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P.52 民主、談綠能:從國會監督到光電未來|美國挺石油、英國擁風電|丹娜絲颱風來襲太陽光電離岸風力還好嗎?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


本集來賓:

公督盟理事長 謝東儒

台灣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理事長 林新寶

所有頻道位置:


一、TRENA散步陪你聊 - 公督盟理事長謝東儒 國會是TRENA政策倡議的重要領域,藉由本次理事長改選,一起來認識公督盟平常的工作重點


經歷:中華民國殘障聯盟 秘書長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秘書長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副秘書長、社工組長救國團台北青年諮商中心 諮商輔導組輔導員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 寧夏少年輔導組輔導員

專長領域:身心障礙服務、非營利機構管理、社區工作


🔹Part I 理事長上任的時機與初衷


1.     請介紹一下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組織目前的主要任務及運作為何?


公督盟是一個聯合式組織(umbrella organization),致力於推動國會透明與民主深化。我本身擁有社工背景,並於輔仁大學擔任兼任講師,長期關注社會福利、環境保護、民主發展以及各類公共議題。我們期盼台灣能持續邁向民主,國會能邁向透明與改革。

 

2.     談談接任公督盟理事長的心情?


其實我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公督盟的理事長。我的專業背景一直是從事身心障礙者的服務工作,目前服務的單位是「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前身為「中華民國殘障聯盟」。我們之所以開始關注立法委員的表現,是因為在推動相關政策與法案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立委的態度與投入程度,對身心障礙者權益有直接影響。

 

身心障礙聯盟組織,因為關心立法委員在國會的表現,所以找到相關團體協助,清楚的建立了一套指標,來分析與呈現立委在會議出席、質詢狀況、提案表現以及是否關心身心障礙相關法案修正等面向的表現。對多數民間團體而言,最艱難的莫過於兩件事——缺錢、缺人。因此,儘管我們曾積極推動立委監督相關工作,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運作了幾年後仍不得不停擺。所幸,後來在顧忠華老師的號召與努力下,重新整合了各方力量,才讓「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得以重新啟動,並一路走到今天。


🔹Part II 國會延會爭議與記者會主題說明

 


1.   面對最近延會三大亂象,公督盟有何提醒?


國會決定延會,本身並非全然不妥。從制度設計來看,延會的初衷是為了爭取更多時間,審查尚未完成的重要法案與預算,例如目前仍有多項國營事業預算尚未定案,總金額高達五兆元;再加上國會行政相關預算三兆元,整體規模相當龐大。如果國會能善用延會時間,審慎處理這些攸關民生與國家發展的議題,確實能更符合人民的期待。

 

然而,實際運作卻與理想大相逕庭。延會後,雖然仍會召開臨時委員會,法案技術上可以繼續討論與審查,但我們觀察到,立法委員反而利用延會期間安排更多考察行程,比例從33%提升至45%。這樣的現象顯示,有不少立委將延會視為避開審議、減少開會,導致延會的初衷與實際運作出現明顯落差。

 

2.   「大撒幣、真綁樁」與政策買票的疑慮


事實上,自去年三月以來,民眾黨與國民黨便不斷要求政府發放現金。國民黨主張每人發放一萬元,民眾黨則主張每人六千元。他們更將現金金額強行納入行政院所編列的特別預算中,原本編列於「強化國土韌性」項下的1,500億元中挪用經費,卻刪除了國軍雷達系統與海巡查緝洗產地等關鍵預算。這種以發放現金為優先,犧牲國防與邊境安全預算的做法,事實上削弱了台灣的國防能量與安全防線。

 

3.   公督盟如何監督國會?制度性評鑑機制如何處理?


我們嘗試從量化與質化兩個面向來了解與評估立法委員的表現。現在是第十一屆立法院,而在早期第七屆時,其實有不少立委是「不開會、不質詢、不審查」。當時,我們的評鑑從最基本的出席狀況著手,接著觀察是否有提出口頭或書面質詢、是否主動提案、參與預算審查,甚至進一步關注他們是否積極監督預算、提出凍結的具體行動。

 

經過這些年在量化指標上的推動與建立,到了第十一屆,我們可以明顯看到立法院的執行力已提升至超過90%。也就是說,從出席到基本問政的表現,整體已較以往進步許多。但是,我們的評鑑並不止於數據,更進一步從質化角度出發,去檢視立委問政內容是否真正關心公共議題、是否符合公益原則,而非只為少數利益服務。也因此,我們始終強調,評鑑的目的不僅是檢視數據,更著重於問政內容的實質內涵,以及其對社會的正向回饋。


4.   公督盟未來的角色與重要任務?

 

我們持續期盼打造一個更加透明的議會組織,並推動更公開的服務模式。民意代表理應向人民揭露其助理費用的使用情形與聘用方式,這樣的精神不應只侷限於中央層級,更應推廣至各地方議會。我們希望縣市議會也能朝向資訊透明、程序公開的方向發展,讓民主真正落實於地方,回到每一個人的社區,讓民主更加成熟。


此外,我們也積極將台灣在國會監督的經驗推向國際。去年,我們與泰國及菲律賓簽署了合作備忘錄(Memorandum),共同交流並分享國會監督的實務與制度。我們期盼,透過這樣的國際合作,能將台灣的經驗擴散至亞洲其他國家,協助更多國家朝向更開放、更透明與民主制度的發展。

 

TRENA觀點:

公督盟不僅在亞洲地區,在全球專注於監督國會運作的NGO民間組織中亦屬少數。過去,歐盟曾專程來台訪問公督盟,希望深入了解其在立法監督與透明治理上的實務經驗,足見公督盟在國際間具備重要地位與影響力。

 

謝理事長補充:

來自國際各國的拜訪仍持續不斷,就在上週,德國研究者也特地前來公督盟進行交流。我們始終秉持學習的態度,期望透過這些對話與互動,不斷精進自身能力,同時帶動更多公民關注國會、參與公共事務。事實上,近期的大罷免行動正是由公民組織發起,具體展現我們對理想國會的期待。


TRENA觀點:

民主制度的防線,建築在健全的公民制度之上,而這條防線不能只靠少數人來維持。唯有更多公民願意站出來,一起監督、參與、發聲,才能真正守護我們珍貴的民主成果。

 


二、來賓訪問:林新寶理事長 台灣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 - 新任理事長的綠能藍圖——談台灣太陽光電的未來挑戰與機會

 


1.   請分享一個您印象最深刻的綠能鬼故事(謠言)?


我剛接任理事長,坦白說,心情既沉重又充滿挑戰,深感責任重大。沒想到一上任就遇上颱風來襲,讓人猝不及防。這次颱風重創台南與嘉義地區,災情慘重,相關報導接連傳來,確實難以想像,讓人難以置信。台南一向地理條件優越,得天獨厚,歷來鮮少有颱風正面登陸,因此也較少遭受風災影響。此次風災的颱風衝擊非常大,嚴重程度令人錯愕,這應該被視為綠能「鬼故事」之一。

 

2.    當選後的首要任務是什麼?有無具體行動方向?

 

參與工會的工作已邁入第十六年,這次成為第六任理事長,坦白說,心中並不覺得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勝任。但既然獲得大家的信任與推選,也只能硬著頭皮扛下責任,全力以赴。沒想到剛一上任便遇上颱風侵襲,災情嚴峻,讓我深刻體會到肩負的責任之沉重。

 

其實,我一直希望能推動屋頂型太陽光電的發展。公會的成員結構中,大多是中小型業者與大型投資商,尤其以屋頂型太陽能開發商為主,地面型的案場則多由大型投資商主導。在這樣的產業結構下,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照顧我們這麼多的中小企業會員?目前我也正與能源署討論,思索推動「屋頂2.0」的可能方向,希望能為中小業者創造更多可行的發展空間。


3. 理事長針對這次丹娜絲颱風,是否希望補充說明或是有何建議?


能源署與農業部一直想要積極推動「漁電共生」,但令人遺憾的是,正面的訊息鮮少被傳播,反而是各種負面報導鋪天蓋地。最近我也和媒體朋友討論到這個問題——以往每年12月到隔年1、2月期間,漁業會受到寒害的影響,虱目魚常因寒害造成大量死亡,相關災損新聞總是引發關注;但今年氣溫雖低,卻幾乎沒有類似災情發生,漁民因此減少損失、實際獲益,這樣的正面成果卻幾乎沒被報導。

 

衷心希望,社群媒體能多報導這些正向的故事,農業單位也應更主動地說明政策成果與實際現況。長期以來,正因為這樣的資訊落差,讓我們始終處於「被挨打」、「被攻擊」的局面,應該讓漁電共生的真正價值被社會看見,提升民眾對這項政策的理解與支持。


TRENA觀點:

這次台南、嘉義的災情,也如之前的ㄧ位受訪者所說。如果能透過光電設施,為農民打造更堅固、舒適的工作生活空間,不僅提升防災能力,也能減少災後重建的負擔。事實上,許多傳統老屋在颱風中受損嚴重,若當初就導入光電系統,即使面積不大,也有機會同步強化結構。系統商對於屋頂結構具有豐富經驗,早期曾有案例,雖遭強風吹襲,即便屋頂被掀掉,光電系統完好無損,真正受損的是原本老舊、脆弱的屋頂。

 

與其災後投入大量修復經費,不如將光電系統與結構補強一併規劃。或許這也是一個機會,思考在重建的過程中,將光電系統、屋頂翻修以及結構補償概念一併起納入考慮,這不僅能提升建物安全性,更可為西南部沿海地區帶來長期的韌性與效益。

 

這次颱風引發了許多議題,我們也看到媒體上充斥著各種批評聲音,卻往往忽略了在第一線努力的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以及對台灣能源穩定所做的貢獻。不論是農業也好,太陽光電也罷,都是「看天吃飯」,這些再生能源設施其實是我們共同的資產,更應該齊心守護,而不是一味攻擊與責難。

 

林理事長補充:

剛才提到災害的影響,兩位的觀察都非常正確。這次風災帶來的衝擊,大家都看在眼裡。但是大家沒注意——那就是台電同仁的辛勞。為了儘快恢復供電,他們日以繼夜、不眠不休地搶修電力設施。這些努力並不是為了讓太陽光電先行發電,而是為了確保民生用電能夠儘早恢復,讓每一個地區都能儘快恢復供電。


這次颱風確實再次引發社會對老舊建築耐災能力的關注。部分案場因加裝太陽光電系統而在結構上獲得強化,實際上有效降低了災損,這是事實。然而,遺憾的是,這類正面訊息卻鮮少有人公開說明,因為也確有個別案場受損,擔心一經提出便遭放大檢視。從這兩天的媒體報導中可以看出,風災過後,系統商與維運業者已迅速展開全面巡檢,目前整體可歸納出兩點觀察:

 

(1)   新設案場表現穩定:不論是地面型或漁電共生的設施,整體結構穩定,幾乎沒有重大損壞,少數損壞主要來自外物砸擊,並非系統本身問題。

(2)   老舊畜舍損壞較嚴重:有些傳統畜舍整片屋頂被吹走,但裝設在屋頂上的太陽光電系統卻依然固定在原位。這也顯示,真正的問題在於原本建築老化薄弱,而不能把責任全推給光電設施。

 

目前大家普遍對此議題避而不談,也不願深究責任歸屬。新舊設施的利弊得失本就難以清楚劃分,更難以對外解釋說明;往往講十句好話,也敵不過一句批評攻擊。當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善後補救,儘速協助業者與居民恢復正常生活。


4. 聽友提問: 在裝設畜舍屋頂前,事前是否會做評估?

 

在裝設畜舍屋頂前,絕對會做光電設施的結構安全評估。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畜舍,第一要務就是透過結構技師的專業計算進行加強,這是根據科學數據、不可省略的程序。另一方面,其實我們在現場觀察時,也會有一種「直觀」的判斷:用肉眼觀察建築結構是否穩固、能否抵擋颱風侵襲,心中往往已有初步判斷,這是另一種實務上的考量。

 

然而,這種直觀感受畢竟無法轉化為計算依據,不能作為設計依據來採用。我認為,業界在進行光電系統設置時,通常都會超出基本結構強度的估算,因為一旦發生問題,後果幾乎都是由光電業者來承擔,這正是我們對系統安全性高度重視的原因。


5.   目前在設計光電支架或架構時,是否有抗多少級陣風的規範或設計?


早期的設計大多依據各地區的條件,由內政部訂定的標準為依據。目前這項標準已轉為參考用途。基本上,耐受15級風、陣風達17級標準,這是標準配備。因此,只要是近三到五年內興建的建物,回頭檢視就會發現,多數幾乎都安然無恙,結構表現相當穩定。

 

6.   您如何看待未來一至兩年間太陽光電產業的發展趨勢?

 

自從當選理事長以來,心中始終掛念著這份重責大任,連續好幾天難以入眠。腦中不斷思考著:要如何更有效地照顧這麼多中小企業會員?我也正積極思索推動「屋頂2.0」的可能方向,期盼能為中小業者創造更多可行的發展空間,並為政府推動太陽光電再向前推進一大步。


近期有建議指出,應強化家戶儲能系統,提升用電韌性,所謂「藏電於民」,讓全民在電力使用上更安心,也能感受到參與能源轉型的榮譽感。能源署目前也在推動小kW等級儲能,並研擬統一標準,無論社區或個別家戶,都能確保用電穩定。


此外,對於大型屋頂及特登工廠,也建議儘早評估設置條件。特別是早期開發的老舊工業區,無論是遮陽棚、增建或違建屋頂,都應積極導入光電設施。畢竟在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消耗了大量電力,如今也應承擔創能責任,回應產業永續的需求。


7.   聽友提問: 關於光電板的回收機制?


能源署與環境部目前已針對模組回收議題展開討論,已經提撥每片1000元的回收基金。這次颱風導致部分太陽光電設施受損,產生玻璃碎片、晶片與模組殘件,相關回收處理機制也正積極研議中。

 

值得一提的是,太陽能模組即使在20年後並非完全報廢,其發電效率仍可維持約80%至85%。以學校為例,若光電系統與內線相併,20年後仍可繼續發電,除了基本維運外,幾乎不需額外成本,且能持續發電,反而為校方帶來效益。


8.   學校屋頂皆有太陽能板,在備戰或斷電時,如何利用學校的太陽光電系統防災?


前任理事長一直關心這項議題,其實問題不在於困難,而是「願不願意做」。雖然無法全面普及,但若要達到緊急與即時應變的能力,就必須依靠儲能系統。目前,不論是民間或業界,對儲能仍存在疑慮,多數人仍將其視為潛在的危險設備,尚未完全接受。


然而,儲能技術已大幅進步,模組可從5度、10度、20度逐步堆疊至200度電量。200度的概念是,一般家庭每日用電約為3至5度電,若能儲存20度,就可支撐約四天。需要以這樣的概念進一步推廣,讓民眾理解儲能的實用性與必要性,進而提升用電韌性。


9.   許多國中小學的屋頂早已設置太陽光電,學生對再生能源的實際運作也缺乏了解,作為公會理事長,您如何看待這樣的落差?


自2019年起,我們開始推動「光電球場」的建置,讓運動與發電同時進行,為能源教育從小扎根創造了最佳場域。透過與太陽能的結合,「光電球場」不只是實用設施,更是最具說服力的宣傳與示範案例。在外頭豔陽高照時,球場底下卻清涼舒適,孩子們也在無形中學會了能源如何與生活結合,這正是我們推動光電教育的初衷與願景。

 

 

三、一週綠能新聞


 

美國眾議院3日通過川普力推的《大而美減稅法案》(The One, Big, Beautiful Bill),全力支持化石燃料產業,並擬終結長期以來對清潔能源產業的補貼支持。

綜合外媒報導,美國眾議院3日以218票對214票的些微差距通過《大而美》法案,其中滿足了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大部分優先需求,但擬逐步取消對太陽能和風電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稅收抵免。

 

川普政府在大而美法案中開放聯邦土地和水域用於石油和天然氣鑽探,扭轉拜登政府限制化石燃料開發的政策。法案規定,未來15年內在墨西哥灣地區舉行至少30次租賃拍賣(註:讓能源公司競標鑽探使用權)、每年在九個州的土地上進行至少30次租賃拍賣;並允許能源公司在阿拉斯加公共土地上進行石油與天然氣鑽探。

 

拜登政府過去大力支持再生能源,在《降低通膨法案》(IRA)中給予綠能產業補貼支持,然而,川普政府上任後態度大轉彎,轉為支持傳統化石燃料生產商和核能等技術。大而美法案計劃在2026年之後逐步取消給予再生能源產業的稅收抵免優惠,使未來開發風電、太陽能專案更為困難。

 

不過,最新版本已刪除對不符嚴格標準的太陽能和風能項目徵收懲罰性稅負的爭議條款,對風電產業沒有舊版本那麼嚴苛;丹麥風機巨頭特斯(Vestas)等風電股近日跌深反彈。美國新任能源部長、石油業大亨萊特(Chris Wright)上週五(27日)表示,風電和太陽能補貼「浪費且適得其反」。大而美減稅法案也將於9月30日之後提前終止7,500美元的電動車相關稅收抵免。已與川普鬧翻的科技富豪馬斯克曾揚言,若大而美法案通過,要籌組第三方政黨「美國黨」(America Party),與民主黨、共和黨抗衡。

 

TRENA觀點:

美國風電產業近況淒慘,馬斯克應能深刻體會《降低通膨法案》(IRA)所帶來的好處。「大而美」固然重要,但「小而美」同樣不可忽視。將前朝政策原有的優惠提前退場,對系統施工與設備生產造成嚴重衝擊,導致不少廠商因而倒閉,實屬可惜。


川普之所以對太陽能與風能抱持批評態度,並非完全反對再生能源本身,而是擔憂這些產業過度依賴中國製造,讓中國從中獲利,進而削弱美國在再生能源領域的戰略地位。因此,他真正反對的,是背後的「紅色供應鏈」,而非再生能源的發展。

 

2.   英國首推全國陸域風電戰略,力拼2030電力去碳化,高峰會落在什麼時候

 

英國政府7月4日宣布,將首度推出全國性的「陸域風電發展戰略」,作為加速再生能源部署與創造綠能就業的政策重點。根據規劃,英國將透過一系列措施,擴大陸域風電裝置容量,同時強化地方社區支持與開發流程,目標2030年前達成27至29GW的裝置量,相較目前的16GW提升近八成。

 

這項戰略是英國能源轉型藍圖的一部分,政府希望藉此大幅減少電力部門的碳排放,降低對昂貴化石燃料的依賴,進一步達成氣候目標、強化能源安全並壓低電價。英國能源安全與淨零部(Department for Energy Security and Net Zero)部長 Michael Shanks 表示:「推動更多陸域風電是最合理的選擇,這是英國成本最低的技術之一,不僅建置快速,還能提供當地社區乾淨電力與大量技術工作機會」。


據官方說法,這份戰略可望創造約45,000個工作機會,政府也將同步推出40項具體行動,包括提供地方設施資金(如足球場、圖書館)以鼓勵社區接受風場設置、汰換即將屆齡風機延長壽命,以及簡化新風場的開發審查流程等。

 

再生能源產業組織RenewableUK的陸域風電主管 James Robottom 在聲明中指出:「這些政策能強化投資人與開發商的信心,吸引數十億英鎊的私人資金投入,也將帶動全英國的新供應鏈與高技術就業成長」。

 

根據預測資料,英國在2025年將新增約720MW的陸域風電裝置容量,並於2027年達到年新增約2.1GW的高峰,為整體預測期間內的最高增速。


TRENA觀點:

英國首度推出全國性「陸域風電發展戰略」,目標2030年裝置容量提升至27–29GW。該戰略涵蓋多項具體措施,包括:簡化風場開發與審查流程、提供社區設施資金(如足球場、圖書館)以強化地方支持、汰換並延壽既有風機,以及鼓勵私部門投資,預期可吸引數十億英鎊資金挹注。這些政策設計不僅有助於提升能源自主與就業機會,也為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的台灣,提供了值得參考的發展模式。

 

 

颱風丹娜絲帶來強勁風浪,能源署表示,目前台灣海峽已安裝超過400座風機,經與業者確認,颱風期間離岸風機皆無受損。另外,據台電統計,離岸風電發電量最高發生在7日凌晨、約203.8萬瓩。

 

官員補充,台灣在2017年和日本合作提出風機抗風的新規範,離岸風機必須符合Class T的風力機等級,意即每10分鐘平均風速達每秒57公尺,相當於17級風的強烈颱風,此標準較歐洲頂規的Class 1A還高,且在風速超過每秒25公尺時,會自動停機並鎖定葉片,避免高速運轉而造成損壞。

 

台電解釋,離岸風機於過高風速時會啟動預防性保護機制,降低發電或停止運轉,加上颱風登陸期間部分風場因地形影響形成無風環境,因此颱風期間離岸風機發電量未必隨之增加


TRENA觀點:

在颱風丹娜絲來襲期間,台灣離岸風電展現出卓越的耐風設計與穩定輸出,單日發電量突破200萬瓩,為電網補上重要電力。台灣的離岸風機皆須符合「Class T」標準,此為專為強颱環境所設計的風力機等級,要求風機能承受10分鐘平均風速達每秒57公尺,約等同於17級的強烈颱風,甚至高於歐洲的頂規「Class 1A」標準。

 

儘管颱風期間風浪強勁,風機本體仍能在安全風速範圍內穩定運轉,維持良好的發電表現。離岸風電展現出高度韌性與穩定性,不僅為台灣提供關鍵的電力支撐,也有助於在缺電壓力下穩住整體供電系統,成為能源轉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綠能力量。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T:02-23700930

F:02-23702548

  • facebook
  • facebook

©2018 by TRE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