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5 |太陽光電新戰略:從國防到颱風停電,綠能如何守護台灣?feat. 大同智能林建宏|課本沒教你的綠能大小事|8/23公投關鍵思考
-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
- 4天前
- 讀畢需時 16 分鐘
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秘書長 高茹萍
共同主持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副理事長 劉秋伶
本集來賓:
大同智能 淨零與低碳事業處 處長 林建宏
👉加入『贊助TRENA』支持綠能知識的傳遞

所有頻道位置:
ApplePodcast : https://pse.is/3b5vgj
Sound On : https://pse.is/3jkcex
Spotify : https://pse.is/3bvnkh
KKBOX:https://kkbox.fm/0t013F
一、 TRENA散步陪你聊 - 大同智能 淨零與低碳事業處處長 林建宏 - 戰時能源韌性:從太陽光電棚到家戶儲能
我們從太陽能起家,自2010年起陸續建置案場,至今在全台已累積超過1,500個案場。其中超過七成設置於學校及公家機關,因此我們對校園環境的需求與運作有深入的了解與實務經驗。除了專業建置,我們也秉持公益初衷,從「卓媽媽綠能狗場」到「比亞外部落」等在地計畫,透過行動與倡議,讓更多民眾了解綠能的重要性。
我們始終相信:學校是一個理想的推廣場域,它不僅是學生成長的關鍵場域,更是連結家庭與社區的重要環節點。十二年的國民教育與每一個人的生活與觀念息息相關。我們視能源為一種「有生命的存在」,透過教育的力量,結合時事與社會議題,讓能源轉型是一場深入人心的生活行動。
隨著能源安全與韌性議題升溫,太陽能在國防與基礎設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過去,我們的電力系統主要仰賴集中式大電網:由大型發電廠透過高壓輸電線傳送至變電站,再配電至用戶端。然而,九二一大地震讓我們重新思考:電網是否有改進的地方,因此,「微電網」概念的誕生。微電網是一種以小型單位(家庭)為基礎的分散式電力系統,其中太陽能是最具潛力的能源選項之一。
但在實務上,並非每個家庭都有條件或資源建置微電網。相較之下,學校反而成為更理想的場域。因此,從中小學著手發展微電網,不僅培育能源的概念與認知,更是落實分散式能源的實體應用,讓學習能夠更深入,這正是我們將學校納入優先規劃場域的關鍵考量。
1. 請分享一個印象最深刻的綠能鬼故事?
其實,關於太陽能的「鬼故事」還真不少,坊間最常見的可以歸類為三大類:太陽能有毒、輻射量高,對人體有害、其中最詭異的是第三類──影響風水。太陽能板主要功能是發電,在設計上注重效率與結構安全,在外觀上並不「討喜」。有些人甚至覺得它外形有菱有角,像「險惡設施」,不利於家庭風水。
在學校屋頂裝設太陽能板,還會聽到附近住戶反映:從自家高樓看見那一塊塊「尖角」,感覺會破壞氣場、影響運勢,這著實讓我們難以理解。至於輻射的疑慮,我們必須澄清:是的,太陽能板確實會產生微量的電磁波,但這一點與所有有電的設備一樣(包含手機、吹風機)。我們曾經在正中午時進行現場量測,結果發現:太陽能板的電磁波甚至低於一台正在使用的吹風機。
此外,輻射的強度是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關係。也就是說,離太陽能板超過一公尺,它所產生的輻射對人體的影響,其實比你平常講手機時還低。換句話說,除非你每天都待在太陽能板下,完全不用手機,吹風機兩天才開一次,否則真的很難說太陽能板的「輻射風險」比日常用品還高。這才是我想強調的真正「鬼故事」。
️Part 1|從颱風斷電到能源自救:家戶儲能的轉機
2. 豪雨一來,幾個地方停電好幾天,看到偏鄉集中式電網的脆弱,是否已有結合太陽光電與儲能的實際案例?在颱風過後的表現如何?
我們在先前提到電力系統時,談到了「發電-輸配電-用電戶」,但其中其實還有一個關鍵環節:儲能。電力有一個核心特性:「即發即用」,也就是說,當電力被發出來時,沒有立即被用掉便會浪費,無法儲存。台電系統中常會提到一個術語叫做「備轉容量」,它其實就是「即發即用」的準備機制。它是指在發電時,除了應付當下的電力需求外,還需要額外多發一部分電力作為備用。系統中還有一個名為「備用容量」的概念,這部分我們今天暫時先不深入探討。
儲能的本質是:將當下發出的電,在尚未被使用時,先儲存起來,待需要時再釋放。無論是在防災備援或未來國防應用上,儲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實際應用的場景已非常多元。大同智能不僅自建電廠外,也與特斯拉的家用儲能產品 Powerwall進行結合應用。它的概念非常簡單,即使家中沒有太陽能系統,它仍可作為大型行動電池,維持家中電器正常運作。
此外,儲能系統也與電價結構相關。「時間電價」是指電費會隨著用電時段而不同,尖峰時段電價較高,離峰時段則較便宜。台電依照不同時段,分為尖峰、半尖峰、離峰的時段變動電價。對民眾而言,當然都希望能用到便宜的電。儲能正是一種聰明的選擇——它能在電價低廉的時段(如深夜)進行充電,再於中午等高電價時段釋放電力使用,達到節省電費的效果。這種模式既能在平時有效降低用電成本,亦可在災害發生或停電時提供備援電力。目前,我們已經在全台超過50處案場實際導入儲能系統,已經有實際應用的案例及成效。
3. 以今年颱風為例,集中式電網有哪些脆弱點?偏鄉或校園面對停電時的困境是什麼?
電力系統就像是一條水流,在水源端水勢最強,愈往下游,流速與水壓會逐漸減弱。由此可知,電力從發電端經過輸配電系統傳送到最末端時,電壓也會隨距離遞減,所以就會有停電或跳電的問題,在偏鄉地區特別明顯。雖然平時電力公司都會進行技術補強與備援設計,但當颱風、強風或其他天災來襲時,若電線桿倒塌、變電站損壞,就會中斷來自源頭的電流輸送,導致末端地區停電的原因。這正是比亞外部落經常出現「三不五時就停電」的根本原因,尤其在風災過後更為明顯。
針對這樣的問題,解決方案有兩個部分:(1)建置太陽能系統作為平時備援電源;(2)導入儲能設備,在夜間或停電時自動供電。以比亞外部落為例,在去年風災期間,我們在當地教堂設置了一套儲能系統。當大範圍停電發生時,這套系統即時供電,確保孩子們依然能喝到熱牛奶、使用照明與基本設備,這讓人非常感動。
TRENA觀點:
過去每逢颱風來襲,比亞外部落的居民總是被迫提前撤離到山下避難,光是下山就需要2至3小時的路程。但如今,隨著在部落導入了一套14kW的太陽能系統,並搭配儲能設備,即使在颱風天,部落也能維持基本電力供應,無須再冒著風雨撤離。這樣的改變,他們可以留在熟悉、安全的家園中,安心地度過風災。
4. 比亞外部落是颱風災後,成功導入太陽光電結合儲能系統的實際案例,大同智能還有哪些實際案例?其成效為何?
在推動比亞外部落案場之前,我們最早的實務案例其實是在烏來鄉公所。烏來位處山區,交通與電力系統本就較為薄弱,加上平時社會關注度不高,災害發生時更容易被邊緣化。因此,我們當時規劃了一座急難救助中心,以太陽光電結合儲能系統,提供在災時穩定的應變電力。即使發生停電,仍能支撐約三天的基本用電,確保當地在災害期間仍能維持基本運作並與外界聯繫。這個案例成為我們推廣行動的起點。
近期,我們與南臺科技大學合作,導入了所謂的「校園微電網」概念。在這個架構中,發電端不再只有太陽能,而是採取多元整合的方式,包含小型發電機、柴油發電機,或是未來導入氫能發電(本次尚未導入),為微電腦未來的樣式做延申。儲能電池根據學校的實際用電需求,量身設計電池配置方式。這樣的架構從大學出發,適用於高中、國中、小學,甚至擴及整體社區,以類似的概念,進行複製與延申。
️Part 2|借鏡國際:澳洲家戶儲能補助的啟發
澳洲啟動家用電池補助計畫,加速能源自主並降低帳單負擔。澳洲政府啟動「廉價家用電池」計畫(Cheaper Home Batteries program),協助家庭、小型企業與社區團體降低能源費用、減少對電網依賴,並推動再生能源普及。該計畫將電池價格降低約三成,讓更多已安裝屋頂太陽能的住戶能配置儲能設備,實現能源自主管理。
5. 澳洲地方政府補助家戶裝電池,台灣若未來補助家戶配備儲能設備,在現今的政策上有哪些需要政府協助?
對真正了解儲能價值的人而言,他們會願意安裝,但目前社會上誘因仍不夠強。畢竟颱風並不是天天發生,對多數人來說,「儲能電池有沒有必要安裝?」這個問題對災區民眾而言,儲能往往不是他們心中最急迫的優先事項。但我們認為,這就像是買保險一樣——平時看似可有可無,真正需要時卻關鍵至極。
因此,我們建議應向中央提出具體政策,針對受災戶提供儲能設備的優先補助,由地方政府負責推動與執行,讓受災民眾親身感受到政府的用心與支持,這種做法,有機會複製比亞外部落的深刻感受,隨著口碑與實感擴散,儲能觀念就能真正深入民間、普及推廣。
TRENA觀點:
建議能源署延續「班班有冷氣」、「校校有光電」政策成果,進一步推動「家家有儲能」行動計畫,優先從受災戶著手,強化民間能源韌性,打造全民防災型能源社會。
️Part 3|結語與展望
6. 從學校到家庭,甚至到國家,都顯示能源自主的重要性愈來愈高。請林處長用一句話來總結:「如果我們想讓台灣更有韌性,第一步可以怎麼做?」
從學校著手推動儲能,是最理想的起點。目前全台多數學校已經設置太陽光電,在既有的屋頂基礎上,若能進一步加裝儲能系統,不僅無需額外尋找空間,還能直接與現有電力系統整合,是最實際、有效率的做法,也是結合教育、社區、能源示範的最佳場域。更重要的是,學校仍有持續翻修與新建的空間潛力。當初太陽能設置以既有校舍為主,未來隨著校舍更新、擴建,新空間也可同步納入儲能規劃。
此外,政府推動校園太陽光電建置已超過十年。早期的設置方式多以全額補助為主,且大多採用斜放式、魚鱗型排列的地面型安裝架構,並未採用棚架設計。這類系統雖已逐漸老化,但仍具有可拆卸再利用的彈性,若重新規劃,可在既有場址改建為棚架式系統,進一步提升空間效益與多功能使用性。
這十年來,現今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已提升30~40%。換句話說,當年同樣的空間若只能安裝100kW,如今相同空間可提升至約150kW的裝置容量。在棚架結構下方安裝儲能電池,能達到空間再利用與功能升級的雙重目標。這樣的轉換在技術與場地上皆具可行性,且多數情況下無需與台電進行商議,可先由校方或業者完成初步改造,待成果明確後,再逐步推廣其他既有的轉換。
TRENA觀點:
在現有空間條件下,應優先設置儲能系統,並依序進行相關設備的升級;若具備條件,也應積極導入「自發自用」的模式。雖然台電目前提供餘電躉售機制,但當併網系統中斷時,若能即時切換至內線自用,便可在停電期間維持供電。否則,任由屋頂太陽光電閒置無法發揮作用,無疑是一種資源浪費的荒謬現象。
林處長補充:
目前太陽能發電若採取躉售方式,其設計上是無法進行自用。這是因為躉售系統採用併網型逆變器(inverter),其設計邏輯是:當台電停電時,為避免持續送電至電網造成公共安全風險,系統會自動斷電。此時,雖然太陽能板仍在發電,但電力僅停留在太陽能系統區段,無法流通至其他設備。
這是它的安全設計,即使在停電的時候,雖持續發電,設備還在運轉,用戶卻無電可用,實屬可惜。若能在系統上進行調整,改為可切換為併接型設計,並結合儲能設備,就能在停電時發揮最大效益。
二、新單元:課本沒教你的綠能大小事
你知道嗎?教科書裡教的再生能源,有些內容老舊得可以領老人年金了!有些甚至像謎語一樣讓人一頭霧水。小學生可能只記得「太陽能是再生能源」,但太陽能到底能幹嘛?怎麼發電?颱風來了會不會被吹走?其實,不只社會,自然、公民,甚至數學課本都跟綠能有關,什麼是「淨零」?怎麼計算「碳足跡」?電從哪裡來,又在哪裡用掉?這些我們都會在節目中說給你聽。
為了不讓老師和爸媽也跟著滿臉問號、來不及更新的綠能知識,我們特別製作了這個節目,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補齊關鍵的環境素養。每一集用15分鐘,從課本出發,幫你劃重點、破迷思,輕鬆補課,讓我們一起開始今天的「綠能小任務」吧!
【第一段:課本說了什麼?】
(南一五年級社會)課本說:【太陽能光電板廢棄後,難以清理且難恢復成良田】、【廢棄太陽能光電板對於土地的汙染】、【製作或安裝太陽能板的過程可能產生汙染等問題】。
這聽起來真的很恐怖!如果是小朋友看到,可能會以為太陽能板是有毒的危險物品。但其實,這類說法多半缺乏科學根據。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事實到底是什麼。
【第二段:事實是什麼?】
事實上,太陽能板的主要材料是矽,外面用玻璃和鋁框密封,根本不會滲出有毒物質。能源署和環境部都澄清過:太陽能模組沒有毒,不會被列為有害廢棄物,而且每一片都有「太陽能身分證」,到時候報廢都要回收,不能亂丟!
之前有人把颱風損壞的太陽能板說成「有毒垃圾」,官方直接打臉!這幾天颱風跟南部豪雨,很多人除了擔心停電,也看到新聞裡有一些太陽光電板被風吹倒的畫面,網路上馬上就有人說:「你看吧,光電就是垃圾,還會汙染土地!」這到底是不是真的?
之前就有媒體把颱風損壞的太陽能板說成「有毒垃圾」,結果馬上被官方打臉!這幾天颱風加上南部豪雨,不少人擔心停電,也注意到新聞中有些太陽光電板被風吹倒的畫面。網路上立刻出現一種聲音:「你看吧,光電就是垃圾,還會汙染土地!」但這些說法,真的成立嗎?我們來好好釐清一下事實。
【第三段:颱風後的真相】
風災過後,新聞畫面中常看到被吹落的招牌、屋頂、甚至太陽能板等。其實,任何物品一旦被風吹落,若未妥善處理,不僅變成廢棄物,還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值得特別說明的是,太陽能板並不是可以隨意棄置的物品。每一片太陽能板都有專屬的序號,就像是它的身分證,從生產到退役都有完整的管理與追蹤系統。太陽能板退役後會進入一套專業的回收機制,避免污染、確保妥善處理。
根據能源署的統計,中度颱風「丹娜絲」期間,光電系統的損壞只佔全國設置量的 0.4%。颱風過後,太陽光電的發電量還達到451萬瓩,占全國用電的15.3%,在關鍵時刻幫忙供電。這些數據都證明:太陽光電系統是穩定、可靠的電力來源。
1. (參考)能源署:太陽光電無毒害 綠能環境融合共創多贏
近日全國性公民投票案意見發表會,提案人提及「太陽光電板有毒,設置恐影響環境」一事,經濟部鄭重澄清,太陽光電從模組製造、系統設置及後續維運清洗等階段,皆不會對環境與生態造成影響,而是藉由綠能、生態及環境融合,創造台灣環境整體最大效益。經濟部及國內太陽光電公協會一致對此未經事實確認之不實言論,表達嚴正澄清與遺憾!
太陽光電模組主要由太陽能電池組成,太陽能電池的主要材料為矽,並無毒性,外部則以玻璃及鋁框緊密封裝,並不會自行溶解或滲出液體造成汙染。而外界疑慮水域空間設置太陽光電是否會污染水源一節,主要係太陽光電板結合浮筒鋪設在水面上,僅浮筒會直接接觸到水,而浮筒均採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質,且耐酸、耐鹼與抗溶出材質。放眼國際,如日本、韓國、英國等國家已有水面型太陽光電的設置經驗,國內外也無污染水質的案例。
2. (參考)經濟部能源署呼籲不要散佈光電謠言
針對民意代表報導光電系統大規模毀損及經濟部承認光電板有毒等不實言論。事實上,本次中度颱風「丹娜絲」由嘉義登陸局部地區,且因強風造成災損,統計光電設施災損僅占全國設置量的0.4%,更值得注意的是,颱風登陸後(7月7日)太陽光電出力瞬時最大值達451萬瓩,占整體用電比重15.3%,充分證明系統整體運作穩健,並無影響整體發電情形,上述報導以偏概全。
另之前部分媒體將風災損壞太陽能板稱為「有害廢棄物」,環境部亦已澄清太陽能模組主要由鋁框、玻璃、EVA膜與發電元件等組成,並未被列為有害廢棄物,報導內容與事實不符。至於所謂「破裂釋毒」的說法,經濟部能源署亦從未有此論述,請外界勿聽信。
【第四段:結尾呼籲】
颱風後太陽光電3大重點;
(1) 太陽能板沒有毒:
主要材料:矽、玻璃、鋁框經濟部能源署、環境部均澄清:太陽能板不是有害廢棄物破裂也不會釋放毒物
(2) 有完整回收機制:
每片太陽能板都有「身分證」廠商須負責回收與妥善處理不能隨意丟棄,避免變成垃圾
3. 光電颱風後快速復原:
颱風「丹娜絲」損壞僅佔全國設置量 0.4%颱風後光電出力瞬時達 451萬瓩,占用電 15.3%光電是抗災與補電的重要力量
結論:課本可能沒更新到這些資訊,但我們希望大家知道,光電不是問題,它反而是解決停電、抗災的工具。下次有人再說「光電有毒」,記得跟他說:官方早就澄清過了。也歡迎大家把這集分享給更多家長和老師,讓孩子學到真正的綠能知識,不要再被謠言誤導!太陽光電不僅無毒,還能在災後幫助電網供電,是台灣能源韌性的關鍵。
三、一週綠能新聞
(一) 國外新聞
1. 太陽能與風電的逆襲:當再生能源變成最便宜的選項
報告中特別指出,太陽光電的平均成本比天然氣等傳統選項便宜約41%,而陸上風電則便宜達53%。成本優勢的背後,是技術成熟與規模擴張所帶來的強大推力。從太陽能模組效率提升,到風力發電機的大型化與併網技術優化,再到全球儲能系統價格自2010年以來大幅下降93%,綠能產業的經濟曲線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
發電成本不是唯一變數,供應鏈挑戰浮上檯面:
🔺首先是地緣政治風險。
🔺其次是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像是美國與歐洲針對中國太陽能設備加徵關稅,可能衝擊全球供應鏈穩定,也使得成本下降的曲線面臨反彈壓力。
🔺此外,原物料取得的瓶頸仍未解決,鋰、鎳、銅等綠能基礎金屬的價格與取得來源,成為另一項不容忽視的風險。
綠能已非環保選擇,而是經濟決策。再生能源的發展已從過去的「理想論」進入「經濟邏輯」。當光電與風電在全球大多數市場都能提供比燃煤或天然氣更低的度電成本時,是否擴建再生能源設施,已不再只是道德上的選擇,而是關乎整體能源成本結構與產業競爭力的現實考量。
從價格優勢邁向韌性布局。發電技術本身雖已成熟,但如何確保配套的儲能設施與併網能力同步擴充,才是下一波再生能源布局的關鍵。而原料來源的多元化與政策穩定性,也將直接影響各國能否順利推進2030年的三倍增目標。
TRENA觀點:
從成本角度來看,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迅速,且日益成熟,已具備相當的商業競爭力。不過,綠能產業在前進的同時,仍面臨一些挑戰,包括地緣政治風險、戰爭威脅、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原物料取得的瓶頸等,至今尚未完全解決。儘管如此,再生能源的發展早已不再只是環保理想,而是符合市場邏輯與經濟效益的現實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儲能系統的價格自2010年以來已大幅下降,降幅高達93%。換句話說,同樣的預算,過去只能購買一套儲能系統,如今已足以購買兩套,這樣的變化十分顯著。對於想在家中加裝儲能系統的用戶而言,現在正是極佳的時機;若再搭配政府補助,加速普及。
再看整體趨勢,從2025年開始,非常多的國家已逐步推動電動車取代傳統燃油車,未來對電力的需求勢必持續上升。電動車需要充電,而白天太陽能發電若能有效儲存在家用儲能電池中,不必依賴外部充電樁,提升便利性與能源自主性。因此,儲能設備將成為未來綠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二) 國內新聞
8月23日將進行核三廠重啟的公投,民進黨台中市議會黨團總王立任今天表示,終於起風,開始有人討論了,並表態「支持核三重啟支持度最高的縣市設置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王立任說,2013年2月25日,時任行政院院長江宜樺一度宣布由公民投票決定核四是否要商轉,但直至江宜樺卸任仍未舉辦。當年如若辦公投,相信贊成核四商轉的會是多數,因為「核電廠蓋在別人家,發的電我在用」,這真的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他說,所以當年就提出「共同決定(表決)共同承擔」,如果公投通過,貢寮的民眾已承擔核電廠的風險,那麼覺得核電便宜又安全的人也應該一起承擔用核發電的核廢料,核廢料就優先放在支持度最高的縣市,然後政府應該用最安全而且最高規格的方式及無上限的預算建置「核廢料處置場(公園化應該也不錯)」,這很公平,因為如果你不想核廢料放你家旁邊,大可投反對商轉,如果沒超過50%,那就不會有核廢料。王立任指出,當年執政者是不可能答應這樣的建議,公投也不會有但書,不過現在或許可以解決核廢料的問題了,如果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可以找到願意接受的縣市,他也會尊重公投的結果,哪怕是未來要蓋核五或核六,哪裡支持度高,就蓋在那裡。
複習:
2018年11月24日第16案公投案
您是否同意: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即廢除「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一百十日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之條文?公投通過。
8月23日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第21案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重啟核三公投案由台灣民眾黨提出,今(2025)年4月18日立法院院會通過後,逕付二讀並交付協商,當時的主文內容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通過整體安全評估後,恢復繼續運轉?」5月20日,該公投案在立法院院會通過三讀,主文修正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定案。
環保團體認為,蓋一座核電廠至少要花6年以上時間,每度電的造價成本是再生能源的3倍。核三重啟公投的4大爭議,包括成本高昂、核災風險、核廢料未解決、核武可能擴散等問題,因此核電絕對不是唯一解方。
TRENA觀點:
蓋一座核電廠,至少需要六年以上的建設時間,其每度電的造價成本更是再生能源的三倍。以「核三重啟」為例,社會上對此有四大爭議:包括高昂的經濟成本、難以承擔的核災風險、至今仍無法妥善處理的核廢料問題,以及核能技術可能帶來的核武擴散風險。
此外,核三廠的設備已經使用超過四十年,早已超過原先設計的使用年限。即使重啟,也必須經過完整的安全評估,而這些評估本身就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我們不能把高風險與難解的核廢料問題,留給下一代。
相比之下,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技術已日漸成熟,具備推動能源轉型與落實能源自主的能力。再生能源的占比越高,整體能源系統的安全性就越高。回頭依賴四十年前設計的核能機組,無異於開著一台老舊的車子上高速公路,不僅效率低,更潛藏風險。台灣是地小人稠、多山多震的國家,核電絕非唯一選項與解方。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