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A【2023年度「台灣排碳/用電大戶」綠電使用評比】
-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
- 4月22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今天(2025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關鍵時刻,能源轉型已成為各國政府與企業的核心議題。我國積極推動「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十二項關鍵戰略」以及賴清德總統提出「能源轉型2.0」新政策的背景下,台灣用電大戶是否積極採用綠電,不僅影響企業的形象與永續評價,也關乎其全球市場競爭力。更重要的是,作為台灣能源消耗的重要角色,用電大戶的努力將成為推動國家能源轉型的關鍵力量。
自2020年起,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即開始關注用電大戶議題,今年邁向第五年,為了深入了解用電大戶綠電使用情況,我們持續追蹤及調查2023年度「30家用電/排碳大戶」,並於今年世界地球日揭露企業在綠電(註1)使用情況(註2),促進透明化與正向競爭。我們希望這份調查評比能為社會大眾與企業提供更清晰的能源轉型現況,並對企業的對綠電使用與永續發展目標的努力表示支持。本調查報告分成「用電大戶使用綠電調查方法」、「問卷與指標設計」、「調查結果分析」、「總結」四大部分。
註1:本問卷調查之「再生能源/綠電」(Renewable energy)指太陽能、風力、生質能、地熱能、海洋能、非抽蓄式水力、等永續利用之能源,不包含核能與廢棄物經處理所產生之能源。
註2:本問卷調查之「再生能源/綠電」使用情況均指「在台灣」使用,不包含台灣境外的綠電使用。

一、排碳/用電大戶使用綠電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用電大戶名單來自「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的排碳大戶公開資訊,依據「範疇二」方向推算,找出台灣前三十大用電大戶企業,並對其寄出問卷與電話做確認,有提供資訊的企業包含:長春人造樹脂、長春石化、大連化工、台灣中油、群創光電、南亞塑膠、東和鋼鐵、台積電、台灣塑膠、豐興鋼鐵、欣興電子.......等十三家企業進行分析與評比。所有綠電設施建置及使用資料皆以2023年度(期間)數據為準。
二、問卷與指標設計
問卷內容共分為兩大方向,第一部分為「使用綠電現況調查」;第二部分為「履行用電大戶條款的規劃跟目前遇到的困難」 涵蓋以下指標:
(一)指標項目
問卷與指標項目 | |
第一部分 「使用綠電現況調查」 | 1.「在台」自發自用
2.「在台」綠電使用佔比:
|
第二部分 「履行用電大戶條款的規劃跟目前遇到的困難」 | 1.淨零永續目標:
2.用電大戶義務
|
(表1:問卷與指標項目)
(二)指標說明
第一部分「使用綠電現況調查」指標聚焦於企業的用電量與綠電使用情況。經濟部於2020年12月31日公告施行《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子法《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俗稱「用電大戶條款」),然而TRENA早在2020年9月就開始監督用電大戶。相較於經濟部能源署以用戶與台電簽訂之「契約容量」為基準計算,要求其以「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購買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或設置儲能設備」擇一或混合方式履行義務,TRENA採取更加符合台灣永續環境的監督指標,以企業的「在台總用電量」作為基準,計算企業使用的「在台綠電總量」及綠電「在台總電量中的使用佔比」,若企業未揭露在台的用電資訊,該數據將不列入在台綠電自發自用佔比之計算。此調查報告旨在期望企業能肩負其應盡之社會責任,在台灣製造的環境成本應在地化,不能因為在中國或是東南亞國家建置綠電設施成本低廉,而在選擇優先在海外建置,將污染留給台灣。
第二部分「履行用電大戶條款的規劃跟目前遇到的困難」指標包含企業的環境永續目標,調查用電大戶企業是否有明確的淨零減碳目標,了解企業端在履行用電大戶義務所面對的困難挑戰,以及企業對綠電價格的期待。
三、調查結果分析
(ㄧ)企業綠電使用現況比較
1.公司『在台灣』綠電自發自用總量(註3)

「綠電自發自用總量」意即該企業自行建設綠電設備並使用的年度總量,不包含外購綠電。如圖1所示,若單從「綠電自發自用總量」指標觀察,可以發現群創光電以48,014 (MWh)的綠電自發自用量高居榜首,遠超其他企業,顯示其在綠能技術與設施建置上具有顯著投入。台灣中油和豐興鋼鐵分別以16,183 (MWh)和15,274(MWh)位居第二與第三,展現傳統鋼鐵及重工業企業在綠電轉型上的努力。艾杰旭顯示玻璃9,824 (MWh)和台積電4,268(MWh)則位於中段,長春石化、南亞塑膠等企業的綠電使用量介於1,000至2,340(MWh)之間,欣興電子0.5 (MWh)、台灣塑膠(0 MWh)及東和鋼鐵0 (MWh)等企業的綠電自發自用量較低。
註3:綠電自發自用量、企業在台總用電量數據含小數點皆四捨五入計算
企業 | 公司『在台灣』總用電量 (單位:MWh) |
台灣塑膠 | 6,694,792 |
群創光電 | 4,748,679 |
台灣中油 | 2,071,844 |
長春石化 | 1,586,488 |
東和鋼鐵 | 1,237,377 |
豐興鋼鐵 | 1,018,983 |
南亞塑膠 | 902,180 |
艾杰旭顯示玻璃 | 586,294 |
大連化工 | 538,045 |
長春人造樹脂 | 507,277 |
台積電 | 未提供在台灣總用電量 |
(表2 : 資料源自調查問卷)
若進一步考量企業總用電量,群創光電和台灣中油的「在台總用電量」較高,因此計算「綠電自發自用總量佔比」時,其綠電自發自用比例降低。艾杰旭顯示玻璃則變成「綠電自發自用總量佔比」第一高,如圖2所示,艾杰旭顯示玻璃「綠電自發自用總量佔比」為1.68%,豐興鋼鐵「綠電自發自用總量佔比」為1.5%,躍升為第二,群創光電、台灣中油、欣興電子緊追其後。

2.公司『在台灣』綠電使用佔比(註4)

若將外購綠電納入企業的綠電使用佔比,則排序會再出現變動。公司『在台灣』綠電使用佔比是指原來「綠電自發自用總量」另外加上「企業在台購買綠電憑證數量」所佔「企業在台總用電量」的比例。因此當企業提高外購綠電量,能相應提升總體綠電使用佔比。如圖3,東和鋼鐵原先綠電自發自用量幾乎為0,且沒有自發自用的綠電案場,但其積極外購綠電,以及向東鋼風力發電公司購買綠電憑證,提高整體綠電使用佔比成1.79%,成為不分產業排序第一,杰旭顯示玻璃也表現突出,綠電使用佔比為1.68%。台積電有一定綠電自發自用量,且購買約11億度綠電,但未提供「企業在台總用電量」故無法計算綠電使用佔比。
註4:公司『在台灣』綠電使用佔比:計算方法為(a.企業在台綠電自發自用總量+ c.企業在台購買綠電憑證數量)/ d.企業在台總用電量)
3. 綜合評比
(1) 各單項指標表現傑出者
NO.1 ★★★ | NO.2 ★★ | NO.3 ★ | |
綠電自發自用總量 | 群創光電 | 台灣中油 | 豐興鋼鐵 |
綠電自發自用使用佔比 | 艾杰旭 | 豐興鋼鐵 | 群創光電 |
綠電使用佔比 | 東和鋼鐵 | 艾杰旭 | 豐興鋼鐵 |
(表3 : 資料源自調查問卷)
(2) 產業別積分評比
分數 | 綠電使用 | 綠電自發自用 |
4 | 1.60% | 1.5%以上 |
3 | 1.5~1.59% | 1.01~1.49% |
2 | 1%-1.49% | 0.5~1% |
1 | 1%以下 | 0.5%以下 |
0 | 0% | 0% |
(表4:積分評比 )
為更清楚了解各產業類別用電大戶綠電使用表現,本調查整合問卷各項指標,依表4標準進行積分計算:
不分產業別評比:不分產業別中,艾杰旭、豐興鋼鐵、群創光電表現特優。東和鋼鐵、欣興電子、南亞塑膠、台灣中油、台積電、大連化工、長春石化、長春人造樹脂為優、台塑表現為佳。

分產業別評比:上述企業中包含高耗能產業如鋼鐵、石化、電子,其用電需求龐大,綠電採用的進展與挑戰可能涉及成本、技術可行性及政策支持,故本次調查評比亦包含「分產業評比」。在電子產業中,群創光電在綠電應用評估中獲得最高分,而欣興電子則緊追其後。在鋼鐵產業,豐興鋼鐵在總體評估中名列前茅,其自發自用和購買綠電的比例均達到一定水準。儘管東和鋼鐵沒有自發自用的綠電,但它通過購買綠電大大增加了綠電的使用比例。這些企業在鋼鐵行業的綠電運用突出顯示了能源轉型的努力。在石化產業,台灣中油的加油站、煉油廠和石化廠均已設置自發自用綠電設施,其在石化領域的評估得分最高,再來是長春石化。在塑膠產業中,南亞塑膠的表現則最好,其案廠屋頂設立自發自用的太陽能板,而台灣塑膠雖尚未使用自發自用綠電,但表示投資於風力發電,致力於滿足用電大戶的責任項目。其他製造業中,艾杰旭的表現最為突出,其在自發自用和綠電運用上都展現出顯著的努力,長春人造和大連化工緊隨其後。





(二)綠電價格期待的分布

問卷結果顯示,46.7%的企業希望綠電價格能低於每度5.3元,26.7%的企業對目前的市場綠電價格表示認可,而13.3%的企業對綠電價格的期待則高於當前市場價格。整體來看,大多數企業期望綠電價格能低於現行市場價格,而近三成的企業則對當前的市場價格持接受態度。
(三)調查企業內有過半企業是RE100供應商

本次調查中填寫問卷的十三家企業中,超過五成已成為RE100供應商(承諾於2050年前實現100%使用綠電)。這顯示這些用電大戶企業在追求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方面展現了堅定的承諾,並積極努力接軌國際綠能趨勢,同時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四)目前企業落實用電大戶義務遇到的困難
公司 | 挑戰/困境 |
台灣中油 | 公司設置太陽能板用地有限,發電效率不佳;北台灣部分地區日照天數不足,太陽能板缺乏維護。 |
群創光電 | 建設成本上升。 |
南亞塑膠 | 太陽能單位造價持續攀升、施工廠商人手不足、相關申請流程等待時間較長(如設備登記證、再生能源憑證)。 |
東和鋼鐵 | 1. 斥資約五億元建置16.986 MW太陽能設施,於110年7月完成發包作業,但受疫情期間缺工、人員素質影響,以及申請第一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審查程序耗時,電業執照取得時間大幅延後。 2. 確定太陽能無法如期完工後,提前8年8個月解約「龍港風力發電廠電能購售契約」(11.5MW陸域風機),改為電能轉供契約,需負擔分手費總計118,852,000元。 3. 至112年底仍無法取得足夠綠電憑證,未能於三年內完成義務履行,僅取得扣減義務裝置容量之10%,而非預期的20%。 |
台積電 | 1. 技術挑戰:升級或改造設備以提高能源效率,需要高昂的技術投入與專業知識。 2. 成本考量:初期提高能源效率需較高資本投入,如採購高效能設備或技術。 3. 政策理解與合規:遵循政府制訂的用電規範與要求,執行時面臨技術瓶頸等挑戰。 |
豐興鋼鐵 | 自設案場土地取得困難。 |
欣興電子 | 綠電供應不足、價格過高。 |
(表5: 資料源自調查問卷)
上述企業在落實用電大戶義務時面臨的困境,包括土地取得困難、建設成本上升、綠電供應不足與價格過高、技術與資金投入挑戰,以及政策申請流程耗時等問題,顯示用電大戶實踐綠能轉型過程中仍存在諸多挑戰。
四、調查小結
上述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台灣用電大戶對於綠電的努力,許多企業積極參與綠電的自發自用與外購,如電子業中的群創光電在綠電自發自用中表現突出,鋼鐵產業中的豐興鋼鐵綠電自發自用中排序第一,東和鋼鐵則積極外購綠電提高綠電使用佔比。另外,有近五成企業表示希望市場綠電價格能再降低,顯示綠電價格對於各產業用電大戶而言有不同的期待。
藉由本次調查,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用電大戶的綠電現況與挑戰,綜上用電大戶的實踐挑戰涉及法規政策、技術成本、土地取得等面向,需要通過政府、企業及社會各界的共同面對,才能實現台灣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
五、 Trena整體建議:促進企業綠電轉型,建立透明責任機制
提升資訊透明,建立公信力機制 目前僅13家用電大戶主動提供資料,顯示企業資訊揭露仍不足。建議政府未來應納入揭露義務,並鼓勵企業在民間團體進行調查時同步提供資料,以提升社會信任與政策參與度,展現企業對永續發展的承諾。
制度改革,降低取得綠電門檻 目前綠電市場仍面臨供需不平衡、價格認知差異化、行政流程繁瑣等問題。建議企業可與產業公協會或公民團體合作,向政府共同倡議: - 簡化申請流程 - 擴大公共屋頂與閒置空間釋出 - 促進綠電價格合理化 以建立更友善、可及的綠電環境。
重視綠電價值,平衡價格與責任 台灣電價因長期補貼相對低廉,企業雖希望獲得更便宜的綠電,但綠電所蘊含的社會與環境效益不應被忽略。企業應跳脫價格迷思,重視其背後價值,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肯定水泥業進步,推動跨產業減碳行動 今年水泥業者雖未進入用電前30大,但如台泥與亞泥等企業仍主動揭露用電資訊,顯示產業已有積極減碳作為,應持續鼓勵並推廣至其他高碳排產業,共同引領低碳轉型。
Comentários