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4 李冠億的綠能職涯路:從青年氣候倡議到離岸風電開發
-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
- 3天前
- 讀畢需時 6 分鐘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張雅惇
本集來賓:
EDFR再生能源公司台灣區市場開發 副總監 李冠億
👉加入『贊助TRENA』支持綠能知識的傳遞

所有頻道位置:
ApplePodcast : https://pse.is/3b5vgj
Sound On : https://pse.is/3jkcex
Spotify : https://pse.is/3bvnkh
KKBOX:https://kkbox.fm/0t013F
一、 TRENA散步陪你聊 - EDFR再生能源公司台灣區市場開發副總監—李冠億
1. 請分享一個印象最深刻的綠能鬼故事(或謠言)?
2015年以公民團體的身份首次參與巴黎氣候協定(COP)。當時現場聚集了來自政府部門、私部門、學界與公民團體的參與者。我發現有兩種類型的人:一種是清楚知道自己要推動什麼,並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另一種則比較偏向本位主義,認為只有特定部門或團體才是推動氣候行動的關鍵,例如:有些人堅信應由政府制定政策來領導氣候變遷;有些人則認為私部門擁有最多資源與彈性;也有人認為只有公民團體才是真正代表正義與正確的方向。然而,我認為氣候變遷絕非單一部門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公私協力、跨領域合作。
當我第一次參加COP時,我觀察到不同參與者的態度截然不同。有些人雖對議題尚不熟悉、仍在摸索,但依然保持開放的心態;然而,也有些人對其他倡議或聲音抱持排斥態度,只專注於自己所關心的談判議題,並不認同在COP推動多元倡議的必要性。對我而言,這是令人遺憾的,因為氣候變遷是一個橫跨政策制定、實務操作與日常生活的議題,唯有擁抱開放的思維,才能兼顧多方需求、尋求共解之道。在與他們私下互動後,我理解到,他們對其他領域的陌生與不了解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每個人的專長有限。然而,若缺乏對陌生領域的好奇與學習意願,反而可能限制了他們原本希望推動的氣候議程發展。
Part 1:從氣候倡議走向綠能職涯
2. 你早期是在青年氣候聯盟參與氣候行動,當時參與COP21的經驗,對你產生了什麼影響?
當初開始接觸氣候變遷議題時,我深刻體認到:這並不屬於某一種話語權,或單一專業領域,推動氣候行動需要來自各種背景、具備多元能力的人一起參與。氣候倡議的進程中,不該被「理工男的天下」刻板印象所侷限——這是一場需要每一個人投入的行動。當時的夥伴們遍布在公部門、私部門、社區層級,大家在不同崗位上努力推動再生能源與氣候政策。TWYCC(Taiwan Youth Climate Coalition,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成員來自各地,也有不同專業背景。我自己是會計系畢業,透過TWYCC參與COP21與COP22(後者於摩洛哥舉行),也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氣候議題之間其實有密切關聯。
我在COP的分會場注意到,除了談論「減緩」、「調適」、「資金」、「技術」這些重要的框架外,思考關於「氣候與永續資訊揭露」的討論。這些討論牽涉到如何從資料的計量與計算,到資訊揭露的完整性。這與我們在會計領域中,對財務報表資訊揭露的思維異曲同工。當時會場中有許多主題聚焦於:如何從現有的財務揭露邏輯,轉換到碳排放的資訊揭露,乃至更廣義的永續或氣候議題的資訊揭露。這讓我體會到,商業管理與會計知識,不只可以應用在企業經營,更能運用在氣候變遷的談判與治理。
TRENA觀點:
我們正親身見證一場歷史性的轉變──從財務資訊為主的企業報告,走向強調非財務資訊揭露的時代,包括ESG(環境、社會與治理)以及企業社會責任(CSR)等面向。這不只是形式上的改變,而是價值與治理邏輯的重構。當揭露的標準與工具逐漸專業化、制度化後,打開非常多的面向,讓更多來自不同領域的人能夠參與其中。過去談到這些議題時,常被認為是理工背景的專屬場域,但現在已經不再如此。資訊揭露的工作需要各界的專業者,都能發揮關鍵作用。這是一個多元專業共同開啟氣候與永續治理新視野的時代,真正落實「每一個人都能參與氣候行動」的精神。
Part 2:加入EDFR,走進離岸風電第一線
3. 你後來進入EDFR(法國電力集團)北京辦公室,這段時間主要參與哪些工作?是什麼樣的契機從北京回到台北?
在北京時期,我尚未直接參與能源議題,最初接觸的是氣候變遷相關議題,如「減緩」「調適」「資金」「技術」等核心主題。儘管能源是氣候行動中的關鍵議題,當時因種種原因尚無緣深入接觸。直到加入EDFR(Électricité de France Renewables)後,才真正踏入能源領域。作為一家公共事業型的電力公司,我開始實際參與能源服務與技術專案,從開發、建置到營運的整個過程。憑藉會計系背景,我在EDFR的第一份工作便是負責投資與資產管理,聚焦於資金的配置與運用效率,確保發揮最大效益。將財務專業應用於能源投資的實務場域中,推動包括電廠的早期開發、工程興建施工,及後續的經營與維運。
我在公司服務六年,一直都是參與離岸風電相關業務。當時亞太地區的離岸風電發展如火如荼,毫無疑問,台灣是推動得最早、進展最快的核心市場之一,同時日本、韓國也相當積極投入。離岸風電與整體再生能源產業,與政策的支持與明確性高度相關。到了2020至2022年間,台灣進入第二階段風場開發的尾聲,準備邁向第三階段的區塊開發。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看到了台灣的投資機會,並選定了一些潛力標的,其中包括「蔚藍海彰化」與「蔚藍海苗栗」兩個專案。
Part 3:回台打前鋒,成為第一位在台員工
4. 2022年初回到熟悉的台灣,成為EDFR在台首位員工。在疫情期間,從零開始建立團隊與在地關係,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情與責任?
情緒其實相當複雜,雖然回到的是自己非常熟悉的地方,但所面對的工作內容與業務卻是全新的挑戰。不過,我始終相信這是一場團隊的合作。當時有張總經理與法國同事們一同並肩作戰,我從來不是一個人、也從不是唯一的一個人。團隊,是推動一切的核心。
能源專案從投資到開發,涵蓋層面非常廣泛——從市場與專案開發、供應鏈整合、綠電交易到銀行融資,各階段都需要不同專業的人才投入。而我認為最重要的心態,是清楚理解自己的能力邊界,並懂得與他人協作,把事做好。
5. 你如何看EDF和EDFR,兩個不同的能源別,要如何互相的溝通?是否有排斥性?
EDF從一開始就明確定位自己為一家「低碳」發電的能源公司。雖然公司主力為核電,但低碳始終是我們的核心目標。大多數核電廠集中在法國或核能政策明確的國家。而在全球市場布局上,EDF在海外更積極發展的是再生能源與多元能源服務,例如冷熱供應、能源運算與服務,這兩種業務才是我們在國際市場推動的重點方向。
EDFR將與EDF旗下的International Detegent合併,成立新的法人機構——EDF Power Solutions。這項整併象徵著EDF在全球布局上的重要轉折,也代表公司對於不同能源技術的整合與掌握,將進一步推進低碳能源的開發與全面布局。
Part 4:如何給畢業生及求職者除了半導體以外的綠能職涯建議
6. 很多聽眾是剛畢業的大專生,對再生能源很有興趣,你會給他們什麼樣的建議?
從參與TWYCC開始,我學會了勇敢學習,也逐漸理解氣候變遷的推動,必須仰賴公私協力與跨領域的專業合作。透過參加COP21與COP22,我更體會到保持好奇心的重要,唯有開放心態、廣泛理解不同面向,才能避免陷入排他性的思維。
從顧問諮詢到氣候倡議,再到能源投資,我始終把握每一個機會,嘗試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勇於學習、跨界成長,不僅是自我發展的路徑,也成為我為公司貢獻價值的第一步,甚至是一塊重要的敲門磚。
TRENA觀點:
謝謝冠億精彩的分享!從青年倡議走向國際綠能大舞台的歷程真的很鼓舞人心,也讓我們看到年輕世代在能源轉型中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希望今天的節目能為正在尋找方向的你,帶來一點點新的靈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