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3 風雨過後,太陽光電撐得住嗎?從台灣現場到歐洲共識,再看全球能源轉型
-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
- 7月22日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
本集來賓:
凱茂科技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清良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 趙恭岳
👉加入『贊助TRENA』支持綠能知識的傳遞

所有頻道位置:
ApplePodcast : https://pse.is/3b5vgj
Sound On : https://pse.is/3jkcex
Spotify : https://pse.is/3bvnkh
KKBOX:https://kkbox.fm/0t013F
一、TRENA散步陪你聊 - 凱茂科技能源有限公司 陳清良 總經理(資深太陽光電開發商、綠能教育講師)
主題:風雨過後,太陽光電挺得住?談冤旺太陽光電鬼故事
1. 這次颱風侵襲過後,對於媒體的報導,您認為是否有過度放大或失衡之處?
有些特定媒體在報導時,拍攝手法偏向單一受災點,從多個角度進行取景,營造出如同「損毀千千萬萬」的視覺效果,進而大肆渲染,這樣的作法其實並不恰當。當客戶或民眾向我詢問這類事件時,我通常會這樣回應:任何事物都有其風險,開車可能發生車禍,搭飛機有失事風險,坐船也可能遇到翻覆的意外。重點是我們應從政策面著手改善與調整,而非因個別事件就全盤否定整體發展方向。
這次颱風的威力極強,連漁港裡的漁船都被吹翻,甚至被吹上海岸。在這樣的情況下,設置於海面的光電設施出現底座受損的情形,其實應該是可以理解的。我自己是在海邊長大的,深知當浪高達6到8米,且是連續性的時候,設備是很難承受這樣的衝擊。當然,有些結構與設計仍有優化的空間,需要透過經驗累積與技術改進,逐步進行調整與強化。但比較令人遺憾的是,部分媒體報導傾向偏頗,帶有攻擊性與傷害,這對於整體產業並無實質幫助。
也有民眾問到:「為什麼不繼續使用核能?」我會這樣說明:就像你家每個角落都被塞滿了燃料棒,一旦沒有更多空間可以放置,你還能怎麼繼續使用下去?目前,國際上有設置所謂的「最終處置場」,專門用來永久儲存用過的核燃料。過去曾將部分核廢料暫時運往蘭嶼,但這樣的作法對當地居民而言並不公平。
2. 依您的觀察,目前業界案場受災情況,是否如部分媒體所報導的那般嚴重?
在颱風期間,就有多家銀行主動來電詢問案場是否出現災損,以及是否需要申請保險理賠。我當時回覆:「沒有發生災損。」其實銀行比誰都還要緊張,對於風險控管特別敏感,一有風吹草動就立刻關心相關情況。
TRENA觀點:
根據統計調查,本次颱風造成的實際損壞比例約千分之2.4;然而,部分媒體的報導,讓人誤以為損壞比例為百分之24,兩者之間呈現極為誇大的落差,容易讓社會大眾產生錯誤的認知與不必要的疑慮。
陳總經理補充:
這其實完全是拍照手法所造成的誤導。以前我在做環境報告的時候,也會進行現場拍攝。舉例來說,某個地點只有十棵樹,就可以拍得讓畫面看起來像是一整片森林。同樣地,當媒體針對單一損毀的光電設施,從多個角度拍攝,就很容易營造出「成千上萬設施毀損」一樣。
目前業界在抗颱設計與施工方面已有相當成熟的經驗。此次媒體所拍攝的畫面,多屬個別受損案例,並不足以代表整體情況。事實上,只要周邊的錨定結構設計得當、施工扎實,系統本身並不容易受到損害。以湖面型設施為例,即使颱風來襲掀起大浪,通常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3. 依您的觀察,這些損壞是比較偏向設計,還是施工的問題?
原則上,抗風能力的關鍵主要在設計階段,施工多依照設計圖進行。目前中央對水面型光電的理解與實務經驗仍較不足,情況與早期發展屋頂型光電時頗為類似──當時中央因無法全面掌握屋頂結構,多數案場採用鋁製支架,其抗風能力有限。隨著經驗累積,如今業界已普遍改用鋼構設計,大幅提升整體抗風性能。
4. 這次颱風過後「只有光電被批評」?為何不是其他設施如屋頂鐵皮、電線桿、路樹、招牌?
這應該是來自對岸的政治操作與輿論鬥爭。有時候社會上會出現一些聲音,指責台灣的光電發展導致氣候暖化、破壞環境等。但我通常會直言指出:全球在光電設備的生產與製造,數量最多的其實正是中國。所以我會反過來提問:「我們當然可以監督並批判政府的作法,但是我們更應該批判的是習近平政權,中國造成的氣候暖化、破壞環境等更大,不是嗎?」當我這樣回應後,對方往往就會轉移話題,避而不談,不再繼續深入討論。
5. 如果要在學校、社區推廣綠能,被問到這些問題,您通常會如何回應?
通常會有所謂的Q&A,任何社區都會遇到親中立場或受中國影響的人提出尖銳的問題。我們就只能針對對方所提的問題,直接而理性地回應,讓他無從反駁。這樣的方式較快且有效。畢竟台灣是民主社會,他們也無法肆意發表過激的言論,更何況現場氣氛往往會讓他們感受到周遭民眾正在關注他的發言,好像隨時可能傳進某個「偉大」群組一樣。
6. 颱風過境後,整體情況看起來相當嚴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何會造成如此大的衝擊?
這次颱風造成南部地區約6,000到8,000戶住家的屋頂毀損,損害程度其實遠比光電設施更為嚴重。除了住家受創,許多漁港內的竹排也被強風吹上岸,甚至連民宅都遭殃。從整體來看,這些災情的嚴重性其實超過了光電板的損毀情況。與其過度放大光電設施的損害,社會與政府更應聚焦在真正的重災區,強化與改善防災能力,才能有效預防類似災情再次發生。
7. 對於太陽能板抗颱能力不足、工程設計的檢視及環境污染誤導等,您對未來的建議與展望,應該有怎樣的學習與建議?
太陽能板抗颱能力不足:如果能先施作鐵皮結構,再進行光電系統的建置,整體的抗颱能力與結構穩定性都會更為提升。這樣的設計不僅更安全,也有助於延長設施壽命。目前,全台已有多數縣市採納此作法,僅剩花蓮與台北市尚未核准相關的結構設計。
環境污染與發電影響的謠言與誤導:部分網路資訊將風災造成的損害與光電產業不當連結,散播諸如「光電板破損導致海水污染」或「造成大範圍發電缺口」等錯誤說法。
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本身就充斥著各種潛在的污染源——無論是衣物上的染料,還是家電產品中使用的晶圓材料,這些都是現代生活中難以避免、且對環境可能產生影響的元素。事實上,光電設備所使用的晶圓、鋁框與玻璃板,在我們的居家環境中亦隨處可見。若僅因這些材料的存在便將其視為污染來源,那麼我們的生活環境早已處於污染之中。
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改變生活方式,朝向更永續的方向前進,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而不是因為光電使用了某些材料就全盤否定它的價值,以偏概全。事實上,光電系統本身的污染風險相對低,但它所創造的能源價值與減碳貢獻卻是極高的。
TRENA觀點:
感謝陳總經理的精彩分享。也在此呼籲大家理性看待綠能政策——面對風災來襲,與其散播對綠能的不實報導,不如思考如何採取實際行動:善用「綠能」結合「儲能」,實現「自己發電、自己用」、「自己家園、自己救」。
二、來賓訪問 - 趙恭岳 博士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 執行長
主題:從歐洲共識會議看能源轉型的公平與加速——五大原則帶給台灣的啟示
此新聞稿來自 ICLEI 歐洲,重點介紹了歐洲在 2025 年 4 月 2 日達成的一項重要協議。這項名為「快速與公平再生能源與電網」的倡議旨在透過解決當地反對意見,來加速歐洲再生能源的部署。該協議由ICLEI 促成,匯集了商業開發商、地方政府、公民社會和能源社區,共同建立一套共同原則,以更有效率、並獲得更強烈社區支持的方式建設再生能源計畫。最終目標是幫助歐盟實現其2030年再生能源42.5%的目標,同時確保能源轉型更加公平。
歐盟為達成2030年42.5%再生能源目標,卻在地方阻力、程序繁瑣、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卡關。歐洲跨部門、跨利害關係人的歷史性會議,具體凝聚出五大原則,歐洲能源價格大漲、能源轉型問題已不在技術、最大阻力在社會共識、如何凝聚共識非常重要。
1. 這次會議是由ICLEI所促成,在台灣的合作夥伴為「國際氣候發展智庫」(ICDI),因此特別邀請趙博士來分享歷史性的歐洲共識會議?
其實再生能源的比例已達新高,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歐洲的能源轉型也面臨嚴峻挑戰。烏俄戰爭引發能源價格飆漲,促使部分聲音主張將天然氣與核能納入永續分類標準裡,甚至重新思考替代能源的選擇,導致能源轉型進程延宕卡關,進而凸顯出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技術,而是來自於人——「為反對而反對」的阻力。
因此,如何凝聚社區與居民的共識,成為推動能源轉型的關鍵。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盟與 ICLEI、利害關係人、歐洲夥伴及風電與太陽能業者等攜手合作,強調未來應簡化行政流程、提升感知公平性,並在多方利益間尋找可行的共識,讓再生能源轉型在歐洲得以持續向前推進,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點。
2. ICLEI是什麼樣的組織以及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ICLEI(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地方環境倡議國際委員會)是一個由地方政府發起的共同聯合會的組織,全球已有超過一萬個城市成為其會員。在台灣,目前有12個城市加入為會員,而在歐洲,更代表了2,000 多個不同的城市,堪稱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城市代表。
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期間,ICLEI代表「地方政府與市政當局憲章組織」(LGMA, Local Governments and Municipal Authorities)進行相關的政策倡議與談判,扮演著全球城市重要代表的角色。過去幾年,ICLEI積極串連歐洲各地利害關係人,在其推動架構下成功凝聚多方共識,展現出作為協作平台的關鍵功能。若對照台灣的情境,我們同樣需要一個能夠促進溝通、匯聚多方意見的對話平台,而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TRENA)正是具有潛力擔任此角色的最佳選擇。
3. 「感知公平性」是什麼概念?為何成為這次會議的關鍵核心?它和過去常提的程序正義、公正轉型有何不同?
「程序正義」的核心在於確保決策過程與結果的合情合理性,避免出現「毒蘋果」(即程序不正義導致結果不被接受)的情況。而「公正轉型」則強調在轉型過程中照顧所有利害關係人,實踐「不遺落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的原則。然而,即使程序與制度設計完善,仍可能有部分民眾產生相對的失落感,覺得自身意見未被重視,這是因為「公平性」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主觀性,不同人對公平的感受標準並不一致。
因此,所謂的「感知公平」(perceived fairness)的概念就顯得格外重要。它強調在決策過程中,應確保每個人都有充分表達意見的機會,獲得應有的尊重,使聲音被聽見、訴求被理解與納入考量。即使最終結果未必完全符合所有人的期望,但只要過程具備包容性,並讓參與者感受到其意見在某種程度上受到重視與回應,大多數人便更容易接受最終的妥協與共識,進而達成心理上的公平認知與對共同目標的支持。
TRENA觀點:
在地熱開發過程中,即使開發區域位於原住民部落區的私人土地上,依法不屬於《原住民族基本法》規定的諮商同意權範圍,形式上已符合現行法規。然而,實際上開發場址仍鄰近原住民部落,設置地熱電廠勢必對其生活環境產生影響,導致居民感到不安甚至引發抗爭,這正凸顯了「感知公平性」的重要性。即便在法律層面沒有義務進行諮商,但若能設身處地理解在地居民的感受,主動溝通、尊重其關切,讓其感受到被聆聽與被尊重,將有助於紓解衝突,讓再生能源的開發過程更加心平氣和。
趙執行長補充:
無論在國際或國內,社會的運作終究還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讓事情得以往下推進。除了「依法行政」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實務中尋求一種合理的平衡,兼顧「情、理、法」,在符合法律的基礎上,也考量人情與社會常理,才能讓政策更具彈性與人性,真正取得民眾的理解與支持。
4. 五大原則的內涵為在地影響力、在地價值、透明度、自然正向、賦權社群主導——是否可簡述其核心意涵?
(一) 在地影響力:確保地方居民擁有實質發言權,能夠表達意見,並參與雙向溝通過程,使其在決策中發揮實質影響力。
(二) 在地價值:除了創造經濟價值,更應重視與在地文化及社會價值的連結,促進居民的認同與支持。
(三) 透明度:決策與溝通過程須公開透明,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與理解。
(四) 自然正向:不僅應符合環評規範,更應思考如何讓開發行為與自然環境相互結合,創造對生態有益的正向影響。
(五) 賦權社群主導:由社區主導未來的管理與維護工作,提升參與感,讓居民真正成為永續發展的關鍵推動者。
5. 您認為目前歐洲在落實這五大原則時,面對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正面的案例是什麼?
從今年三、四月開始推動相關討論,最大的挑戰來自於過去幾年技術層面仍面臨許多困難。然而,透過建立共識機制與原則,逐步提升民眾對再生能源轉型的基礎知識與整體認知,才能真正培養出公民素養。當這樣的素養逐漸形成,社會才有可能進一步展開理性的公共討論與有效溝通。否則,若僅仰賴政府與業者單方面主導推動,將難以真正促成全面的能源轉型。
唯有每一位公民都願意站出來參與、主動表達立場與意見,從下而上地支持並推動整體政策方向,能源轉型才有可能真正落實於生活之中。這也正呼應《TRENA能源轉型白皮書》所強調的核心理念——從「能源選民」邁向「能源公民」,讓人民真正成為引領能源轉型的主體力量。
6. 在台灣,地方政府應如何更有效地扮演協調者與信任建構者的角色?
在台灣,公部門已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地方政府也陸續跟進,各相關企業、公協會及利害關係人也都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但真正的挑戰在於:我們如何在地方層面找到類似「部落長老」或「意見領袖」這樣能夠凝聚共識、帶動社群的關鍵人物。
從我的觀察來看,地方政府未必能完全勝任這樣的角色——要在多元立場之間取得平衡,本身就面臨挑戰。因此,我想再次提出建議:TRENA是非常適合擔任「台灣共識會議」平台角色的組織,能夠跨越部門、產業與社會的能力,能有效匯聚多方意見,促進理性對話,發揮中介與橋樑的功能,讓能源轉型得以更穩健、有共識地向前推進。
Komentar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