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請正視太陽光電的減災功能,共同成為面對氣候變遷,加強農漁業韌性的好伙伴!!

中颱丹娜絲七月六日從嘉義登陸後,南台灣多地傳出太陽光電設施受損,引發社會關注。根據媒體報導,嘉義布袋、屏東佳冬、台南北門與學甲等地,包括浮台太陽能、屋頂型設施與學校案場均有不同程度的損毀,部分碎片漂流造成環境困擾,也導致居民與漁民反彈。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及共同連署團體理解社會對天然災害影響的焦慮,也支持應落實事前防災檢查與後續善後責任。但我們也必須嚴正指出:太陽光電系統實際上保護了大量的屋頂,免遭風災破壞,我們應檢討個別案場的受損原因,讓複合型太陽光電系統的發展更為強韌及廣泛,而非詆毀甚至否定整體再生能源政策。



我們要一起說清楚幾件事:


🔹 第一,再生能源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 太陽光電不僅是用來達成「淨零碳排」的國家政策工具,它更是每天在我們學校屋頂、魚塭、滯洪池、閒置農地上,為我們提供在地綠電的基礎設施。它和路燈、電線桿一樣,當出現災損時應被檢討、補強,但不該被敵視、譏諷,更不該被當成政策失敗的象徵。


🔹 第二,許多案場在風災中反而守住了農漁產業的損失。 這次颱風期間,我們觀察到許多漁電共生案場因為有溫室保護與遮蔽設計,讓魚塭免於海水倒灌、魚群流失的災害;農電共生案場則因棚架結構減少了農作物的損毀;老舊畜舍或廠房因設置太陽光電系統而翻新屋頂,大量減少受災情形。魚蝦對水質的改變非常敏感,短時間的強降雨,會造成水質、鹽度瞬間改變,就算魚塭沒有溢堤,水質鹽度改變也會造成魚蝦大量死亡,損失難以估計;而漁電共生溫室維持住水質,保護了魚蝦,保住了漁民的心血。這些案例顯示:太陽光電設施實際上也是災防系統的一部分,提供農漁業更高的韌性與保險機制。


🔹 第三,新案場顯示出更強的耐風能力。 雖然部分早年設置、屋頂老舊結構的案場確實出現零星光電板吹落等現象,然而,隨著氣候環境條件越來越嚴苛,光電新建案場首重結構安全設計,不斷強化防颱、防震等防災設計,根據多方回報,多數新建案場在此次颱風中維持完整、持續穩定發電。這證明技術規範與耐風設計已不斷進化,不應以過去個案否定整體發展。



我們呼籲社會與政府

  1. 正視太陽光電及其他再生能源設施的減災效果,呼籲媒體報導時要「平衡、客觀、查證」。

  2. 啟動「再生能源防災強化行動計畫」災區重建應將太陽光電及儲能設備納入考量,並檢討設計規範調整之必要性,並落實設計與事前檢查制度化。

  3. 支持在地綠電從業人員的災後修復,保障基礎設施安全與信心。



極端氣候將越來越頻繁,能源設施也將面對更多挑戰。我們需要的不只是面對風災的反省,更是社會集體對未來的選擇與支持。

讓我們一起停止惡意中傷,攜手修復與前行。正視太陽光電的減災功能,台灣能源轉型不該在風雨中倒退。


發起單位: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共同連署單位:

  1. 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商業同業公會

  2.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

  3. 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

  4. 環境公正義暨能源轉型協會

  5. 台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

  6.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


2025/07/10 聯合共同聲明。


 
 
 

Комментарии


T:02-23700930

F:02-23702548

  • facebook
  • facebook

©2018 by TRE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