食行動,全國能源會議也陸續召開,之後核四停工。

 

2.     十年來我們最想解決的問題有改善嗎?還有哪些「卡住沒動」的地方?


政府持續推動綠能政策,從「能源轉型1.0」邁向「能源轉型2.0」,不僅強化整體政策架構,更逐步凝聚社會對再生能源的共識。隨著民間參與愈加活躍,公民電廠的興起成為重要象徵,展現全民參與能源轉型的潛力與實踐行動力。

 

同時,TRENA積極思索如何為台灣建立一條綠能友善的發展路徑。所以我們與立法委員合作陸續舉辦多場以英國、美國、德國等國家為借鏡,深入探討電業法與再生能源相關法規的座談會,為台灣法制環境提供借鑒與參考。同時,幾乎每月召開的綠能政策小組會議,TRENA立案籌備會議,提供政府再生能源政策建議。


3.     有哪些民間夥伴一直陪伴?說一個妳最感謝的人或事。

我特別想提到賴芬蘭女士,她是TRENA創會副理事長,也是台灣綠黨的創黨人之一。她致力於推動德國經驗在台落地,她與其他夥伴引進德國《再生能源促進條例EEG》,於2009年通過,是推動台灣能源轉型的重要推手。過去在許多關鍵政策的推動上,賴芬蘭都是並肩作戰的好夥伴。雖然她已離開我們,但她的理念與精神,持續影響著台灣綠能發展的路徑。

 

同時,高秘書長也提到,正是因為賴芬蘭的啟發與鼓勵,她才投身於再生能源領域。她的影響力不僅深遠,也催生了一整個世代的綠能倡議者。

 

戴秀芬女士長年支持台灣各項社會運動,始終與公民團體並肩同行,是再生能源推動路上的堅強後盾。而素有「綠能癡漢」之稱的陳秉亨先生,長年致力於再生能源的推動與白海豚保育議題,傾注大量心力與資源,身體力行投入綠能與環境保護的最前線。他不僅出錢,更出力。先前經濟部曾推出初衷良善的「公民電廠補助案」,原意是鼓勵民眾參與綠能發展,陳秉亨積極投入補助案。然而,卻因此遭有心人士抹黑,甚至演變成類似「綠能鬼故事」的「公民電廠鬼故事」。

 

 

🔹Part II|這份白皮書不僅僅是寫給政府看的,更是寫給行動者看的

 

白皮書的主軸是「從能源選民到能源公民」,它的內涵是?白皮書中提了一些建議和行動,你最希望大家記住哪一項?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oXUwaEyic2f89N-n-McG07VZF9UIGrIq7TExSA3nRnM/edit?tab=t.2h6699hj7x7r#heading=h.xyres1c3dj0u

 

這一路走來,來自各個領域的公民團體與年輕世代紛紛投入,再生能源的推動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社會運動。回顧過去十年,以TRENA為主體出發,我們不只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與行動者。過去,公民往往只能透過投票間接決定能源政策的走向;而如今,我們更積極地投入政策對話、參與公聽會、提出建言,逐步成為真正稱職的「能源公民」。因此,我們希望將這段行動歷程透過文字記錄下來,也期待這些經驗能成為未來更多人參與行動的重要依據與參考。

 

成為一位「能源選民」,其實是一種幸運。因為選擇關注能源議題,本身就不容易——這是一段需要持續學習與不斷成長的旅程。在推動的過程中,我們逐漸體認到:能源從來不只是政府的責任,它與每個人的日常息息相關——無論是社區、孩子、教育、未來、環境,甚至文化,都與能源密不可分。正因如此,我們誠摯邀請更多人與我們同行,讓「能源公民」不再只是少數人的角色,而是一場全民的行動,捲動更多人站出來,實踐屬於我們的能源民主。

 

1.   TRENA民間版能源轉型白皮書重點整理:


(1)   提升政府資訊透明與公開度

■建立整合性能源政策資料平台。■實施能源治理透明報告制度。■推動開放、可讀性的資料格式。■公開能源政策會議記錄與存檔。■設立「地方能源協作會議」,提升地方參與度。

(2)   打造友善民間參與的制度環境

■明確且快速的綠能申設流程        ▶訂定跨部會具體能源開發目標及審查標準。        ▶整合跨部門申請流程(如單一窗口制度)。        ▶建立透明的綠能申設進度查詢平台。

■完善電力市場與價格揭露制度        ▶合理化再生能源價格機制。        ▶公開透明的綠電價格範圍與簽約資訊。        ▶推動地方電力自主試點與品牌價值建構。

■強化地方與開發商溝通、協商及回饋機制        ▶建立利害關係人溝通指引。        ▶訂定明確的回饋金使用原則。        ▶鼓勵地方政府主動劃定適合再生能源區域。

■支援企業綠電選擇與競爭力        ▶鼓勵碳揭露與財稅誘因。        ▶推動綠電交易保障機制(如CPPA範本)。

■維護電力系統安全        ▶明確維修計畫及設備汰換制度。        ▶建立再生能源設備認證與更新的制度。

(3)   能源轉型行動呼籲

■提升全民能源素養,建構全民綠能知識體系。■鼓勵公民參與能源決策,推動能源合作社、社區電廠。■政府完善治理架構與制度,落實負責任能源決策。■建構「綠能國安網」,推動能源自主與電網韌性。■建立預測性政策及健全市場機制,穩定能源轉型步伐。

 

 

🔹Part III|2025非核家園到了,然後呢?


1.   非核不是終點,台灣接下來的轉型重點是什麼?

 

當前全球皆面臨能源安全的重大挑戰,因此強化能源供需的「韌性」與「彈性」,已成為確保國家安全的關鍵任務。特別是在面對天災、外力破壞、緊急情況,甚至戰爭風險時,如何穩定並擴大能源供應,建立彈性電網系統,成為全世界各國亟需解決的課題。對於擁有民主制度與共享價值的國家而言,攜手打造「民主供應鏈」,在能源技術、基礎設施與資源調度上深化合作,有助於應對未來更嚴峻的全球挑戰。

 

2.   身為TRENA的副理事長,妳認為TRENA下一階段可以扮演什麼角色?我們怎麼串聯綠能公民、青年、學校?(綠能各級教育、終身學習、地方綠能創生、公益電廠到公民電廠)


我們的Podcast節目默默經營至今已滿一年。錄製的過程中,我們也逐漸發現,只要談起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綠能鬼故事」,總會引起熱烈回響。這些說法到底從哪裡來?又該如何回應?特別是近期「資訊戰」的討論日益頻繁,也讓我們開始思考:我們該如何更有效地因應這樣的挑戰?

 

事實上,若只是用「單點式」的方式逐一破解謠言,不僅耗費心力,成效往往也相當有限。相比之下,更具建設性的做法,是在我們自己所經營、相對被信任的場域中,紮實建立正確的知識與認知體系。從源頭開始,在可信的平台中累積信任感,或許才是長久之道。


3.     如果再做下一個白皮書,妳希望《白皮書》標題是什麼?


希望人人都能成為綠能Pokémon!讓我們用最直覺、最自然的方式運用綠能,讓它輕鬆融入日常生活——因為綠能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你我或許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綠能使用者」,甚至是推動者。每個人都能透過生活中的小行動,發揮創意、參與轉型,讓綠能不只是科技,而是貼近每一天、屬於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二、來賓訪問 - 紅葉部落會議主席 呂少青先生 談「紅葉地熱五年路:從反對到通過,部落如何做出選擇?」


1、部落觀點:五年走來,怎麼看地熱開發?


這五年來,部落對能源議題始終感到陌生,尤其村內多為年長者,對相關政策與技術更是隔閡重重。直到今年5月31日,已舉行了第二次諮商會議。回顧這段歷程——我們作為國民,當然尊重國家政策的推動;但同樣地,當他們進入部落,也應該尊重在地的文化、歷史與部落居民的感受。唯有彼此尊重,才能為真正的溝通與共識鋪路。

 

當大型機具進入村落時,自然引發居民的不安與擔憂。開始聽到許多聲音——擔心天崩地裂、火山爆發、水源枯竭……畢竟,地熱對他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東西。第二年,抗爭的聲音出現了。但也正因如此,倍速羅得開始花時間與村民溝通。這一路走來,將近五年的時間,他們持續用心地說明與對話。

 

到了第五年,我們開始更深入地思考:當初村民抗議的是什麼?訴求又是什麼?在這個過程中,村民認同我參與部落會的運作,甚至競選部落會主席。部落堅守的三大原則——溝通、傾聽、包容——成為我們非常珍貴的集體經驗。整個過程中如遭遇質疑時,也應向村民清楚說明,我們始終秉持「依法處理」為基本原則。

 

我們希望讓每一位族人都能清楚知道廠商究竟想做什麼,讓資訊公開、透明,讓村民來做決定,事實上,多數村民是贊同開發的。太魯閣族一向以善良、團結著稱。大家也明白,地熱開發勢必會同時帶來好與壞的兩面。我們採取家戶投票的方式進行,讓開發回饋真正落實到每一戶家庭,讓部落感受到開發商對村民的關心與照顧。

 

2.   請主席先簡單介紹一下紅葉部落的背景與組織結構?部落會議是如何運作的?


在部落中,通常需透過部落會議進行討論與決議分為兩類:

(a) 公共事項:例如選舉事務組長或主席等幹部職務;(b) 諮商同意權: 需以家戶為單位行使投票權。

以近期「倍速羅得」案為例,全村共有427戶,其中269戶同意,達過半數門檻。在接獲正式公文後,部落首先召開幹部會議,與會成員包括各長老、鄰長、分長與鄉公所代表,並邀請廠商前來說明案情。接著進入大型說明會階段,對全村進行至少兩至三次的公開說明。此過程中,廠商必須展現充分耐心,重視與村民的溝通,確保資訊透明、問題充分解答,讓村民沒有疑慮。

 

最終的決策以家戶為單位進行投票,依原住民族基本法規定辦理。投票前須提前15天將投票通知書送達各家戶,並在一天內完成正式投票程序,取代以往現場舉手的方式。回顧這五年,倍速羅得案已召開十餘次會議,展現部落在自治化的堅持,強調決策過程的透明、公開與公平。

 

3.   紅葉部落一直以來都是這麼多住戶參與討論嗎?


部落會議平時較少人關注,大家多半各自忙於生活,不會特別留意相關事務。但當開發商倍速羅得進場作業、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反對的聲音開始浮現。我們希望村民能更積極參與部落公共事務,不要只聽信傳言、片面理解,而在事後又指責說「我們怎麼都沒參與」、「怎麼沒通知」,甚至推卸責任。唯有主動參與、親自了解,才能確保自己的聲音被聽見,也為整體決策帶來更多集體智慧。參與不是形式,而是部落自治與尊嚴的重要基礎。

 

4.   您很關心「回饋機制能不能真正回到族人手中」,您認為目前的承諾是否清楚、有保障?

無論是紅葉溫泉或石礦開發,都依法經過部落的諮商會議取得諮商同意。這個過程並不輕鬆,因為「諮商同意權」的核心在於真誠的告知與溝通,而不是說空話或開空頭支票。我也一再提醒廠商,誠信是基本原則。像是每年承諾發放每戶的回饋金,這樣的內容不只寫進會議記錄,也會送交鄉公所備存,作為後續監督依據。若有承諾未履行,部落也有權提出申訴。承諾與誠信,是推動部落與開發之間信任關係的根基。


TRENA觀點:

花時間好好溝通、認真開會,讓每個人都能在冷靜、理性的氛圍中做出決定,是推動任何計畫的基礎。廠商的每一項承諾,都應如實記錄在會議紀錄中,作為未來彼此信任與履約的依據。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靠的是誠意與實踐。這些看似基本的事情,其實正是最關鍵的環節。

 

5.   從一開始的不信任到多次的開會,是什麼關鍵因素讓你們開始去信任公司?

他們的團隊有實際下鄉與部落進行溝通,也願意聆聽並採納我的建議,詢問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因為我本身就是土生土長的部落一員,我也主動承擔起橋樑的角色,協助雙方對話。同時,我也提醒廠商,這座「橋」不能輕易拆掉,否則就會失去與部落溝通的管道。廠商對此表示理解,也接受了我的建議,讓我們的合作關係得以持續前進。

 

廠商經常下鄉,不斷且耐心地與部落溝通,詳實說明每一階段的進度與可能面臨的問題,並坦誠呈現優缺點,協助村民釐清疑慮。每次完工後,團隊都透過部落會議的方式向村民報告成果與進展,逐步建立起部落對開發工作的理解與信任。除此之外,廠商也投入相當多心力參與在地生活,主動贊助並參與部落活動,如教會聚會、祖靈祭等,努力融入村民的日常。這樣的態度讓村民漸漸不把他們當成外人,而是像家人般地接納,促成了雙方關係的正向發展。

 

6.   你會怎麼看待這個地熱案可能為部落帶來的發展機會?例如泡腳池、市集、觀光,你有什麼想法或計畫?


我向來不喜歡不切實際的空談。雖然對未來有構想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要腳踏實地地執行,並與鄉公所及縣政府緊密合作。畢竟,任何計畫的推動都需要先投入資金,因此,必須確保有預算編列和規劃。

 

在推動地熱發電的過程中,若能同時兼顧村民的需求,將會是最理想的情況。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則是「先求有,再求好」。只要地熱發電的效率得到驗證,並能夠配合鄉公所的預算與地方發展策略,便能實現雙贏的局面。

 

6.     最後,對於台東縣其他還在面臨能源開發壓力的部落或鄉村,您會想分享紅葉的經驗嗎?有什麼建議或提醒?

每個部落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與風情,擔任部落主席其實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像是一座連結開發商與族人之間的橋樑。因此,我們期待能源署在核發許可證之前,避免對部落造成困擾。不能僅以幾張會勘照片就聲稱已完成部落溝通,更不能在尚未與部落達成共識前,就逕行進場作業,讓地方感覺會議可有可無、程序形同虛設。

 

建議能源署應要求廠商與部落進行充分且具實質內容的溝通,取得部落明確的理解與回應後,再進行後續的許可程序,這樣才能真正落實尊重、參與及合作的原則,為部落與能源發展創造雙贏。


TRENA觀點:

非常感謝呂少青主席今天的分享,讓我們不只是從新聞看到「269戶通過」這個數字,而是更理解背後五年的心路歷程。每一個能源案場背後都是一個社群、都是一段協商與信任建立的過程。這也讓我們思考,能源轉型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真正落實「公正轉型」。



三、一週綠能新聞


缺電來種電!彰化住宅與特登工廠啟動雙軌補助 每案最高十萬元


彰化縣政府加碼推動屋頂設置太陽光電 住宅與特登工廠同步啟動雙軌補助,今年補助經費共1500萬元,每案最高補助10萬元,特定工廠屋頂設置太陽光電補助11月30日前需提出申請,住宅屋頂需於10月底前完成併網後可提出補助申請。

 

彰化縣政府表示,彰化縣擁有全台最長日照時數,目前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已達4.26GW,為全國第一,並持續配合中央補助加碼推動「補助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計畫」,分別針對住宅及特登工廠提供資源協助,提升民眾參與意願,擴大太陽光電設置範圍,同時能減輕業者工廠轉型壓力,有助於能源轉型。

 

縣府經濟暨綠能發展處表示,今年配合行政院加碼投入1千萬元補助,鼓勵民眾於住宅屋頂設置太陽光電系統,民眾需於10月30日前完成併網並取得縣府設備登記者,皆可提出補助申請,每瓩補助5千元,每案最高可補助10萬元。

 

彰化縣取得特定工廠登記家數高達943家,今年特定工廠屋頂設置太陽光電補助計畫,縣府則編列500萬元,希望加速特定工廠邁向合法化,也鼓勵業者同步設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以降低業者在工廠轉型過程中的經濟壓力。業者可於11月30日前提出「用地計畫」申請(公告日前已申請用地計畫者不予補助),皆可提出補助申請,每瓩補助5千元,每案最高可補助10萬元。


TRENA觀點:

在全台面臨電力供應壓力之際,地方政府正嘗試以創新的補助機制打開屋頂綠能的新局。彰化縣政府近期宣布啟動「住宅與特登工廠雙軌補助方案」,每案最高補助金額達新台幣十萬元,展現地方在能源轉型中的主動作為。

 

此次補助不僅鼓勵一般住戶參與綠能建置,更針對特登工廠進行有策略的輔導與引導。藉由補助機制逐步協助特登工廠改善體質,朝合法化方向前進,不僅解決工廠電力使用需求,更讓屋頂資源轉化為穩定供電的綠能來源。提升民眾參與意願,擴大太陽光電設置範圍,同時能減輕業者工廠轉型壓力,有助於能源轉型。

 
 
 

Comments


T:02-23700930

F:02-23702548

  • facebook
  • facebook

©2018 by TRE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