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P.54 澳洲家用電池補助上路|從美國燃煤延役再起看台灣核三延役辯論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


👉加入『贊助TRENA』支持綠能知識的傳遞

ree

所有頻道位置:


 一週綠能新聞


國外新聞:

1.     澳洲啟動家用電池補助計畫,加速能源自主並降低帳單負擔

駐澳大利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經濟組 郭組長妙英

澳洲政府啟動「廉價家用電池」計畫(Cheaper Home Batteries program),協助家庭、小型企業與社區團體降低能源費用、減少對電網依賴,並推動再生能源普及。該計畫將電池價格降低約三成,讓更多已安裝屋頂太陽能的住戶能配置儲能設備,實現能源自主管理。

 

目前全澳約三分之一家庭安裝屋頂太陽能,但僅四分之一擁有儲能電池。新補助方案提供約4,000澳元補貼,相當於一般家用11.5度(kWh)電池價格七折優惠。若採用5度小型電池,補助則約1,800澳元。安裝電池後,僅儲能即可為現有太陽能家庭每年省下約1,100澳元,若同步新增太陽能與儲能系統,年省可達2,300澳元,相當於一般住戶電費的九成。

 

該計畫由清潔能源監管機構(Clean Energy Regulator, CER)透過現行「小型再生能源計畫」(Small-scale Renewable Energy Scheme)執行,預計至2030年促成逾100萬顆家用電池安裝。補助金額依電池容量計算,保障民眾可依需求彈性選購,兼顧價格與實用性。


除家用電池補助,政府同步推出150澳元直接帳單減免,並投入大規模資金改善10萬戶社會住宅,包括強化隔熱、更新高效電器、增設太陽能與電池設施,確保弱勢家庭受惠。


此外,政府透過投「太陽能銀行」計畫(Solar Banks program)投資1億澳元,協助公寓與租屋族共享太陽能與儲能效益,預計覆蓋2.5萬戶。社區導向專案亦積極推進,如ARENA「郊區電氣化試點」(suburb-wide electrification pilots)及「社區能源升級基金」(Community Energy Upgrades Fund),擴大全國綠能參與。


氣候變遷暨能源部長Chris Bowen表示,澳洲是全球屋頂太陽能領先國,家用電池是下一階段重點。相關家用及社區儲能電池補助措施可大幅減輕家庭電費負擔,加速電池成本回收,同時優化電網與家庭用電配置,實現廉價、安全、快速的再生能源普及目標。

 

TRENA觀點:

澳洲政府啟動「廉價家用電池」計畫(Cheaper Home Batteries program),協助家庭、小型企業與社區團體降低能源費用、減少對電網依賴,並推動再生能源普及。該計畫將電池價格降低約三成,讓更多已安裝屋頂太陽能的住戶能配置儲能設備,實現能源自主管理。透過日間儲能,確保晚間家庭用電不間斷,這正是台灣在經歷此次颱風後,所需要的能源自主與韌性。

 

除家用電池補助,政府同步推出150澳元直接帳單減免,並投入大規模資金改善10萬戶社會住宅,包括強化隔熱、更新高效電器、增設太陽能與電池設施,確保弱勢家庭受惠。南部地區部分地區至今仍停電超過兩週,對居民生活造成極大影響。相比之下,澳洲政府提供每戶150澳元的電費帳單減免,從根本著手,確保弱勢家庭能實際受惠。這樣的作法,在此次颱風過後,值得我國政府作為借鏡與參考。

 

許多南部民眾明明屋頂裝有太陽能板,卻在這次颱風後依然面臨長時間停電,原因在於大多數太陽能發電皆採用「躉售」模式,將電力全數賣給台電。一旦集中電網發生問題,這些太陽能板就無法併入自家用電系統,住戶依然無電可用。若家中除了太陽能板,還搭配儲能設備,便可在斷電時自行供電,進一步讓區域電網分散風險。經歷此次颱風災害後,我們更應重新思考「售電獲利」與「自發自用」之間的利弊權衡。

 

2.    美國九成太陽能板變垃圾,專家呼籲回收迫在眉睫

 

太陽能與風能,是地球轉向脫碳的重要途徑,但是所有東西都有使用壽命,這些大型風扇與太陽能電池板很難回收,因此幾十年後,可能會成為污染環境另一大禍害。

 

太陽能板超過九成的材料是由玻璃、塑膠、鋁和銅線層構成,在這些層之間夾著一層半導體層,通常由矽或碲化鎘製成,將陽光轉化為電能。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已安裝數百萬塊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機一樣,太陽能面板使用壽命是 25~30 年,年限到了之後,太陽能板就會老化,在持續多年的加熱和冷卻循環下,細小的裂縫會逐漸出現,沉澱物會腐蝕框架,材料層也會開始剝落。

 

在美國,太陽能板不堪使用之後,不是進入回收程序,而是丟到垃圾填埋場,原因在於太陽能板幾乎不可能回收,2023年美國九成退役太陽能板都是當作垃圾填埋。

 

回收是賠錢生意:

太陽能板設計目的是能抵禦多年的風吹雨淋,堅固耐用,不易損壞,因此回收所需工序特別複雜。其次是成本很高,送往垃圾掩埋場的成本在1~5美元之間,但回收成本可能是這個數字的三到四倍,大約18美元。太陽能板內部的貴重材料,例如銀和銅,含量很少,價值約為10~12美元,使回收成為一種賠錢的方案。

 

電池板中的玻璃也很難回收,因為多層玻璃黏合在一起,需要先分離才能熔化再利用。如果分離不夠精確,回收的玻璃品質沒辦法用於製造其他太陽能電池板或窗戶,只能用於品質較低的用途,例如建築項目中的填充材料。

 

其他舊太陽能板可能含有少量有毒金屬,例如鉛或鎘,專家也很難判斷是否存在有毒物質,因此,許多擁有大量太陽能板的公司只是假設它們的電池板是危險廢物,增加處置和回收的成本。

 

回收需要從源頭再思考:

但太陽能發電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供電方案,電氣工程師提供幾點建議,呼籲對太陽能板後續做更謹慎的規劃,包括延長使用壽命,從 25 年延長到 50 年,使用更耐用的材料、耐候零件、即時監控太陽能板性能,以及在零件磨損前進行預測性維護來更換零件,可以大幅減少浪費。

 

建造更容易拆卸成由不同材料製成的獨立零件,也能加快回收速度,如使用像樂高積木一樣拼合的零件,也可以使用可溶解的密封劑和黏合劑。此外也要積極研發提取高純度單一材料的方法,例如,一種名為鹽蝕的製程可以回收超過 99% 的銀和 98% 的矽等等。

 

國際再生能源機構估計,到 2050年,全球太陽能板廢棄物總量可能達到 7,800 萬噸。如果這些回收材料全部重新投入經濟,到 2050年價值可能超過 150億美元。

 

回收不只防止有毒物質進入垃圾掩埋場,也可以實現循環經濟,各國政府可以為使用回收材料提供稅收減免或其他財政激勵措施,並禁止將太陽能板丟棄在垃圾掩埋場。台灣2019年開始有建立太陽能板回收機制,包括業者安裝錢預繳處理費、登記序號與媒合合法清除機構,但技術與回收設施仍不足,2035 年起台灣每年預計產生逾十萬公噸廢棄太陽能板,太陽能板是災難還是黃金,這十年可能是關鍵時期。

 

TRENA觀點:

美國目前有高達九成的太陽能板最終成為垃圾,主因在於回收技術繁複、成本過高,業者普遍認為這不是一門值得投入的生意。缺乏誘因、欠缺法規機制,加上回收價值有限,使整體回收體系難以推動。事實上,美國在早期並未進行長遠規劃,未能從源頭設計階段就思考太陽能板的生命週期管理。

 

與美國的情況不同,台灣政府早已預期到太陽能板在20至25年後可能面臨的退役與回收挑戰,自2019年起即著手建立回收機制。每裝設1kW太陽能系統需預繳1,000元處理費,並完成序號登記、媒合合法清除處理機構,由業者負責後續回收事宜,形成較完整的管理流程。這次颱風帶來的衝擊也提醒我們,無論是回收制度還是抗颱韌性,都應持續強化與完善,讓台灣的再生能源推動機制更為健全與持久。

 

3.   美國AI用電飆升,燃煤電廠延役潮回歸?能源轉型將進入新階段

 

原本準備走入歷史的燃煤電廠,竟因AI用電潮和國家安全理由被「叫回來上班」。美國川普政府近期強勢介入電廠退役進程,重啟部分燃煤與燃氣發電設施,引發市場、企業與環保界高度關注。當能源轉型遇上數位浪潮,美國的能源未來正面臨一場劇烈碰撞。


燃煤電廠「準退休」,卻被急召回:

密西根州JH Campbell燃煤電廠原定於2025年關閉,當地社區甚至已著手規劃土地再利用。不過,川普政府近期以「區域能源緊急狀況」為由,下令讓這座營運逾60年的老電廠繼續發電。不只這一座,費城一間原計畫退役的燃氣電廠也遭遇類似命令。這些「緊急續命」的行政命令以90天為期,後續可展延,使原本穩定的退役時程面臨變數。

 

能源部表示,這麼做是為了確保電網可靠度,因為過去太快關掉基載電力(如煤與氣)恐讓電力系統不穩。

 

AI資料中心成為能源「黑洞」:

這波政策轉彎背後,最大推手就是AI。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資料,2017年至2024年間,全球資料中心用電量成長12%預計2030年前將再翻倍,其中AI資料中心將占逾一半需求。

 

川普政府強調,AI屬於國家安全範疇,必須確保有足夠且穩定的電力來源。與太陽能、風電相比,燃煤電廠雖污染高但供電穩定,於是重新被拉回檯面。過去十年,美國煤電佔比已從近四成(2014年)跌到約15%。如今政策風向丕變,讓原本逐步關廠的燃煤業又看到一絲曙光。


但問題來了:這些資料中心的背後業主:Google、Meta、Microsoft 等大型科技公司,多已承諾「淨零排放」與100%使用綠電。根據 預測,這些企業的綠電需求將在2035年前成長至275GW,足以供應兩億美國家庭的用電。一旦電力來源摻入燃煤,將與其永續目標發生衝突。儘管目前科技巨頭對是否接受煤電供電尚未明確表態,但勢必將面臨壓力測試。

 

能源轉型、地方發展陷入兩難

除了氣候衝擊,地方經濟轉型也是焦點。美國許多「煤炭社區」其實早已開始尋找新出路,期盼能轉型成為再生能源或綠色製造的據點。但川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卻不僅「叫回燃煤電廠」,甚至還削減原本用來扶植綠能與地方轉型的預算,包括稅收抵免與綠色銀行投資基金。


環保與勞工組織聯盟BlueGreen Alliance批評:「川普給這些社區的不是未來,而是虛假的希望,還加重了污染負擔。」

 

美國能源政策將走向「雙軌並行」?

川普政府以AI與能源安全為理由,加快支持傳統燃煤與燃氣發電,短期內可能帶動煤炭、燃氣與電力產業的「回春行情」,接下來可關注以下幾個方向:

短期利多族群:燃煤供應鏈(如運輸、設備維修、儲煤)、基載電力公司。

潛在矛盾焦點:企業綠電採購承諾 vs 燃煤供電現實的落差,可能引發 ESG 評級爭議。

政策變數風險:如民主黨再掌政局,或地方政府提訴訟反制,這些「90天命令」可能快速被撤銷。

 

長期而言,美國是否會出現「一邊加碼AI燃煤電力、一邊高喊綠能投資」的雙軌政策結構,值得密切觀察。這不僅攸關美國能源政策方向,更可能影響全球AI產業的能源倫理與供應鏈重組。

 

TRENA觀點: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資料,2017至2024 年間,全球資料中心用電量成長了12%,預估在2030年前將再翻倍,其中AI資料中心將占超過一半。AI迅速崛起,成為能源政策轉彎背後的關鍵推力。

 

川普政府視AI為國家安全範疇,強調必須確保穩定且充足的電力來源。與太陽能、風電相比,儘管燃煤電廠污染嚴重,但因供電穩定,於是重新被考慮納入能源組合。但問題也隨之浮現。Google、Meta、Microsoft 等大型科技公司已承諾淨零排放與100%使用再生能源。預估到2035年,這些企業對綠電的需求將達275GW,足以供應約兩億戶美國家庭。一旦混入燃煤電力,將與其永續承諾產生衝突。這也迫使企業尋求替代方案,如購買小型模組化核電(SMR)或直接投資自有風場。某種程度上,這或許也將推動能源多元化發展,天祐美國!

 

從長遠來看,美國是否會出現「一邊擴張AI、依賴燃煤供電;一邊高喊綠能投資」的雙軌能源政策,值得密切關注。這不僅影響美國內部的能源走向,更將牽動全球AI產業的能源倫理與供應鏈重組。


國內新聞: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即將擔任重啟核三公投的正方辯論代表,與總統賴清德關係良好的他,立刻引發各界議論,19日一早童子賢接受本刊訪問時強調,相信賴總統對核能的態度是進步、開放、務實的。「參加辯論,無關政治色彩,也無關藍綠白,我認為能源政策是重要的公共政策,值得我們『追求真理、說出真話。』參與辯論決定,是沒有政治考慮的,也不會有關係生變的顧慮。」


TRENA觀點:

·       經濟部為什麼會沒有反對的理由? 從一般公眾來看,等同經濟部同意延役或是說棄守立場。這是一個負責任的作為嗎?

·       那為什麼要出來公投?

·       行政院推派的人選,包括台電代表,台電是經濟部的下屬單位,請問他要用甚麼立場表達反對意見?

·       台上的人,都是氣候變遷對策委員,請問我們要如何看待政府的氣候變遷因應政策?


 
 
 

Comments


T:02-23700930

F:02-23702548

  • facebook
  • facebook

©2018 by TRE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