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日本學「里海」,為台灣尋永續台日對話啟動海洋治理新模式

2025/08/05-台日里海交流論壇-議程表
2025/08/05-台日里海交流論壇-議程表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迅速擴張,導致全球生物棲地遭受破壞,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資源過度開發與氣候變遷等問題,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多重威脅。海洋作為地球生物多樣性的搖籃,也未能倖免。台灣四面環海,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擁有豐富且多樣的海洋生物資源,然而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與產業發展所帶來的衝擊,海洋生態系遭受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失。如何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已成為當前台灣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與水產試驗所,於8月5日假台大校友會館共同舉辦「2025台日里海交流論壇」,邀集台日產官學界專家齊聚一堂,共商對策。本次論壇特別邀請多位推動日本里海(Satoumi)理念的實務與學術代表來台,包括近畿大學榮譽教授日高健、佐賀大學海洋能源研究所鹿熊信一郎教授、福岡漁協副理事長半田孝之,以及博多灣海草床復育計畫代表大神弘太郎,與台灣專家、環保團體、再生能源業者與政府官員進行交流。

 

論壇主軸聚焦「人與海共生」與「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為推動以社區參與為核心的「里海經濟」,並深入探討如何在漁業資源管理、再生能源發展與生態保育之間建立互利共榮的三贏可行路徑。論壇以日本「里海」的實踐經驗為借鏡,期望在白海豚保育、漁業科學管理、海草床復育、離岸風電與生態共存等領域,展開更具體且在地脈絡的學習、合作與行動。

 

 

🐬守護白海豚:翻轉海洋生態的未來


台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多樣的海洋生態與特有物種,卻也面臨棲地破碎與物種滅絕危機。蠻野心足協會研究員郭佳雯表示:「海洋資源日益匱乏,開發最密集的西海岸更是如此,反映海洋破壞速度遠超過保育的努力,族群數量越來越少的白海豚就是一個指標。我們迫切需要一套可兼顧漁業與保育的資源管理模式,台灣白海豚才有可能脫離滅絕困境,讓海洋資源與漁村文化延續下去。」

 

🐚漁業科學管理: 從豐饒走向永續新篇章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特聘教授廖正信指出,臺灣受黑潮及其支流環繞,擁有超過1600公里的海岸線,孕育出多樣性且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然而,近年受氣候變遷、海域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及過度捕撈等問題,已導致沿近海漁業資源大幅衰退。他呼籲,臺灣應強化漁業的科學管理、設置海洋保護區、推動資源復育計畫,並制定標準化放流流程,確保「在對的時間、地點,用對的方法,放對的魚」,以恢復海洋生機、實現永續漁業。

 

🌱海草床復育:從「漁業」到「海業」的多元化藍圖

 

海草床復育計畫代表大神弘太郎與在地漁協與自治體合作,進行沿岸環境調查與保育行動,參與博多灣的海草床(如大葉藻)復育計畫。交流團成員包含學術到漁業從業者,可以與台灣漁業團體與研究單位進行更實質的經驗交流。若要推動里海的工作,必須要建立一套清晰的工作架構,從社區的漁業團體到跨縣市的合作,不應僅將海洋的生產力視為「漁業」,更應從「海業」的角度出發,理解其多元價值。透過維持環境生態品質,帶來不同產業經濟發展的機會。

 

⚙️離岸風電與漁業共榮:從衝突走向共建共榮

 

福岡漁協半田副理事長指出,離岸風電風場址選擇至關重要,不建議在漁民的定置網、流動漁具等區域設置。離岸風電確實是減少溫室效應最有潛力的發電方式,也觀察到風機周邊出現聚魚現象。「雖然目前尚無雙贏案例,但若能在風機周圍發展箱網養殖或一支釣等模式,將有助於海洋資源保育與漁業共榮。」他強調,唯有在地漁會實質參與海域規劃、建立科學監測與合理補償機制,綠能發展才能融入地方,成為共榮的一環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創會理事長陳秉亨表示,台灣積極發展離岸風電,落實減碳責任之際,也應整合資源進行海洋資源的復育工作,里海經濟正是最佳路徑。希望透過此次論壇的交流,能為關注西海岸漁業與生態永續發展的各界帶來具體參考。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高茹萍補充,再生能源推動的初衷,希望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氣候風險。在極端氣候頻仍的今天,ESG永續發展成為風場在地深耕不可或缺的策略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建議,若能整合風電廠商運用相關回饋金或是電協金等資源,共同推動西海岸的里海倡議,有望創造再生能源、漁業永續與生態保育的共贏機會。

 

🌊專家觀點:建立本土化的海洋治理模式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研究員陳均龍表示,「里海」是延續「里山」而來的理念,強調人與海的共生關係,追求海岸地區社會生態系的永續發展希望可以擬定有助於永續利用海洋資源與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海洋管理策略台灣的環保團體在推動海洋保育業務時,也應深切了解必須尋求漁業與海洋資源保育共贏的發展模式。過去自上而下的保育政策難以落地,若能推動以使用者參與、社區共管為基礎的治理機制,才可能真正實現海洋治理的永續發展。

 

🌏海岸聚落的DNA:從保育走向海洋地方創生

 

本論壇延續日本「Satoyama(里山)」至「Satoumi(里海)」的生態治理理念,強調以社區參與為核心的海洋永續模式,致力於探索漁業發展、再生能源與生態保育三者共榮的共贏路徑。台灣四面環海,擁有綿延的海岸線與多樣的海岸聚落,這些聚落因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交織而形成,展現出獨特的文化與生活型態。隨著時代推移,在觀光發展與文化保存的推動下,許多沿海社區也展現出嶄新的生命力。在此背景下,日本里海「Satoumi」所倡導的社區參與、生態平衡與地方自發行動的海洋治理經驗,對台灣海洋治理帶來深刻啟發,亦為我們思考在地創生與永續發展的方向注入新思維與新動能。


 
 
 

Comments


T:02-23700930

F:02-23702548

  • facebook
  • facebook

©2018 by TRENA.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